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军山谭鑫培 谭鑫培、杨小楼为何能成京剧一代宗师

2018-12-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晚清以来兴起的皮黄(京剧)在扮演人物.塑造人物性格和舞台形象方面,比昆曲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拟简单介绍梅兰芳之外谭鑫培与杨小楼如何演人物.谭鑫培活跃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剧坛,有可能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特别是他的晚年,曾经听齐如山介绍西方戏剧.但毫无疑问,使谭鑫培受益更大.更多的,是他深厚.精湛的传统戏曲表演功底和他对戏剧本质的理解.定军山谭鑫培 谭鑫培.杨小楼为何能成京剧一代宗师陈彦衡<旧剧丛谈>记云:"名角演剧,首重作工,盖有作工而后唱.念.身段始有精彩.作工者,表情之谓也--谭鑫培演

晚清以来兴起的皮黄(京剧)在扮演人物、塑造人物性格和舞台形象方面,比昆曲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拟简单介绍梅兰芳之外谭鑫培与杨小楼如何演人物。

谭鑫培活跃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剧坛,有可能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特别是他的晚年,曾经听齐如山介绍西方戏剧。但毫无疑问,使谭鑫培受益更大、更多的,是他深厚、精湛的传统戏曲表演功底和他对戏剧本质的理解。

定军山谭鑫培 谭鑫培、杨小楼为何能成京剧一代宗师

陈彦衡《旧剧丛谈》记云:“名角演剧,首重作工,盖有作工而后唱、念、身段始有精彩。作工者,表情之谓也……谭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气,演黄忠有老将风……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

谭鑫培《辕门斩子》

这样的做功与演出效果,岂是听几次演讲所能促成的?其关键就在于:“平日于各色人等之举止语言,无不细心体察,刻意揣摩,故其扮演登场,能随时变态,移步换形。”如果说,熟练地掌握某一行当的表演程式可以做到形似的话,那么,善于揣摩各色人等的举止与形态,并且能够结合剧情,用身段和程式惟妙惟肖地表演出来,才能做到神似。

定军山谭鑫培 谭鑫培、杨小楼为何能成京剧一代宗师

换言之,一个戏曲演员,即使身上的功夫再好,如果不能演出他所扮演的“那个人”来,就是只有骨架,没有灵魂。

苏雪安《京剧前辈艺人回忆录》中记述,谭鑫培一次演《洪羊洞》,当剧中八贤王问杨延昭“御妹丈此病从何而起”时:杨延昭照例应以手击桌摇首慨叹地叫出一声“千岁爷”来。谭氏当然也是那样演,可是他的眼光极为传神,他在摇头叹息之前,先把两只眼睛凄惶地望着八贤王半晌,然后才缓缓地叹出声来。等到念“千岁爷”三个字的时候,眼眶确实是红了,可是不掉眼泪……他这种神气,不但抓住了台下观众,把台上的八贤王也看傻了!

定军山谭鑫培 谭鑫培、杨小楼为何能成京剧一代宗师

这段记述,生动地展示出谭鑫培演出时的身段、眼神和舞台效果。同样的台词,同样的动作,谭氏演来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对剧中人当时情景的揣摩与体验。长期以来,不少人把写实与写意、表现与体验对立起来,这完全是误解。戏曲的四功五法、手眼身法步,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而能把“眼神”运用到家的艺术家却是凤毛麟角。谭鑫培就是这样的大艺术家。苏雪安接着叙述道:

(谭氏演《洪羊洞》)在二次被太君等人唤醒以后所唱的散板,真是一唱三叹,每唱一句,随着他的神气,左顾老母,右恋妻子,怀抱宗保,种种情态,同真人真事一样,可惜我的笔尖上无法形容。

这里的所谓“真人真事”,当然是艺术化、戏剧化了的真人真事,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是用戏曲手段表现出来的“真实”。戏曲如果只演行当而不演人物,就不会有这样的艺术真实。中国戏曲与西方话剧当然是有区别的,但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表现手段不同,而不在于对戏剧本质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齐白石晚年总结作画原则时说过一句名言:“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一原则也可以用于戏剧,尤其可用于戏曲。谭鑫培就是能精准把握这一原则的戏曲大家。他常说:“演唱时要逼真,但过分逼真也会缺乏意趣。所谓‘不像不是艺,全像不算艺’。”

据说,一次汪桂芬微服往观谭鑫培演《卖马》,只见谭氏容貌清癯,声复悲壮,舞锏一段把英雄末路、侘傺无聊之状发挥到极致,汪桂芬不禁惊叹失声:“是天生秦叔宝也!竖子当成名矣!”

谭鑫培扮演《李陵碑》中的杨业,当唱到“遍体飕飕”时,用双手一抱肩,不见头摇,只见头上绒球抖动,令人有寒风瑟瑟之感。看过这一表演的梅兰芳说:“谭老先生的《李陵碑》,在唱反调以前,出场时冷的动作如同真的一样。我是个演员,在六月伏天时坐在台下看,却觉身上发冷。”这就是戏曲演员的本事,不仅能用自己的表演使人物的心灵得以外化,还可以随心所欲地打破时空的限制,化无为有,变夏为冬。

京剧《阳平关》谭鑫培饰黄忠 杨小楼饰赵云

这就是戏曲的神韵和精髓。学到这一点,才掌握了戏曲表演的真谛,而脚色行当的程式、身段、唱念,虽然对于一般演员来说也很重要,但要是与大艺术家所掌握的用戏曲手段“很切合剧情地扮演那个剧中人”比起来,终究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谭鑫培的出色表演,把皮黄戏艺术推到了新的高峰,也引领了用戏曲手段表演剧中人的时代风尚。仅以京剧界而言,杨小楼、王瑶卿、余叔岩、梅兰芳、萧长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周信芳、马连良、谭富英等艺术家无不效仿,而且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限于篇幅,这里只借助于前辈艺人和学者的回忆与描述,简单谈谈著名武生杨小楼的表演艺术。

和文戏相比,武戏主要用武打场面吸引观众,更容易流于千人一面。但在谭鑫培的教诲与影响下,杨小楼追求“武戏文唱,因此抓住了人物的感情”。例如《野猪林》中的林冲发配,一般人演来,是倒在地上,大甩水发,能博得不少观众的掌声。

但杨小楼认为,林冲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不能向解子苦苦哀告,露出一副可怜相。他此处的表演是:“被解子打得趋步坐地,紧跟着咬咬牙根挺起身来,虽然戴着手铐,走左右倒腿蹦子,仍然显出他是个英雄汉,不失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身份。”

杨小楼扮演《长坂坡》中的赵云,威风凛凛,气宇轩昂。在《掩井》一场,杨小楼的演法是:赵云抬起双手刚要接过夫人递过来的“喜神”阿斗,发觉夫人行动反常,倒吸一口凉气,连连摆手作揖不接阿斗。他一面催促夫人上马,一面用眼四下了望,怕有曹兵发觉袭来。

糜夫人死意已决,干脆将阿斗放在地上。阿斗啼哭起来,赵云这才不得已俯身抱起。糜夫人情急智生,诓赵云说:“看那旁曹兵来了。”赵云回头不见曹兵,情知不妙,一个急转身,蹉步窜上前去,想用手抓住已经登上井台的夫人,不想只抓住帔衣,加以向后用力过猛,身体失掉平衡,这才以旋风似的起“蹦子”,表示仓惶间站立不稳,用以表露人物惊愕、紧张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