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译文 叮咚快评|对张衡地动仪不妨少一些玻璃心
叮咚快评
对张衡地动仪不妨少一些玻璃心
张衡 地动仪 内容 学生 存在
叮咚快评
文
巴扎黑
近日,围绕张衡地动仪的争论再次成为热门话题,起因是有媒体报道称,在去年秋季投入使用的新版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相关内容被删除,遭到一些人质疑。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提到张衡地动仪,头脑中都会自动浮现出那张八只青蛙张嘴等待八条龙嘴里的铜珠掉下的经典造型,却往往忽略了它是一件由一位名叫王振铎的古代科技史学家于上世纪50年代制作的想象复原物。
张衡,古有其人,在《后汉书•张衡列传》中也有关于候风地动仪的描述。然而,与复原模型长时间在历史教科书中犹如确切文物一样存在相比,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争议一直存在。有报道就提到,中国地震学奠基人傅承义院士曾当着王振铎的面指其模型存在原理性错误;也有外国学者在有关张衡的著作中质疑国人对张衡地动仪的迷恋。
在地震预测依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的今天,对张衡地动仪的质疑,显然成了一个关乎文化自豪感的问题,以至2003年河南博物院曾“张榜纳贤”,组建了课题组,希望有人能让张衡地动仪“动起来”。
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密不可分,这或许是张衡地动仪当初被选入历史教科书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关张衡地动仪的争议,固然关乎传统文化自豪感,但首先应该是一个教育之道的问题,即在国民教育过程中以什么的理念、态度和方法传承文化。
具体到张衡地动仪,这至少包含了两个层面基本内容:一是依据史料实事求是地向学生介绍张衡及其候风地动仪理念;二是在此基础上对这种预测理念进行科学辨析,鼓励学生实验检验,从而获得关于地震预测的科学信息。
按照人教社的说法,张衡地动仪实际上并没有删除,而是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涉及古代科技的专题中作了专门介绍,并在学习活动设计上突出了引导学生追求真理,“要像张衡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做一个有心人”。比起张榜招贤复原张衡地动仪来,笔者倒是更期待讲授这一内容的老师们好好落实新教材作上述变动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