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始末 五胡乱华的起因 五胡乱华的始末
在西晋时期塞北 众多游牧民族 趁中原 的西晋八王之乱 时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的非汉族国家时形成与南方汉族政权对峙的时期。
"五胡"指匈奴 、鲜卑 、羯 、羌 、氐 五个胡人 的游牧部落。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族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 。
五胡乱华也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之一。由于胡人的残暴统治,汉族避难从黄河 流域大规模进入长江 流域,在长江下游江南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 ,进一步增进了南方的百越 、三苗族裔与中原 汉族的文化和经济联系。同时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亡国亡种危机。
一般认为五胡指匈奴 、鲜卑 、羯 、羌 、氐 。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开始算起,一直到鲜卑北魏建立。由於胡人生性残暴其行为令人发指。丧尽天良的屠杀和野蛮残暴的非人类行为,导致华夏 人口严重减少,人伦下滑,是一次严重的社会大倒退。
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永嘉之乱 "、"中原陆沉"、"神州陆沉 "、"中原沦陷"等。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汉民族的一场灾难,几近亡种灭族。
东晋建立时,中原已沦丧于胡人 之手。中原汉族在民族英雄冉闵 的带领下绝地反击,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迁居南方的爱国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 、恢复失土为己任。故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 、庾亮 、殷浩 、桓温 、刘裕 等人的多次行动。东晋与五胡的战争,五胡十六国之间的厮杀,使得这一时期战乱连连。
历史背景
汉朝以来,就有胡人 不断向中原 迁徙,逐渐盘踞 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西晋首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在晋惠帝 时期的八王之乱 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华夏大伤"。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于是中原大乱,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又因为鲜卑魏末年的史官崔鸿 著有《十六国春秋 》一书,该书将较具代表性的十六个政权独立记录,故又有将此一时期称为"五胡十六国 "、"东晋十六国 "者,实则政权的数目远逾十六个,建立者也不限于胡人。
2主要过程
五胡乱华是由氐 族及匈奴 族揭开序幕。304年冬天,氐族领袖李雄 占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 ,匈奴贵族刘渊 起兵于离石 (今山西离石),史称汉赵 。是五胡建国的开始。
晋怀帝 永嘉 四年(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 杀太子刘和 即位。
311年(永嘉五年)四月,刘聪部下石勒 ,歼晋军十多万人于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并俘杀太尉王衍 等人。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 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余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晋怀帝,杀太子、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多人,并大肆发掘陵墓、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祸"或"永嘉之乱"等。
313年,刘聪毒死了晋怀帝 。怀帝侄司马业(或作司马邺 ),在长安 登基,是为晋愍帝 。
316年前赵 刘曜攻长安,俘虏晋愍帝。
317年晋愍帝被杀,士族 王导 、王敦 等,扶植晋朝远房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登基,是为晋元帝 ,历时五十二年的西晋灭亡,东晋开始。
人口变迁
长年的战争使得中国的人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晋武帝 太康 元年(280年)统一全国后,根据《晋书 》记载,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2,495,804户,16,163,863人。
根据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中国人口发展史 》,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许多户口被隐藏,西晋的实际户口为在册户口的2倍多,最高时大约是300年前后,有3500万人,其中北方2450万人,南方1050万人。
东晋建立后中原人民为躲避胡人残暴统治和屠杀,未免战火纷纷大量的南迁。这一时期一共有六次南迁高潮,累计合计迁入过百万,东晋因而设置了许多侨郡侨县以安置北方流民,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
除了南下之外,尚有许多黄河沿线的汉族投奔凉州张氏政权、辽东慕容氏政权甚至幽州王氏。慕容氏积极招纳中原流民,还仿效东晋政府在辽东设置了一些侨县。
复旦历史学者葛剑雄认为,由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人口损失仅比东汉末年小一些,谷底时期大约仅剩下三成多的人口 。
370年,前秦灭前燕时,根据《十六国春秋》的记载,从前燕得到245.87万户,998.79万口,而前燕的辖区仅仅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的一部分。加上之前属于前燕管辖的秦陇地区和前凉管辖的河西地区,当时北方实际人口至少也有1300万了。
东晋方面,由于西晋末南方已经有近千万人口,但是东晋建立后尚且在境内有一些战争,人口有一定损失,但这些损失都被北方南下的流民补充,所以人口仍然维持在千万以上。
事件影响
五胡乱华时期处于中国被外族侵占,北方沦陷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它是首次外族成功入侵中国,中国北方沦陷。五胡乱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野蛮的胡人对华夏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
永嘉之乱以后,中原在异族的野蛮残暴的统治下,长期陷于战争,民生经济大受破坏,人口锐减,晋室政权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东晋。
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晋纪》、《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就是说,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
留在北方的汉人纷纷建立坞堡以自保。匈奴、羯 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如《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皇"石勒 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屠杀在数个州开展)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残暴。
原先在中原地区的士族、仕人、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去,他们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淮和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在南北朝时期取代 中原而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迁到南方的中原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包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
华北的六族(汉族、匈奴、鲜卑、羯、羌、氐)之间进行了长期混战和厮杀。如为报复胡人的长年的残暴屠杀,刚刚建政的冉魏皇帝冉闵曾发布"屠胡令",饱受胡人残暴的汉族群起响应,几乎将羯族杀绝,其他的胡人为躲复仇纷纷逃出中原,路上又因为粮食、牲畜、财产等不断互相残杀,死伤大半。
到五胡乱华的后期,除汉族和鲜卑族仍保持其势力与明显的民族认同外,匈奴、羯(匈奴中的白奴)、羌、氐战败後或被大量屠杀,鲜卑族拓拔部最终获取胜利,建立北魏之后逐渐统治华北地区,遂开始了后来的孝文帝改革。
第三世纪末,当西晋内部爆发了血腥的权力斗争和内战时,帝国不能有效地控制境内的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藉此称兵反抗中国的统治,引发了长达三百年的战争。在此时期,汉人被驱逐到南方,建立以建康为首都的五个政权,北方留给游牧民族先后建立了超过二十个以上的政权。
佛教在此时期,发展迅速,取代儒家思想的主宰地位。 几乎平均11年便有一次朝代更替,成为秦以后中国古代分裂时间最长、动乱频率最高的历史时期。因此,常被史学家称之为"乱世"。
政治上的不稳定,必然导致频繁的战争。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持续近150年之久,北魏"孝昌之际(公元525年),乱离尤甚。恒代而北,尽为丘墟;崤潼已西,烟火断绝。
齐方全赵,死于乱麻,于是民生耗减,且将大半"。这种毁灭性战争的结果,便是"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 统治阶级之间的争权夺利,加上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使得"民尽流离,邑皆荒毁,由是劫抄蜂起,盗窃群行",贫民起义层出不穷。
南北朝时,南北方发生了多地大量的的流民大起义与农民战争。长期的战争不仅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而且造成社会经济的大破坏,大倒退。
而这段时期是佛教历史中最飞速发展的阶段,当时佛教虽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东汉、曹魏、蜀汉、东吴及西晋等政权明令禁止汉人出家为僧,"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见《高僧传·佛图澄传》等书,据僧传记载与后人追述,汉至西晋间僧人几乎都是西域胡人。
那时的佛教还是胡人的宗教。但是也有少量汉人不顾禁令出家为僧。后赵建武元年,经佛图澄劝化,后赵正式允许汉人出家,从此佛教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及日后的北朝逐步在中原普及,甚至影响南朝,从一个小教逐渐发展成后世三教之一。
五胡结局
匈奴
汉朝南北匈奴 分裂时,北匈奴便迁往了欧洲,建立了匈奴汗国,从而导致了日耳曼民族的大迁移,间接的灭亡了西罗马帝国。隋唐以后,不再有记载。
后赵 被冉魏 灭亡后,羯族作为整个东亚历史上最残暴的民族被屠杀殆尽,仅剩下一万余人投降了东晋,但没多久东晋爆发一场内乱,这仅剩的一支羯族人趁乱攻下了几个城池,又开始了后赵时期的食人残暴统治,最终被晋兵灭族。
鲜卑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但是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吉林大学 古DNA实验室的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很可能是拓跋鲜卑 后裔。中国历史
羌、氐
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几支在唐初年间被松赞干布 统一建立了吐蕃王国;另外的南迁一部分在云贵高原形成六诏,最终统一为南诏,南诏灭亡后分裂为各个民族;其余的继续南迁,与缅甸当时的各族共同书写了缅甸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