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杨家将 降将杨业及杨家将
降将杨业及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妇孺皆知,宋朝即已如此。欧阳修就这样说过:“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二九《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宋元以来的小说、戏剧纷呈迭出,仅据清代《昭代箫韶》一书所列,有关杨家将的戏就有360出之多。小说、戏剧自有其可观处,但演绎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艺术形象与真实之杨家将相距有多远呢? 杨业原系北汉国的一员大将,本名杨重贵,北汉开国皇帝刘崇改其名为刘继业。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灭,刘继业降于宋,宋太宗又复其姓,名则只用业字。
曾巩《隆平集》又作杨邺、杨继邺。杨业的籍贯有河曲、太原、麟州三说。《隆平集·杨业传》、《宋朝事实类苑》、《资治通鉴》和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等皆认麟州。供备库副使杨君即杨琪,为杨业侄系,欧阳修写墓志不会弄错籍贯,所以麟州说较为可信。
麟州在今陕西省神木县。杨业的年龄诸书均未记载,只知道他死于太宗雍熙三年(986年)。据《旧五代史·刘崇传》和《汉书·高祖纪》推断,刘崇大约在天福七年(942年)当麟州节度使,杨业归依他可能就在此时。
如果这时杨业为20岁,那么他大约生于后梁末帝龙德二年(922年)。以此计算,他死时约65岁。小说、戏剧中多称杨业为杨令公。《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只说宋太宗赠他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和宋濂《杨氏家传》则说曾赠太师中书令,但都没有说明来历。
会不会是后来追赠的?还是欧阳修、宋濂误采了演绎之说?不得而知。
杨家将诸子各书记载也有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谓杨业死后,太宗“录其子供奉官延朗”等五人,加上随杨业在陈家谷战死的延玉,应该共有六人。而《宋史·杨业传》则说,延玉之外,尚有延朗(即延昭)、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六个,总共为七人。
杨延昭被契丹人称为杨六郎,杨六郎是否排行老六?《宋史·杨业传》载:“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议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为殿直。
”按照这一排序,延昭肯定不是排行第六。会不会是与其叔父杨重勋之子一起排行之序?那么延昭在杨业子中是否排行第一呢?还有个死去的延玉。我们只能说这个第一,非延昭即延玉。
小说、戏剧上都说延昭之子名宗保,宗保之子为文广。而《宋史》、《隆平集》等书只说延昭之子为文广,没有杨宗保其人。《隆平集》上有“诏录其子传永、德政、文广有差”这样的话,表明文广为延昭第三子。
杨业之妻佘太君不见于正史记载。专家根据地方志考证,佘太君该是折太君,佘、折一音之转,容易致误。折太君是府州(今陕西府谷)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之女。《宋史》有折德扆传,但未载嫁女于杨业事,所以此说也只能备考。
杨家将以何赢得如此重名?杨业一介降将,爵禄不算高,他在陈家谷殒命沙场之际,见潘美援兵未来,曾相当自悲地大喊因为自己是太原降将,才遭此待遇。
而其实这个“降”字恰恰有文章在里头。杨业与宋兵曾进行九次大的殊死战斗,是北汉将领中抵抗最力的一个。在刘继元投降以后,还据城苦战,可谓披肝沥胆。宋太宗十分欣赏这种赤胆忠君的品质,一定要生擒他,命刘继元设法招降他。
刘继元带了太宗的亲笔信前往说服,杨业为北汉大哭,也因感动而哭,释甲而来。杨业生前,威名远震契丹。“时以业善战,号杨无敌”(《宋史纪事本末·契丹和战》),“业自雁门之捷,契丹畏之,每望见业旗即引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
此说不无夸张,但可见其受敬畏之程度。他死后,古北口(今北京密云境)立了一个杨业庙。这个庙建于何时虽不可考,但此地久已属辽,当为辽国所修。
杨业死于山西省朔县,何以辽国要在北京为其修庙?顾炎武曾怀疑这个庙的真实性,而今降大任《再谈杨业晚节的疑点》(《山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增刊号)一文则推断说杨受重伤被俘后曾向辽乞降,修这庙是“辽人表彰自己的降臣”。
此说虽有所启发,却很难成立。《辽史》上说他被俘后三日不食,可能是绝食,加上箭伤严重,终致殒命。即使投降,辽也不会为一个无功之臣立庙。而宋方当时又表彰他及他的儿子,荣誉怎么可能加给一个叛徒呢?《辽史》对杨业被俘大事描述,篇幅很大。
杨业不过是北伐三路军中的偏师西路军的副帅。辽方如此重视杨业,说明他是战场上的主要对手,对他是既怕又敬。辽为杨业修庙纪念,以辽圣宗的敏睿而言也并非不可能之事。
那么为何杨业庙不立于山西朔县,而立于北京密云的古北口呢?厉鹗《辽史拾遗》卷一四谓,无敌忠义感动敌境,又何论古北口之非陈家谷也。此说有道理。 杨业降与非降,均见其精忠勇猛且智勇双全。
其能降宋而成其威名,又因为投降一节在战争之性命攸关之际被人操为疑柄,终致丢了生机。而此时若再一次降辽可挽回性命,他未降。元世祖忽必?在下令杀掉文天祥后说:“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
”(《续资治通鉴》卷一八六《元纪四》)。赵匡胤的大将荆罕儒在攻北汉时身亡,北汉主刘钧“素畏罕儒之勇,常欲生致,及闻其死,求杀罕儒者戮之”(《宋史·荆罕儒传》)。宋太宗如此费尽心机招降杨业,又怎么会如此轻易地将他送上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