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王凤岐学中医 国医泰斗王凤岐:酒可袪寒 饮前半饱更健康
亲朋相聚、佳节吉日,人们喜欢举杯相贺,即是表达敬意和祝福,也是开心欢喜的真情流露。上文讲述了"酒"字三点水的来历传说,提醒大家喝酒要有度,一点增加智慧,两点增加气力,三点则会痴傻无状,因此要"少喝一点"。但空饮无趣,离不了美食向佐,那么这酒到底应该在饭前、饭后还是饭时饮呢?王凤岐教授认为,喝酒的人,应尽量在吃饭中间之时举杯,"就是既不要饿,也不能吃的太饱,然后再喝酒。"
传说曾有古人做过一个"实验",王教授侃侃而谈:以三人为例,一人饱腹,一人空腹,一人饮酒。清晨之时山中空气潮湿,雾霾厚重,这三人便走入了山林之中。几日之后,人们发现饿着肚子的人死了,因为他腹中无食饥饿而亡,饱腹的人生病了,而只有饮酒之人安然无恙。这是为何呢?
"中医认为酒有散寒祛寒的效用",王凤岐教授解释道,这个"实验"说明了酒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人体的抵抗力,"可以增加热量增加体力,让人们抵御寒湿的气候,避受其害。"
不过,酒虽有益,但必须在吃一些东西之后再饮酒,"就是既不要饿,也不能吃的太饱再喝酒",王凤岐教授说。
"我在西北特别爱喝酒",曾扎根西北行医数十载的王凤岐以自己的经历为证:西北人先吃菜、馒头,吃一阵拿下去以后,上凉菜,然后再喝酒,喝酒喝一阵,又拿下去,最后吃面条、吃汤面,这样一来,肚子饱了,酒也喝了,人却精神;北京人则不同,一来先是空着肚子,大家相互敬酒,等到上菜吃饭的时候,肚中满满的酒水,已然吃不下饭,自然就容易醉。
"所以我的体会就是,古代记载和民间传说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王凤岐教授说:"酒这个东西,对人体是有益的,但要适度、适量,这是关键。"(凤凰网记者 黄蓉)
【学者简介】
王凤岐: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国医泰斗秦伯未嫡传弟子。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卫生部中医司教育处处长,世界针灸联合会司库、世界骨伤联合会总监。
王凤岐教授从事中医药事业及临床50多年,曾负责组织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为国家领导人进行医疗保健,应邀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南美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及讲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近几年来除了诊病外还在中央及多省级电视台做养生及传统民俗文化等科普讲座,并受聘于: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台湾中医师会会长顾问,香港中医师公会顾问,南美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中智医师联合会总监,马来西亚医学保健协会副会长等职,是大陆第一个去台湾访问的中医,在港台中医药界享有极高的口碑。
王凤岐教授业内业外均醉心于传统文化的钻研思忖,希望能够从医从"酒"说开来,以点及面,取其精华传播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