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中美术馆 “高山景行”冯大中艺术展 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图)
2009年4月13日,著名画家冯大中先生个展 “高山景行——冯大中艺术展”将于中国美术馆圆厅举办,这是画家二十余年来首次在国内举办个展。展览将展出画家近年来的力作70件,其中大部分是首次亮相。
该展览在展示方式上还融合了影像、文献等元素,力图营造一种立体化展示效果,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并感受到其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深刻内涵。该展览相继在北京、南京、上海、深圳、济南、沈阳、西安、成都举办。
2009年4月1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省文学艺术联合会、辽宁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著名画家冯大中先生个展 “高山景行”冯大中艺术展将于中国美术馆圆厅举办,这是画家二十余年来首次在国内举办个展。
展览将展出画家近年来的力作70件,其中大部分是首次亮相。该展览在展示方式上还融合了影像、文献等元素,力图营造一种立体化展示效果,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并感受到其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深刻内涵。
该展览的北京站结束后,将于上海、南京、济南、成都、深圳、西安、沈阳等城市进行巡回展出,届时全国观众都能一睹素有“天下第一虎”美誉的名作风采。
我心中有猛虎,细嗅蔷薇
诗人余光中《猛虎与蔷薇》中的开头写道:“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Siegfried Sassoon)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勉强把它译成中文,便是:‘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画家冯大中,因画虎扬名。他笔下的虎沉静威严、细腻敏感,画家将人格赋予虎的形象,其作品中的虎曾在上世纪80年代打动了一代人,在技巧的表现和创新上更是开一代新风。纵观其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外部的现实和内心的理想,是画家心里的猛虎和蔷薇,草根出身、经历过下乡务农、务工,从一名民间艺术爱好者到名扬海内外的知名画家,尽管激烈挣扎的现实无处不在,内心依然坚守对艺术的挚爱和追求,以及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
也正是因为心中芬芳的“蔷薇”,冯大中先生无论身处何境总能坚持自己最真实的心灵状态,这也促使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猛虎与蔷薇》中余光中说道:“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在逆风里把握方向,……有猛虎,才能创造慷慨悲歌的英雄事业……同时人生又是幽谷,有蔷薇才能烛隐显幽,体贴入微;有蔷薇才能看到苍蝇控脚,蜘蛛吐丝,才能听到暮色潜动,春草萌牙,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在艺术道路上勇猛精进,在创作要求上执着单纯,这是画家一以贯之的情怀。
正因为这种情怀,他能够少年拜师学画,之后凭借自身对绘画的热爱和钻研,为此他不惜踏遍名山大川,不放过每一次写生机会,在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中掌握并创造出新的绘画表现方法,且珍视每一次参展机会,终于在实际创作中突破了原有的传统表现手段及民间绘画的“匠气”,在国家级大展上一举成名;也正因为这种情怀,他在蜚声海内外之后仍然能意识到自我的“立定精神”,坚持心中的艺术理想,从生活和自然中揣摩丰富的变化和表现力,并不惜“老年变法”,终于迎来了自己创作上的又一高峰。
1984年,冯大中先生与宋雨桂合作的作品《苏醒》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画家因此扬名画坛,所以这件颇具时代意义的作品对他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但在2007年11月,画家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将《苏醒》原作揭裱后,在之前的基础上重新创作,历时半月有余,大胆对这件作品的布局和用笔进行再创造。
很多人认为这一举动是画家对其过去取得的成就的自我否定,但这种“否定”的勇气是建立在画家的一种高度自信和自觉的基础之上的——自信的是这二十多年来自己创作水平的日新月异,自觉的是敢于否定自己过去的辉煌,真正做到不重复自己。
修改成名作这一行为在绘画史上可谓前所未有,这意味着画家对自身要求更高的艺术期许,此次展览将展出这一修改后的名作,届时观众通过与文献资料的对比,可以看出该作品修改前后的差异。
对于冯大中先生来说,其创作道路不乏“猛虎精神”,他的勤奋、执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是“在逆流里立定脚跟”的基础。而不管现实如何纷乱,画家心中始终在固守着自己的一片“蔷薇”,即单纯而又美好的艺术天地,这片天地是心灵真正的归属。
《猛虎与蔷薇》的结尾是这种情怀最为生动的写照:“完整的人生应该兼有这两种至高的境界。一个人到了这种境界,他能动也能静,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廿世纪人一样的复杂,也能像亚当夏娃一样的纯真,一句话,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山中无虎 198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展出了冯大中先生的《初雪》。作品表现的是两只虎在雪地里情意绵绵的感觉,一改过去对老虎的程式化表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画家也因此在画界成就画虎名家之名,名满东南亚。
而追溯其创作历程,山水画创作所占据的比重丝毫不亚于老虎题材。画家本人曾经说过:“从创作上来讲,我画山水更有欲望。”早在1968年画家便开始临摹明代画家文征明的手卷,并开始在老师李笑如的指导下临摹宋元时期的名作。
在掌握了各种皴法和图式之后,画家开始尝试自己进行创作,并结合到名山川的写生,观察现实中的山川与草木、水之间的关系,1984年与宋雨桂先生合作《苏醒》的时候,便首次采用了“冰裂纹法”,利用“冰裂纹”自然的状态,经过传统的一些技巧和理性的东西再整理、规范化,这样就在微妙与严谨中达到了一种新的画面状态,这也是当年《苏醒》引起业界关注的重要原因。
自此之后,画家并没有重复自己的笔墨技巧,而是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境界,开拓新的艺术领域。
冯大中先生的山水画,立足于他对于“写生“的高度重视与持续的实践。评论家殷双喜说:“在20世纪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史上,无论是坚持以传统为基础创新还是以西画为模式进行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写生’的概念。但中国古代的‘师造化’与西方现代学院教育中的‘写生’是有着不同的意趣的,原因还是在于中西自然观的不同,所以写生观也不同。
无论如何,在‘内法心源’的基础上,黄宾虹强调‘外师造化’,从写生中开拓中国画的创新求变之路,这是中国水墨画理论在20世纪中期的一个重要转变。冯大中对自然万物永远葆有一颗童真之心,数十年写生不倦。”
写生对于画家的意义,还在于能够始终保持对于自然的生动表现。据画家介绍,在其构思近作《高山行旅图》的时候,曾一度失去灵感,但通过翻阅自己过去的写生作品,很快就找到了想要表达的感觉,甚至画面中的树枝都是从过去的写生中找到了造型来源。在当代山水画家越来越脱离自然的今天,冯大中先生用自己的实践说明了深入自然、与自然对话并观察自然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当今画坛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多年来,大家更多地是在关注其关于虎的题材的作品,而忽略了其山水画的成就。此次展览不仅展出冯大中先生近年创作的山水巨幅力作,同时展出其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创作手稿和速写等文献资料。通过这些资料不难看出,画家创作山水画的脉络与虎的题材作品脉络是并行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山水的研究和表现,对画虎也是一种裨益。因为山水画的用笔复杂又微妙,且冯大中先生表现的老虎大多都与周围的景物发生关联,山水与老虎的结合更能凸显虎作为“山中之王”的王者之气,周围景色的气象也更能衬托画家想要表达的意境。因此,山水画在画家的创作中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另外,此次展览将展出冯大中先生上世纪80年代对三峡的写生手稿,通过艺术表现的手法,为观众了解已经消逝的三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感知方式,届时观众将不仅在展览中看到一位艺术家眼中别具一格的三峡,还能感受到画家对于自然的热爱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种表现力历久弥新,正是其艺术创作活力的源泉。
由于常年生活在东北地区,冯大中先生喜欢表现北方原生态的山水,并通过多年来对自然的观察和创作技法的积淀而自成一家,其山水画创作极重“意境”——即艺术家内在的情感与自然美的互动相生所产生的新的审美境界。其作品画面中大多表现地老天荒、了无人烟的自然景观,充满野趣,表现东北大地质朴清峻的白山黑水,充满古意又生意盎然。
作为冯大中先生个展的另一条主要线索,山水画将是此次展览的重头戏,通过展示画家近年来创作的《高山景行》、《长白五月》、《霜林秋水》、《江山胜览》等巨幅力作,观众将体会到画家在山水、花鸟、走兽等中国画领域全面的修养与功力。
正如评论家殷双喜说到的:“冯大中的作品延续了中国古代画家对于自然的触摸,反映了当代中国画对自然与生命的亲近态度,在现代化的功利世界里回望我们曾经有过的自然抒情传统。”画家数十年来坚持对于自然的守望与表达,是传承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表现,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尤其可贵。
画家 国家 大家
2009年距离冯大中先生参加198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已经过去了整整24年。当时获得二等奖的作品《初雪》,表现的是两只虎在雪地里情意绵绵的感觉,一改往日画坛对老虎凶猛威武的固有程式化描绘,这种人性化的表现,正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文学、艺术界开始关注人性复苏的大背景之下产生的,冯大中先生的虎也自此开始蜚声海内外。
著名美术评论家夏硕琦在文中提到:“他(冯大中)笔下的虎充盈着勇武雄强之变,荡漾着母子亲情、天伦之乐,甚至离情别绪,他常采用拟人化的方法,借虎言志、抒怀。他的这种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创作,强化、丰富了虎画的意蕴与精神内涵,开一代新风。”
二十多年后,画家笔下的虎有了显著的变化:巨大的尺幅和充满表现力的画面为作品平添了一种史诗感,画面中的老虎沉静、安详,不怒自威的神情里传达出一种慑人的王者风范。这种精神内涵的塑造,一方面来自画家几十年来对绘画技法的研究和画面意境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近些年来经济、文化崛起,综合国力增强,国人自信心强大的变化历程。
活的文化
动物崇拜是人们对自然力崇拜的一种形式,是人神之间沟通的媒介。虎在中国先秦是较为常见的动物装饰题材,是先民中自然力崇拜的一种形式,表达了复杂的符号与象征意义。远在新石器时代,虎就是人神之间沟通的助手或伙伴,主要出现在神秘的宗教仪式中,具有浓烈的神秘性。
它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和谐宁静的关系,其造型和表现手法显得稚拙,呈现一派童年的气象,其奔跑和腾飞状给人一种轻盈灵动的视觉体验。在青铜时代,虎是最常见的一种动物纹饰和造型,它以狰狞的形象出现,给一种怪异、神秘、恐怖的感觉,突出地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
在这种神秘的氛围和力和张驰中,古人完成了一种审美体验,实现了与自然的亲和。著名历史学家张光直认为“鹰与虎者是北方草原上古老萨滿教中,象征好的价值取向和肯定因素。”汉代以后,虎的神权符号意义淡化,但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语言、装饰、舞蹈等形式中,以力量之美而延续在人们的意识中。
而在民间被世俗化的神虎,则具有现实的功用性,不仅仅局限于食鬼、辟邪,还延伸出祈虎赐子,佩虎保婴的功能。孩子未出生之前,人们求子似虎;既生之后,则给幼儿戴虎帽、穿虎鞋、以像虎子,保子健康。类似的诸多习俗,各地相仿,至今不衰。
冯大中先生所画的老虎,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虎的审美想象,并且丰富了历代画虎的中国画传统。由于冯大中的努力,使得那些在历代诗文中有关虎的想象与描述化为可视的形象,使得在汉画像砖与画像石中生动的虎的影像变得具体生动。
有关画史上历代动物画家潜心艺事、精进绝伦的传说也变得真切分明起来。在冯大中的作品中,凝聚了中国传统与民间对虎的理想与想象,也延续了中国画艺术中文人画与民间绘画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可以说,冯大中的中国画,既具有民间艺术的质朴与通俗,也具有文人画的古意与情操。
著名评论家刘曦林先生慧眼独具,看到冯大中先生画作中的自传性质,“他把虎当人来画,当作有七情六欲的人来画,也当作自己来画,赋予虎人性的品格,人文的精神。他很少画激烈运动中的虎,而是在静态的造型和形体的转折中内涵着力,在威猛与柔静之间,在整体气势与精谨表现之间体现对立统一的关系。”
此外,冯大中先生笔下的松竹梅兰等题材的作品,也是在中国传统文人画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和发展,画家为松竹梅兰赋予时代意义及人格精神,这也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得到传承和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