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门客栈2 客栈在古代叫啥名 最有名的“龙门客栈”属于虚构
人类生存形式中离不开外出和远行,自古以来大同小异。伴随这一生存需要,“客栈”应运而生。
词条中说“客栈”为古代酒店的称号,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叫法,人们在出外远行时便会找地方投宿,而提供这些地方供人暂住的就称为客栈。
(网络图片)
现代人为了追求舒适和享受,在“客栈”建设上下足了功夫,于是才有了3星、4星、5星直至7星级酒店。说白了,它们不过是现代的高级“客栈”而已。
在中国,最有名的客栈,当属“龙门客栈”,但却又难以找到它的具体存在,有人推断它可能在出塞要道的山西河津西北龙门一带。但这也仅是推断,因为“龙门客栈”是文学作品和影视剧虚构出来的客栈。
现今在全国各地,客栈多得数不过来。在某些旅游城市,住“客栈”甚至成为了一种时尚。比如云南的古城大理、丽江、腾冲;厦门的鼓浪屿;浙江的杭州等城市,很多旅行爱好者、摄影发烧友及文学创作者常会聚集在各种“客栈”,交流各种心得体会,增长彼此见识。
在这些地方中,尤以大理、丽江的客栈文化灿烂耀眼,丽江整座古城有近2000多家各式客栈,在国内乃至世界应是不多见的。
追寻中国“客栈”的发展历史,会惊讶发现,我国古代供出行者住宿的旅馆种类繁多,称谓并不统一叫“客栈”。
由于各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政权建置、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人们对客栈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古代的客栈最早的名称有“逆旅”、“马日传”、“驿传”;到清代又叫“商馆”、“客店”、“递铺”、“驿站”等。三千多年间出了“馆”、“驿”、“舍”、“店”四大类几十种的名称或字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客栈文化现象。
史料记载,我国商朝后期,为适应走南闯北的商贾食宿需要,一批“客舍”、“客馆”相继出现。周朝时,为了便于诸侯国向朝廷纳贡朝觐,在交通要道专门修筑了客舍。《周礼》中记载,在都城以外通衢道路上,每十里设“庐”,供给过路宾客饮食;每30里设“路室”,50里设“候馆”,供给食宿。周王室还设官员管理客舍。
秦汉时期设立的“驿传”则是专供传送邮件公文和来往官员居住的客栈名称。汉代,旅店又有了较大发展,长安城里修建有140多所“郡邸”,还建造了“蛮夷邸”专供外国使者和商人食宿。
魏晋时期,晋武帝曾亲自过问客栈行业发展,“近畿辐凑,客舍亦稠,冬有温庐,夏有凉荫,刍秣成行,器用取给”,让路游之人有宾至如归之感。晋代京都到各州的驿道每40里有“驿”,每20里有“亭”,不仅供过往官吏食宿,而且也对百姓开放。隋朝建置的“典客署”,则用于招待西域各族和外国的客商和使者。
唐、宋王朝,在社会相对稳定时期,客栈业更是繁荣。宋代的客栈名称繁多,有四方馆、同文馆、来宾馆、都亭驿等等,并出现了专为客商存货的货栈“榻房”。
明代商业较为发达,促进了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客栈行业繁荣,官府曾对其采取了统一管理,规定“凡客店,每月置店历一扇,…”
清代中后期,“驿”在京城被称为“会同馆”。光绪初年,北京共有会馆367所。1927年后,专门接待国外旅游者的旅游饭店出现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中。
民国时期,我国北方的民间客栈多叫“大车店”,专供赶马车出行者住宿,一般还把住宿叫作“打铺”。民间贫穷百姓出行,找大村落富户人家借宿的现象也很普遍。
比较专业的老字号客栈也有它的标志,那就是悬挂在屋檐下的长方形灯笼。灯笼两面一般都写有联语,最常见的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入夜,灯火闪亮。旅客远远看见,便知来到了打点住宿之处。
沧海桑田。近一百年来,“客栈”早已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但“客栈”的名称没有丢,性质仍是供出行者食宿,只不过数量、内容、形式和服务发生了巨大改变。
(网络图片 现代城市风光)
有研究人士认为,现代“客栈”作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实物载体,所提供的已不只是“住”的功能这么简单。住不同的客栈,会体会“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放松、舒展、安静。客栈的气场、情调、周边氛围等,能让人有别于平常生活的感受,这已经成为“客栈”新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