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新闻敲诈 邵飘萍新闻教育思想研究
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说:“民国元年全国报界俱进会曾提议学校,是为我国知有报业教育之始。民国七年,国立北京大学学生,得学校当局之赞助,设立新闻学研究会,是为报业教育之发端。”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我国新闻教育史上的重要意义。
邵飘萍在给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会员们的第一次演讲的开场白中也谈到:“本年之冬,窃以我国新闻事业之不振,良由新闻界人才缺乏之故,不揣冒昧,特致书蔡校长,陈本校应设新闻研究一门,造就人才,为将来之新闻界谋发展。
本校新闻研究之课程,自是自有添设之望,不禁狂喜。”从邵飘萍的言语中,可以知道他对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有倡议之功。邵飘萍协助蔡元培创办北大新闻学研究会,这标志着中国学者开始将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教育引进大学殿堂[1]。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萌发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二十世纪初,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较为简陋的时期,邵飘萍以一个新闻教育先驱者的姿态看到了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人才的培养之间的密切的联系。就邵飘萍所见,新闻业对于整个社会以及政治生活和个人的人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新闻人才的培育事关新闻业的发展。在北京大学、平民大学等学校任教的过程中,邵飘萍撰写了《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两本著作,这是他新闻思想呈现的理论渊源。
二、邵飘萍的新闻教育思想
1.强调新闻教育开展的必要性。新闻教育是革除报业流弊的重要途径,新闻业的发达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新闻教育能使报纸更好地承担社会职责。邵飘萍深刻认识到这两点,必然发出发展新闻教育的呼声。
邵飘萍认为我国新闻事业不发达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不普及。“我国现在之新闻界,”“其腐败幼稚、毋庸讳言,而根本问题,由于人才之缺乏,品类之不齐。”“欲救其弊,知非提倡新闻学不可。”[2]我国新闻界存在的人才缺乏、品类不齐的弊端要靠新闻教育来进行消除,以此修复新闻事业落后的弊端。
新闻业的发达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他在《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中指明:“新闻与社会及政治关系之重要,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然以之列为一种学科加以研究者,犹属近代之事,其尚未完全脱离幼稚之境域,殆可谓当然者也。若夫我国,则新闻之业,简陋特甚。因新闻业之发达,与社会上诸事之设备,有互相为用之势。”[3]新闻教育和新闻业的发展的天然联系,以及新闻业发展对社会的重要作用,使得新闻教育不可或缺。
2.培育理想的新闻记者须靠新闻教育。邵飘萍认为,高级的新闻记者需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掌握专门的学科,并能具备一两门外语。但要达到这种程度必须接受新闻教育才能实现。“若至丝学高深之程度,自非在大学中研究不可,且理想的新闻记者,必须政治、经济、社会诸学,皆有深之研究。”[3]
在《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中,邵飘萍提出:“理想的新闻记者,必须政治、经济、社会诸学,皆有甚深之研究,此外尤当有一二专门,与夫三国以上之言文,再加以多年之实地经验,则庶几乎可与世界名记者相伯仲矣。”[3]这反映了他对新闻教育要求的维度。
一方面,通过教育传授各方面的知识。以此具备更加全面反映新闻事实的视角;另一方面,通过教授新闻人才一两门外语技能,以此胜任国际采访的要求,这也是新闻教育对于打破外国人对国际新闻垄断的重要意义所在,向民众提供国际新闻势在必得。
3.新闻知识应普及到普通国民。邵飘萍认识到,新闻之学可以帮助人们对事实进行判断,减少观察出错的概率,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好地应对世界万事万物的变化,对国民进行基础的新闻之学的教育能达到这一点。他意识到新闻知识应使“多数国民,最好亦能使之相当了解”[4]。而新闻知识不应独为记者所独具,因为对新闻知识的掌握“可以减少错误之观察”[3]。
另外他认为新闻知识与国民个人生活实践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指出“新闻知识应列为国民普通知识之一”[3]。“以一人而应万事万物之变化,非有最广博之知识与阅历,不足以笼罩之。果能精于新闻之学,则观察世界上万事万物,尚安有顿饰之余地耶?”[3]个人如果能精通新闻学的知识,能更好地应对世界万事万物的变化。
4.新闻之学期于应用。邵飘萍新闻教育思想中强调理论要联系实践,其自身的理论渊源也来自于其新闻实践。他认为:“新闻之学,期于应用,尤贵在多所经验。”在他平时的新闻教育实践中认为新闻“即期实用”,为使学生多一些实践机会,邵飘萍常组织他们外出参观,介绍学生到报馆见习,为了让学生能搞好社会报道,他特别强调要重视做好关于劳工运动的调研,并亲自拟好了有29项要素的调研纲目,包括公司组织,工厂及地方名称等。
邵飘萍将其新闻教育注重学术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思想注入到其新闻教学实践当中。
5.新闻教育要重视新闻道德和记者素质的培养。邵飘萍认为作为新闻人拥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十分必要的。他在课堂上强调记者以品性为第一要素和以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他还详尽地讲授外交记者的其他条件,要求记者具备必须的知识与经验,善于观察,推理和联想,判断新闻的价值,机警敏捷、不失时机,不放过细密之处[5]。
这传达出邵飘萍对于记者个人机警敏捷、善于推理的素质要求以及重品性和不欺骗读者的道德修养要求,也正是邵飘萍通过其新闻讲学所传达的对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邵飘萍新闻教育思想对当前新闻教育的启示
1新闻人才培养须理论与实践并重。一直以来,我国的新闻教育存在难以处理好“学”与“术”的关系的问题。总体来说,由于教学理念、资金问题、师资等方面原因,可能导致目前的新闻教育偏重于理论教育,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学生的实践能力往往是通过校外实践与自我学习而获得。邵飘萍的新闻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经验中可以看出,新闻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这是当代新闻教育应当汲取的经验。
一方面,有深厚理论基础作支撑是一名新闻人自身的业务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我国的新闻教育偏向于文科教育,容易存在过度文科化、理论化的弊端。因此,理论教学要通过对新闻领域新形势和和新问题进行研究,与学生探讨更为深度和创新的新闻话题。使新闻理论教育社会和时代的新变化新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新闻理论形成与时俱进的新见解的过程中指导其新闻实践。
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传媒间的介质差异正在被打破[6]。因此,应对新出现的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设置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十分必要。高校应注重打造学生的新闻实践活动平台,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学习,才能培养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下的除传统新闻采编编评之外的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实践技能。
2.加强国民媒介素养教育。邵飘萍认为新闻素养应该普及为公民具备的通识。在智能手机和网络普及的时代,通过各种媒体传播新闻素养要求以提升公民新闻素养成为可能。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用户新媒体渠道的使用的多样化,使得人人都能成为信息传播者和信息生产者,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辨别及发布客观真实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不足可能会导致谣言发布、媒介审判等问题,如网络上的个人和自媒体对于“江歌案”“王凤雅事件”所引的讨论,存在较多的非理智现象。因此,提升国民新闻素养对于营造更为肃清的网络环境和维系社会的稳定十分必要。
3.培养“一专多能”型新闻人才。邵飘萍提出成为理想的新闻记者的条件就是要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有深入研究并精通一两门外语,可以看出邵飘萍认为新闻人才要有专长并多方面发展。邵飘萍的通教育观对现在的新闻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但同时也要结合实际状况进行探讨。目前媒体媒介融合发展的进程对新闻专业人才的要求更为现代化。
一方面,全方位的新闻教育十分必要,掌握多方面知识是新闻记者必备的要求,这并非要求每一个方面的知识都掌握得专业透彻,而是要养成自身整合不同知识和技能的思维方法和行动能力。遇到问题时,能够将所学到的跨学科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以跨学科的视角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另一方面,新闻业在现代社会中更注重满足用户对于新闻的新的要求和阅读习惯,媒体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时,也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掌握多项新媒体技能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新闻人才培养应当注重养成一专多能的学生,除了新闻学理论教学之外教给学生新媒体时代下更多实践方面知识。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能力和技能十分重要;利用好新媒体渠道,短视频拍摄剪辑、H5等技能也不可或缺。另外,国际传播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精通一门外语也是十分必要的。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理想。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为社会公共机关”[3]这实际上是强调新闻媒体和记者的责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理想的培养在当代的新闻环境中面临更大的挑战。部分商业媒体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以及新媒体渠道下把关者的缺失使得枉顾社会责任的虚假新闻在网络中层出不穷。
新闻教育作为优秀新闻人培育的关口,更要向学生强调新闻职业道德理念与社会责任感使以使其在今后从事新闻工作中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邵飘萍作为我国早期从事新闻工作的领军人物之一,提出的新闻教育应联合理论与实践、提升民众新闻素养、培养全能型新闻人才等新闻教育思想,促进了当时和以后的新闻教育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在前人的思想上汲取养分,使当代的新闻人才更加适应新闻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方汉奇.邵飘萍选集(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邵飘萍.肖东发,邓绍根编.邵飘萍新闻学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王洪祥.中国新闻史[M].北京: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332.
[5]华德韩.邵飘萍传[M].杭州:杭州出版社,1998.
[6]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J].今传媒,2009(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