谢觉哉------论写笔记 谢飞出版父亲谢觉哉家书:秀才写“别字”
谢飞说,自己年轻时“光顾着忙自己的事儿了,对上一代人的生活并不了解”,再加上父亲在儿女们年幼时并没有透露过多家庭身世,“我们也是年纪大了,看了这些书信,才慢慢理解了父母。父亲写给我们这些孩子的信,信中都是他心声的表露,这些内容最能使我们了解这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谢飞称,虽然自己已经七十几岁了,但也就是在自己七十多岁后空闲下来,才开始慢慢认识自己的父亲。
“感谢保存这些家书的我的亲友们,包括湖南老家的何敦秀夫人和她的孩子,何敦秀夫人去世后,这些信由我四哥谢放保存,谢放去世后,这些信辗转到我这里。我以前只知道我在湖南有许多哥哥姐姐,一些侄儿、侄女的年纪比我还大,但我并不知道老太太还健在。
” 谢飞首先感谢湖南宁乡的亲人保存了这些书信,才得以有今天这本书问世。谢飞说,这些信是从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到40年代,谢觉哉写给湖南老家何敦秀夫人和孩子的信,大多是手迹。“在这些书信中,我得到了很多信息,也受了很多教育,所以我开始想把这些书信编辑成书出版。”
“我母亲今年已经103岁了,身体还非常好,这里面很多信是我父亲写给她的。她本来是个文盲,后来我父亲教她写大字。”谢飞说,母亲在80年前后整理出版过父亲的很多日记和文字,但是出版时删去了二三十万字,“我父亲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解放后父亲中风后还一直在用他的左手记日记。
”谢飞告诉记者,他的下一个工作就是把父亲曾经被删掉的这几十万字的日记出版。曾经删掉的部分大都是关于家庭和私人生活的内容,但谢飞认为这些材料也很有历史价值。谢飞觉得,日记和家信是非常好的形式,它们记录下老一代人的情感、生活与社会的变迁。
“我反复读,特别是牵扯到孩子和家庭的问题,慢慢体会到,我父亲是个非常充满爱心的父亲。他在43年写的日记,把我们这三个孩子每人每日几点几分出生的都记下来了。看到父亲写我是早产,在去医院的路上突然生在延河边了,所以我小名叫延河。”谢飞说,很多细节他阅读越多,也就越感动,尤其当他读到父亲认为父母应该做子女的“孺子牛”时。
“我特别希望70、80、90后的年轻人都去读一读这些书信。”谢飞说,现在大家都用微信聊天,可能以后就没有“家书”这回事儿了。尽管年代不同,连他自己也不能完全理解父亲信中的一些事情,但他还是希望年轻人都能了解历史,了解那个时代,“我父亲对于古诗词很精通,可惜我对中国古诗词不是很通,他跟董老他们都用诗词聊天,我们这些后辈品不出味道。我想如果我进入他们的世界,会发现他们的生活是很丰富的。”
谢飞的哥哥谢飘也在现场回忆到,谢老在书信中对子女谆谆教诲,鼓励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有用”不是做官,而是真正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们有益的人。“我父母都不抽烟不喝酒,家教很严,很多习惯都是言传身教。” 谢飘说。
很多人读了这些书信后都颇有感触,董必武之女董良翬却幽默地发现一个小“问题”——信中颇有写“别字”,对此董良翬替谢老解释,谢觉哉老人文化素养很高,还曾考上秀才,“谢老的别字并不是今天的错别字,当年董老、谢老在书写中用别字,是为了让普通人更能读懂文字的意思,是刻意地写成了别字,所以请大家不要质疑秀才的文字。”
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当年的“延安五老”之一,1884年出生在湖南宁乡,1905年考取晚清秀才,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等职,是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其参加革命前在湖南老家与夫人何敦秀育有四男三女,1937年9月在甘肃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与王定国结为伉俪,育有五男二女,并长年抚养亲友们的十多名子女。
谢飞为谢觉哉三子.1965年毕业干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是第四代导演的中坚力量。其导演的电影《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等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在延安的中央领导和全体机关干部将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五位老同志尊称为“延安五老”,即分别称谓董老、林老、徐老、谢老、吴老。
“延安五老”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他们当中以徐老最为年长,吴老比徐老小一岁,谢老比徐老小七岁,董老和林老同庚,比徐老小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