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简历 林伯渠故居
林伯渠故居座落在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居民建筑。林伯渠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
编辑本段
林伯渠原名祖涵,字邃园,1886年3月20日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他从20世纪初的青少年时代起,就献身于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事业。
1905年8月,在日本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11月由日本回国,赴东北从事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活动。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回到湖南,参加了辛亥革命。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他积极参加了反袁斗争和护法战争,继续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民族民主革命斗争。
1920年冬到上海,1921年1月在李大钊、陈独秀介绍下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林伯渠成为共产党人后,继续留在国民党内,按照党的指示,为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和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做了许多重要工作。1926年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反对蒋介石、汪精卫的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林伯渠参加了南昌起义,担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财务委员会主席。起义部队失败后,受党派遣于1928年秋抵达苏联莫斯科,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2年下半年经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同意由苏联回国,于1933年3月进入江西瑞金中央苏区,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长兼财政部部长,为革命理财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的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1934年10月,林伯渠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担任总供给部部长职务,负责后勤供应工作。长征途中,坚定地跟随毛泽东北上抗日,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后,1935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西北办事处,林伯渠担任西北办事处财政部长,为红军东征、西征和迎接二、四方面军筹措了大量的资金。1936年冬至1937年春曾任办事处主席。
为了贯彻党中央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林伯渠从1936年春就赞同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并为争取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奔走于西安、南京、上海与庐山之间,参加了同国民党进行的谈判。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林伯渠担任边区政府主席,以后三届连选连任。
1937年8月受命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驻陕党代表之职,此后,他经常驻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负责进行统战和对外联络工作。1938年9月至10月,出席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被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
1940年10月,在抗日战争即将进入最困难时期,奉命卸去驻陕党代表之职回到延安,集中全力领导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工作。
他认真贯彻党中央制定的十大政策,在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教、卫生等建设中,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政绩斐然,使陕甘宁边区成为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同时,他还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负责领导边区政府系统的学习委员会。
1944年9月5日,林伯渠以国民参政员的合法身份出席在重庆召开的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代表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正义主张。1945年4月至6月,出席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反击,他领导边区军民开展了生产、减租和练兵三大运动。1947年民党反动派进犯边区后,林伯渠率领边区政府转战陕北,竭尽全力支援前线。
同年12月,出席在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十二月会议”,批评了土改中“左”的错误。1948年4月22日,西北人民解放军收复延安后,5月11日,率边区政府返回延安,除继续搞好支前外,积极领导恢复经济和生产救灾工作。
1948年11月,奉调到中央工作,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奔忙。这时,他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直至1950年1月19日,陕甘宁边区政府行政机构撤销。
1949年10月1日,林伯渠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并主持了当天下午举行的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他在秘书长的岗位上,协助党和国家主要领导进行了各项伟大斗争,做了大量工作。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6年9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1957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虽年逾古稀,仍多次外出考察,参加党中央召开的许多重要会议,带病进行工作。
1960年5月29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林伯渠同志因病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74岁。
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在首都万人公祭大会上致悼词说:“他的一生,是职业革命家战斗的一生。”“在每个革命的历史阶段,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林伯渠同志的伟大革命斗争精神,维护党的正确路线的坚定立场和密切联系群众、艰苦朴素的作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编辑本段
故居由于年久失修,仅存一道封火墙。为纪念跨越二个世纪的革命家林伯渠诞辰100周年,临澧县委县政府于上世纪80年代动工修复。故居座北朝南,为三进,每两进之间设一天井,有正房14间,杂室5间,建筑面积857平方米。
砖木结构,硬山顶,两侧封火墙造型,室内门、窗、壁、望板、地板均用木板拼合,并刷涂桐油成深褐色,后堂屋“九牧世家”之匾牌,高悬梁上。整个建筑古朴典雅,且“诗礼伴家”之气息浓厚。故居内开设六个陈列室、陈列林伯渠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图片、照片和文物资料。故居前有稻田,后有茶山,左晒场,右池塘,腰围约4米的千年古柏巍然屹立于前晒场中央,一派庄重肃穆的气象。 “林伯渠故居”匾牌是邓小平亲笔题写。
说起修梅镇的镇名,还有一段不凡的来历。它是以林老的堂兄、民国元勋林修梅将军的名字命名的。
林修梅将军,名祖堃,字修梅,号浴凡。是孙中山总统府参军长。1880年3月1日出生在湖南省安福县凉水井(今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先后毕业于长沙武备学堂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早年跟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长期进行反清王朝和北洋军阀的革命斗争,积极奉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林修梅努力学习并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著书立说,宣传用社会主义来改造军队、改造中国。
1921年,年仅四十二岁的林修梅将军在广州溘然长逝。孙中山惊闻噩耗,异常痛惜,当即发布《大总统令》称赞他“身经百战”、“尽瘁国家”。国会追赠林修梅为陆军上将,举行国葬,以彰其业绩。为纪念这位民国元勋,杰出的军事家,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国民政府改安福县西乡为修梅乡,后乡改镇一致沿袭至今。
林伯渠的诞生之地——修梅镇凉水井村。为什么取名凉水井村呢?这里有着一个孝感动天的美丽故事。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林家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林良。他孝敬父母,礼待四邻,很受大家的爱戴。有一年,村里大旱,人畜无水可饮。
林良年迈的母亲也因干渴过度卧病不起,为此,他日夜祈祷,四处寻找水源,但却毫无转机。情急之下,林良面朝东方,跪了好几天,到了第七天的晚上,他的孝心终于感动了上苍,一位白须老者从天飘然而至,在他跪拜的前方用拐杖凿出了一口深井,井水清凉无比,香甜怡人。村民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后人为纪念林良这位大孝子,取名该井为凉水井,所在的村也改名为凉水井村。现故居的工作人员和四周群众都仍饮用此井水。
林伯渠同志故居前,那棵巍然耸立、腰围四米的千年古柏,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功勋树,说起它来还别有一番来历呢!
林伯渠儿时叫林祖涵。林伯渠十岁那年,生得单瘦文弱,体质不佳。他父母怕他因长年累月地刻苦用功,背诵唐诗宋词、四书五经而劳累致疾,就与林家的师塾先生林范新商量了一个健身的办法。林范新是他的本家堂伯,他深知伯渠侄儿胸怀大志、气宇不凡,将来一定会为林家光宗耀祖、扬眉吐气。一天清晨,林范新先生站在庭前古柏下对小祖涵说: “祖涵,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哩?”
“我要象岳飞、戚继光那样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说得好,有志气”!范新先生抚摩他的头顶说:“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一要立志高远、二要健身强体、三要持之以恒。我知道你年纪虽小,却志向远大,遇事也有持之以恒的性格,只是这身骨子生得单薄,如不从小锻练一副强健体魄,将来要想事业有成,恐怕难挑重担、力不从人心呵。
我和你父母商量过,从今天起就,在这古柏下我教你打一套原始的太极拳热身,然后练习攀援爬树,每天至少上下三个来回,只要坚持不懈,身子骨自然会强壮起来。”
小祖涵跃跃欲试,接着就卷袖盘辨,往手掌心吐一口唾液,憋了一口气,一双小手贴抱着古柏两足上登,闹腾好半天,可就是怎么也爬不上去。
范新先生将他扶起来说:“慢慢来,你手脚无力,这也不是一时一刻便能成功的。只要你有一颗向上的心,总有一天你会爬上去的。”
第二天,小祖涵闻鸡起舞,迎着霞光练习攀树,练功强身、磨练意志。不几日,他就象猿猴般上下自如了。自此,小祖涵仍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古柏的硬树皮被磨得发光了,林祖涵的身体也结实起来,长成了一个英俊小伙子。这年春天,他揖别这颗饱含灵气的古柏,只身进入常德西路师范就读,从此走向革命之路。
无论是在东瀛岛国,还是在雪原林海;哪怕是在长征路上,抑或是在艰苦的陕甘宁边区还是在新中国的建设中,他总是怀念这位无言的导师——古柏。是它,给了自己永远向上的意志,给了自己永不掉队的毅力。而今,这棵千年古柏依然生机勃勃,为藏龙卧虎的故居山川锦上添花。
转眼百年,哲人已逝。当年小祖涵苦练攀树痕迹犹在,功勋树的故事也就流传下来了。
在林伯渠故居中堂屋里,横梁上高悬一块堂匾:“诗礼传家”,一副铁划银钩对联分挂两侧:
上联:故老说宋玉屈原自六经以来骚坛嗣响
下联:大江历岷山沱水挟九澧同去学海朝宗
这对联是林伯渠的曾祖父林长槐和清末著名诗人黄道让合撰,后为道州何子贞(何绍基)以唐碑北朝楷法书写。
黄道让是清末著名诗人,临澧人,46岁进士及第,做了两年工部主事便弃官而去。其时,林长槐在四川宜宾、邻水县为官,同是故乡人,二人过从甚密。上联为黄道让所出,意指澧水流域楚文化渊源流长,自诗、书、礼、乐、易、春秋以后,中国的诗歌独盛于楚,屈原宋玉写下了光芒万丈的诗篇。
屈原曾游历澧水一带,写下了“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而宋玉则在安福(今临澧)告老终生。屈宋遗风影响着一代代文人学子。真可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下联则是林长槐所对,将长江、岷山、沱水与九澧、洞庭联系起来,告诫世人诗礼育人、学无止境。教育林家子孙后代勤于学业、正直为人。林家后代禀承家学、刻苦自励,从事教育,卓有成就。
到林伯渠这一代更加发扬光大,他少年励志济世,身酬革命,终于成就为一代开国元勋。而今,这副镌刻的堂匾和对联依然悬挂在故居中堂屋里,让千千万万的参观者瞻仰,感悟启迪、深受教益。
清朝道光年间,林伯渠的曾祖父林畅怀在四川省邻水县任县令,其时恰逢三年大旱,林畅怀开库赈饥,挽救了千千万濒临饿死的饥民。在任内,他兴修水利、奖励蚕桑、公断冤狱,深得境内子民爱戴、钦佩。
林畅怀调任前夕,当地百姓仕绅为报答这位爱民如子县太爷的恩情,自愿集资五千两银子,派镖客用骡子护卫送往安福县(今临澧县)凉水井林畅怀老家中,当时林畅怀的长子问押镖者:是何人派你们送来的?押镖者说:是林大人交待他们送来的。
当下无语。林畅怀的长子用这笔银子买田置地,在凉水井旧宅基上修建两栋房屋,一栋为林修梅的父亲居住,一栋为林伯渠的父亲居住。当时,林畅怀的好友慈利县县令姚密斋得知此事后,便为林畅怀新居撰写对联一幅:
尔室有青天 只此一片冰心 夜夜焚香盟上帝
黎民皆赤子 惟余满腔热血 时时洒泪到吾民
这二栋房子后称林家大宅。林伯渠同志就在这里出生、长大,直至投身革命时才离开它。后因时光流逝,兵燹战乱,这房屋荒芜、零落,直至六十年代,业已破旧不堪。
1984年,在省、市、县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怀下,着手对林家大屋进行了修复和陈列工作。
1985年8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其题词为《林伯渠同志故居》。如今,这块金匾悬挂于故居正门上方。这幅抱柱联镌刻于故居上堂,供后人瞻仰。从这抱柱联可看出林畅怀为官时清正廉洁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