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剑作者 尧舜之君?亡国之君?读《碧血剑》再看领袖能力品质
不久前,文学巨匠金庸逝世,给钟情于他作品的无数粉丝以沉痛打击。他早年间的一部小说《碧血剑》曾把无数人的目光拉回到那轰轰烈烈的战火时代,回望当年,明朝末代 皇帝崇祯作为帝国最高领袖,在全局观和判断上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明军精锐部队有当时的先进火器,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很多人将极为勤政的崇祯帝视为一个悲情英雄。固然,他接手明朝时,后金不断侵袭,国内由于“小冰期”天灾以及官员横征暴敛,导致农民起义不断。但明朝真的无可救药了吗?崇祯真的如他临终时所言,非亡国之君吗?
他的第一步错棋在于以非黑即白的态度打破了朝廷内部的平衡,让代表江南地主巨商的东林 党在朝廷内独大,而抵抗后金需要军饷。东林 党大臣自然不会让富庶的江南被征税。所以,北方要承担重税,这必然导致起义加剧,李自成从18人短时间发展到到百万大军,道理就在于此。所以,崇祯对起义军政策从抚到剿,都无法解决民变发生的根本问题,两线作战这个亡国隐患也就此埋下。
如果领袖没有足够的信任和宽厚,再优秀的将领也是枉然。以袁崇焕为例,他建立关宁铁骑之后,明军在关外战场上不堪一击到可以利用火器抵挡甚至防守反击,收效明显。后金军围攻京师,确和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解除对方后顾之忧有关,但从此人火速回援,广渠门血战强敌来看,他的忠心不容置疑。
然而,崇祯却以通敌为由,凌迟处死袁崇焕,根本因素,还是崇祯猜忌他结 党营私。虽说伴君如伴虎,但如此结局,必然导致诸将心寒,直接影响其作战指挥。天雄军将领卢象升战死后崇祯态度之凉薄让人心酸,三秦军将领孙传庭的战死更是崇祯不顾战局,死死相逼所致,久而久之,武将们必然和 皇帝离心离德。
后金军最强劲的对手就是明朝的关宁铁骑
优秀的领袖,需要有担当的勇气,这也是国势兴起的必要条件。而崇祯没有这种品质。17年里,他换了50个内阁大臣,根源就是他急功近利的同时没担当,用人之初推心置腹委以大权,一旦短期内没见效,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只是该大臣辜负自己,让自己的名声受损,最终用严惩大臣的方式来保全自己“尧舜之君”的羽毛。
陈新甲曾领会崇祯的旨意和后金和谈,可消息不慎走漏后,崇祯不但没有表态承担责任,还把陈新甲当了替罪羊。所以,李自成兵临北京时,大臣们对调关宁军进京勤王和朝廷南迁两项 皇帝没有明说的决策默不作声,直接把球踢回 皇帝那里,他们很清楚,即使度过危机, 皇帝不可能自己背负放弃国都的责任,领会“圣意”规劝 皇帝的人才会倒霉。
两线作战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但这未必是避免不了的
审时度势,能伸能屈,灵活应对局势也是优秀领袖必不可少的。李自成曾提出只要自己能当 西北王并得到饷银,就立刻调大军北上对付后金。李自成的承诺可能在撒谎,但走投无路之际,用暂时的和平换取以后东山再起,并非一定是下策,西汉初年面对匈奴,一样采取了先隐忍,暗中发展力量再报仇的策略。
如果暂时答应,李自成必被置于两难境地,他信守承诺,就促成明朝两大敌人火拼,亡国危机暂时解除;而李自成违反承诺,就等于彻底在舆论上惨败,最终成为各方的敌人。然而,崇祯放弃了最后的机会,最终只能走向了景山的 歪脖子树。
只有勤政而其他方面一塌糊涂,一样会可能成为亡国之君
军事强大离不开英明领袖,而英明领袖应兼具冷静的全局思维、足够的耐心和凝聚国人的能力。领袖要面对属于他自己的无形战争,其重要性不亚于兵器相博的有形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