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地宫 大慈恩寺历任方丈
释灵润隋唐间僧人。俗姓梁,河东虞乡(今山西平陆北)人。依灵粲法师出家,住兴善寺。后怀州造塔,有敕令往。当地道俗服其精通,敬其行范,影响愈炽。闻泰岳灵岩寺僧德清四方是则,乃前往寻找。途中路过家门而不入,表示了割爱従道的决心。
有道奘法师,擅名海岱,讲《摄大乘》,于是又往追寻,奉奘以为和尚。年二十三还返京室,曾住南山,后归兴善寺,讲《涅脖》众经。大业十年(614),被召入鸿胪教授三韩,并在本寺翻新经本。逢乱,乃隐于蓝田化感寺十五年,“昼夜策勤,弘道为任。
”贞观八年(634),敕造弘福寺,复被征召,为翻经证义。仆射房玄龄曾评价他“大德树言,词理俱至,名实之副(符),诚所望也”。前后所讲《涅脖》七十余遍、《摄大乘论》三十余遍,并各造《义疏》一十三卷、《玄章》三卷。其弟子智衍,住蓝田之法池寺,“统律成匠,亟动时誉”。
释文备唐代京兆弘福寺僧人。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不详。时房玄龄奉敕为玄奘译经选取证义、笔受等大德。文备因谙解大小乘论,为时众所推举,成为一十二名入选者之一。
释明琰唐代京兆实际寺僧人。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不详。时房玄龄奉敕为玄奘译经选取证义、笔受等人才。明琰因精通大小乘论,为时众所推,成为一十二名入选者之一。
释法祥唐代京兆宝昌寺僧人。同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人,童稚出家。时房玄龄奉敕为玄奘译经选取证义、笔受等人才。法祥因精通经论,成为一十二名入选者之一。
释普贤唐代京兆静法寺僧人。姓名、籍贯、出生卒年月等不详。时房玄龄奉敕为玄奘译经选取证义、笔受等人才。普贤因精通经论,成为一十二名入选者之一。
释道深唐代廓州(治所在今甘肃化隆西)法讲寺僧人。姓名、籍贯、出生年月不详。时房玄龄为玄奘译经选取证义、笔受等人才。道深因精通经论,成为一十二名入选者之一。
释玄忠唐代汴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演觉寺僧人。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不详。时房玄龄奉敕为玄奘译经选取证义、笔受等人才,玄忠以其精通大小乘经论为时众所推,成为一十二名入选者之一。
释神泰唐代蒲州普救寺僧人。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不详。时房玄龄为玄奘译经选取证义、笔受等人才。神泰因精通大小乘经论,为时众所推,成为一十二名入选者之一。
释栖玄唐代京兆普光寺僧人。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不详。时房玄龄奉敕为玄奘译经选取证义、缀文等人才,栖玄被选中,为缀文大德九人之一。
释明濬唐代京兆弘福寺僧人。俗姓孙,齐(今山东)人。善章草,常以《金刚般若》为业。时房玄龄奉敕为玄奘译经选取证义、笔受、缀文等人才,他入选为缀文大德九人之一。在翻译《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及《因明入正理论》(一卷)中担任笔受。永徽二年(651)卒。
释辩机唐代京兆会昌寺僧人。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不详。时房玄龄奉敕为玄奘译经选取证义、缀文等人才,辩机入选为缀文大德九人之一。在翻译《六门陀罗尼经》(一卷)、《佛地经》(一卷)、《显扬圣教论颂》(一卷)、《天请问经》(一卷)中担任笔受。同时为玄奘整理《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释敬明唐代僧人。姓名、籍贯等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在翻译《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中,担任笔受。
释玄赜唐代僧人。姓名、籍贯等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中担任笔受。
释玄则唐代僧人。姓名、籍贯等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十一面神咒心经》(一卷)及《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中担任笔受。
释智证唐代僧人。姓名、籍贯等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大菩萨藏经》(二十卷)及《显扬圣教论》(十卷)中担任笔受。
释道因唐代慈恩寺僧。俗姓侯,濮阳(今河南濮阳县西南)人。依灵岩寺出家。初开讲《涅脖》,“宿齿名流咸所叹服”。及升上品,旋学律仪,又随彭城嵩法师习大乘。后隐泰岳,凡四年。未几因避难三蜀居多宝寺,开讲《摄论》、《维摩》,听者千数。
后赴京邑,止大慈恩寺,“与玄奘法师翻译,校定梵本,兼充证义。奘师偏奖赏之一。每有难文,同加参酌。新翻弗坠,因有力焉”。其专业者,《涅脖》、《华严》、《大品》、《维摩》、《法华》、《楞伽》等经,《十地》、《地持》、《毗昙》、《智度》、《摄大乘》、《对法》、《佛地》等论及《四分》等律。终于长安慧日寺,终年七十二岁。
释义褒唐初高僧。俗姓薛,常州晋陵(今常州市)人。出家后,初従苏州永定寺小明法师,禀学《华严》、《大品》。后师事缙云山婺州永安寺旷法师,传经述论30余年。接着前往东阳金华法幢寺,弘道不倦。慈恩寺创立,广求贤哲大德,义褒奉敕入朝,与玄奘法师就译经“盛处权衡,当扬弘演。
承思远问,用写繁芜,亦既至止,共许幽致。”待问起大乘经论,义褒更是无所不通。他针对时弊,“详括文义,统略悟迷,经难论易,悼时俗之反昏,论释深经,诲今闻之异昔”。故“宰辅冠盖倾仰德音”,大家都“叹其竦拔之神奇,伏其辩给之钅舌利。”龙朔元年(661),应诏入东都,频入宫禁,义论横驰,英声愈盛。终年五十一岁,卒后敕送柩返金华山旧寺。
释道洪又作道宏,隋末唐初高僧。俗姓尹,河东(今山西)人。其父曜,历任隋朝江陵令。开皇六年(586),年十三出家,先后师事京邑大德昙延法师、愿法师,“学穷《地论》,傍通经教,德器崇振”。后专事弘经,“周轮无辍”。贞观初,敕为律藏寺上座,寻又敕住大总持,为本寺寺主。従事讲经及译经,且能“选立证义”。慈恩寺创起,他又奉敕前往,参与译经。年七十九岁逝去。
释彦忄宗唐代大慈恩寺僧。贞观末年观光进京,求法于玄奘法师之门。亦精玄儒之学,以文笔见长。曾为僧慧立所着《慈恩传》“排次”、“序引”,并加以补充“伸明”,使之得以刊行。《慈恩传》记述了玄奘取经所历种种险阻及译经弘法盛况。
释道卓唐代栖岩寺僧人。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不详。贞观中,房玄龄奉敕为玄奘译经选取证义、缀文等人才,道卓入选为缀文大德九人之一。
释靖迈一说静迈,唐代僧人。梓潼(今四川梓潼,一说简州,即今四川简阳西北)人。精通经论。贞观中,房玄龄奉敕为玄奘译经选取证义、缀文等人才,靖迈入选证义大德十二人之一(一说入选缀文大德九人之一),居慈恩寺。在翻译《本事经》(七卷)中与栖云等执笔缀文。后着有《译经图记》等。
释道宣唐代高僧。俗姓钱,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年十岁,舍家従长安日严寺慧君页受业,次年出家。二十岁依智首受具足戒,并在其门下听受律学。之后于四方广泛求学,自称“居无常师,追千里如咫尺;唯法是务,跨关河如一苇;周游晋魏,披阅累于初闻;顾步江淮,缘构彰于道听”。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求法归来,房玄龄奉敕为其译经选取证义、缀文等人才,道宣入选为缀文大德九人之一。永徽三年(657),奉诏为西明寺上座,辅佐玄奘译经,在翻译《大菩萨藏经》(二十卷)中担任证义。
武德七年(624)后,常住终南山白泉寺,陆续撰成《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及《疏》、《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及《疏》、《量处轻重仪》、《比丘尼钞》,开创律宗南山宗。
道宣一生着述甚丰,其着作还有:《释门章服仪》、《释门归敬仪》、《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律相感通传》、《释门正行忏悔仪》、《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净心诫观法》及《续高僧传》、《释迦方志》、《集古今佛道论衡》、《大唐内典录》、《广弘明集》等。乾封二年(667)卒,年七十二,僧腊五十二。其弟子多达千人,着名的有大慈、灵萼、文纲等。
释行友唐代蒲州普救寺僧人。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不详。贞观中,房玄龄奉敕为玄奘译经选取证义、缀文等人才,行友入选为缀文大德九人之一。
释慧贵唐代京兆罗汉寺僧人。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不详。时房玄龄奉敕为玄奘译经选取证义、笔受等人才。慧贵因精通大小乘论,为时众所推,成为十二名证义入选者之一。
释惠立一作慧立,唐代大慈恩寺僧。俗姓赵,天水人。贞观三年(629)十五岁时出家,住豳州(今陕西彬县)昭仁寺。后应诏至京兆大慈恩寺,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中担任笔受。
次补西明寺都维那,后授太原寺主。天皇之代,以其博学多才,直言不惮威严,频召入内,与黄冠对论。惠立认为,玄奘法师求经印度,若无记述,其事迹恐难久传,乃开始撰写《慈恩三藏行传》,惜未成而卒,后由广福寺僧彦忄宗续而成之。初惠立见尚医奉御吕才着《释因明图注》三卷,对诸师正义有所非议,曾致书责之。
释玄应唐代京兆大总持寺僧人。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不详。贞观中,房玄龄奉敕为玄奘译经选取证义、笔受等人才,玄应以字学大德入选。
释玄谟唐代京兆大兴善寺僧人。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不详。贞观中,房玄龄为玄奘译经选取证义等各方面人才,玄谟以证梵语梵文大德入选。
释怀素唐代高僧,律宗东塔宗创始人。俗姓范,其先南阳人,其父因官迁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年十岁出家。贞观十九年(645),玄奘自西域求法归来,乃坚决请求拜玄奘为师。显庆中(656—660),二十二岁时,従道成受戒并学律。
对所学法砺的《四分律疏》和道宣的《行事钞》不尽满意,认为未能尽善。咸亨元年(670),发愿别述《开四分律记》。上元三年(676)奉诏住长安西太原寺,一面旁听道成律师讲课,一面撰述。永淳元年(682),新疏完成,“弹纠古疏十有六失焉,新义半千百条也”。
其他着述甚多,有《俱舍论疏》一十五卷、《遗教经疏》二卷,《钞》三卷、《新疏拾遗钞》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二卷、《四分僧尼戒本》二卷等。
讲“大律已疏”计五十余遍。他对前人着作能取长舍短,并敢于直言批判,创立新的宗派,轰动一时。因其住西太原寺东塔,故这一宗派被称为东塔宗。因従玄奘受学,受到《俱舍》学的影响,对于戒体采取有部的色法说。
当时律宗中与之对峙的还有西塔宗(满意、定宾)、南山宗(道宣)、相部宗(法砺)。其弟子最有名的是法慎。圣历元年(698)寂灭,俗龄七十四,法腊五十三。大历(766—779)中,宰相元载曾奏准成都宝园寺置戒坛传怀素新疏,并以俸钱写疏四十本,《法华经疏》三十本,委托宝园光翌传行。
释窥基玄奘法师高足弟子,慈恩宗的创始人之一。字洪道,俗姓尉迟,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世家,其父尉迟宗,为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油县开国公。唐开国元勋尉迟敬德鄂国公之侄。窥基九岁丧母,渐疏浮俗。
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七岁时出家,奉敕为玄奘弟子。始住广福寺,后随玄奘迁入大慈恩寺,学五竺语。年二十五,应诏参预译经。随玄奘参加慈恩、西明、玉华等译场,并随従受业。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华宫译场圆寂,窥基乃重回大慈恩寺,专事撰述。
其间曾到五台山造玉石文殊像,写金字《般若经》。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圆寂于慈恩寺翻经院,春秋五十一。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太和四年(830)迁塔于平原。
窥基参加玄奘译场,前后九年,译着颇丰。据《开元释教录》载,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十卷、《辨中边论颂》一卷、《辨中边论》三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异部宗轮论》一卷、《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
窥基着作,现知者共43种,存31种。窥基又被称作“百部(本)疏主”。其着述包含着玄奘学说的主要内容,许多是根据玄奘的教诲成的。《宋高僧传》评述:“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奘苟无基则可祖张其学乎,开天下眼目乎。二师立功与言,俱不朽也。”
释道世唐代僧人。字玄恽,俗姓韩,先祖为伊阙(今河南伊川西南)人,后其祖代因官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年十二,在青龙寺出家。显庆年间(656—661),应诏进京,入慈恩寺参与玄奘译场工作。后西明寺建成,以英博被召入此寺。
道世着述甚丰,其《法苑珠林》总一百篇,“始従劫量终乎杂记,部类之前各序别论。令学览之人就门随部检括所知,如提纲焉,如举领焉。”其他着作有《善恶业报》及《信福论》共二十三卷、《大小乘禅门观》及《大乘观》共十一卷、《受戒仪式》、《礼佛仪式》共六卷、《四分律讨要》五卷、《四分律尼钞》五卷、《金刚经集注》三卷等。
释普光即大乘光,唐代僧人。为玄奘译经班子重要成员之一,在翻译以下经文中担任笔受,这些经典是:《说无垢称经》六卷、《解深蜜经》五卷、《最无比经》一卷、《称赞大乘功德经》一卷、《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缘起圣道经》一卷、《不空四绢索神咒心经》一卷、《咒五首经》一卷、《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一卷、《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一卷、《佛临涅脖记法住经》一卷、《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一卷、《菩萨戒本》一卷、《菩萨戒羯磨文》一卷、《佛地经论》七卷、《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唯识三十论》一卷、《大乘五蕴论》一卷、《观所缘缘论》一卷、《大乘成业论》一卷、《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一卷。
另与大乘钦及嘉尚合作,担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笔受,与人合作担任《大乘大集地藏十论经》十卷、《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十八卷、《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笔受。
释大乘晖唐代僧人。法号、姓名等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大乘掌珍论》(二卷)中担任笔受。
释大乘魏唐代僧人。法号、姓名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摄大乘论本》(三卷)、《摄大乘论世亲释》(十卷)中担任笔受。在翻译《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中,与大乘林共同担任笔受。
释大乘谋唐代僧人。法号、姓名等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广百论本》(一卷)中担任笔受,并与大乘魏合作担任《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笔受。
释大乘林唐代僧人。法号、姓名等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正法正理论》(一卷)中担任笔受。
释大乘询即明询,唐代僧人。姓名、籍贯等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及《瑜伽师地论释》(一卷)中担任笔受。
释大乘云唐代僧人。姓名、籍贯等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胜幢臂印陀罗尼经》(一卷)、《诸佛心陀罗尼经》一卷、《八名普陀罗尼经》(一卷)中担任笔受。与大乘光合作在翻译《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中担任笔受。
释大乘钦唐代僧人。姓名、籍贯等等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中,与大乘光、嘉尚合作担任笔受。在翻译《甚希有经》(一卷)中担任笔受。
释嘉尚唐代大慈恩寺僧。曾研究《瑜伽师地论》旨,深得《唯识论》义趣。后参与玄奘译经事业,“证义缀文,多能杰出”。曾与大乘光、大乘钦合作,担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的笔受,与大乘光合作担任《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的笔受,独自担任《入阿毗达磨论》笔受。玄奘临终前命他“具录所翻经论合七十五部,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录俱胝画像一千帧,造十俱胝像。”天后朝,嘉尚与薄尘、灵辩等,充译场证义,成绩愈着。
释诠唐代高僧。姓名、籍贯等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入阿毗达磨论》(二卷)及《五事毗婆沙论》(二卷)中,与人合作,担任笔受。
释神察唐代僧人。姓名、籍贯等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持世陀罗尼经》(一卷)中担任笔受。
释玄觉高昌僧人。曾従玄奘法师研核经论,亦于玉华宫参预翻译。
释惠朗唐代僧人。姓名、籍贯等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阿毗达磨显宗论》(四十卷)中,与嘉尚共同担任笔受。
;释元瑜唐代僧人。姓名、籍贯等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及《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中担任笔受。与人合作担任《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一卷)笔受。
释弘彦唐代僧人。姓名、籍贯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中,与释诠共同担任笔受。
释灵携又作灵隽,唐代僧人。姓名、籍贯等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胜宗十句义论》(一卷)中担任笔受。
释玄志唐代僧人。姓名、籍贯等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中担任笔受。
释慧沼唐代僧人。他钻研经论,并善于“翻传”。自玄奘到京,他更得窥经论的奥妙。同窥基交往,使其学问更为精博。后菩提流志于崇福寺译《大宝积经》,沼被选中,作证义工作。此前,他曾在义净译场证义,对流传的讹言舛义,多所刊正,并着诸疏义。时号淄州沼。
释明慧唐代大慈恩寺僧。史载他“简默恭己,约志蠲明。耐乎寒馁,誓求大乘”。常彻夜念诵经行。玄奘于麟德元年(664)卒于玉华宫时,明慧称,曾见北方有白虹四道従北亘南横跨东,并直势贯慈恩塔院,历历分明。
释灵会大慈恩寺僧。仪凤三年(678),僧运期受交州都督梁难敌派遣,奉表进经入京。该经系其师会宁与南海波凌国僧若那跋陀罗合译,说世尊焚棺收设利罗事。当时灵会曾于东宫请求批准此经流行。
;释法宝唐代大慈恩寺僧,玄奘弟子。参与玄奘译经工作,注重译着的精确。长安三年(703),至福先寺、西明寺,参预义净译场,法宝与法藏、胜庄等证义,于时颇露头角。
释义福唐代大慈恩寺僧。俗姓姜,潞州铜鞮(今山西沁县南)人。出家于蓝田化感寺,后至京兆慈恩寺。其“道望高峙,倾动物心”。开元十一年(723),従驾往东都,沿途“拜礼纷纷,瞻望无厌”。开元二十年(732)卒,葬于伊阙(今河南伊川西南)之北,送葬者数万人,谥号曰“大智禅师”。时中书侍郎严挺之为之着丧服,并撰碑文。
释神楷唐代僧人。俗姓郭,太原人,后随父来到京兆。依慈恩、西明等寺度公者出家。拜明恂法师(即大乘恂)为师。到年满受具戒时,对于经论义理已大小皆通,遂讲《摄大乘》、《俱舍》等论。后讲《净名经》,见古师判处有未尽善处,乃重注疏。时敕诸道高行入京翻译经典,楷应诏而入,配居崇业寺。従其所宗来看,楷乃窥基弟子。卒于崇业寺,其弟子迁其塔于南逍遥园。
;释义忠唐代大慈恩寺僧。俗姓尹,潞府襄垣(今山西襄垣县北)人。九岁出家,师慧沼。十三岁时,慧沼授与《大涅脖经》,他“相次诵彻四十卷”,被称为“空门奇童”。年二十登戒,学《四分律》,义理精通,同时旁习《十二门论》。后又依窥基为师,未及五年,又通二经五论。着有《成唯识论纂要》、《成唯识论钞》三十卷、《法华经钞》二十卷、《无垢称经钞》二十卷、《百法论疏》等。年七十二坐化。乡人道俗为之建塔供养。
释善导唐代僧人,净土宗实际创始人。贞观十九年従今山西石壁玄中寺至京师长安弘法,大约在玄奘従大慈恩寺迁至西明寺、玉华宫寺译经后,他曾到慈恩寺弘扬过净土法门,永隆二年(681)入寂,僧义成撰塔铭,李振方书,树塔于慈恩寺内,称“唐慈恩寺善导禅师塔”。至大中五年(851),僧志遇再为之撰塔铭,并书之于碑,立于慈恩寺内,称“唐慈恩寺善导和尚塔”。
释惠教唐代僧人,姓名、籍贯不详。曾住过大慈恩寺。入寂后,贺兰钦明于开元十七年(729)为之撰铭,树塔于大慈恩寺内,称“慈恩寺惠教禅师塔”。
释道进唐代僧人,姓名、籍贯不详。曾在大慈恩寺内弘扬戒律。天宝四年(745)入寂后,高参为之撰塔铭,僧法亮书碑,树于大慈恩寺内,称“慈恩寺道进律师塔”。
振上人唐代宗时期(762—779)慈恩寺僧人,与“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韩晾有交,韩曾作《题慈恩寺振上人院》诗一首。
鳷上人唐大历(766—779)前后慈恩寺僧人,与朝官耿湋拾遗和秘书省校书郎、诗人李端有交往。《全唐诗》收李端《慈恩寺习上人房招耿拾遗》一诗。李端在诗中将习上人比为东晋庐山东林寺名僧惠(慧)远,表示极深的敬意。习上人或许是一位修西方业的净土宗高僧。
清上人中唐时僧人,住慈恩寺。与朝臣权德舆、“李中丞”有交往。《全唐诗》收权德舆《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诗一首。其余事迹不明。
郁公法讳文郁,中唐时僧人,住慈恩寺。与诗人贾岛有深交,《全唐诗》收贾诗《宿慈恩寺郁公房》、《寄慈恩郁上人》、《酬慈恩寺文郁上人》三首。诗中有“独住天台意,方従内请还”;“此夜情应切,衡阳旧住峰”;“袈裟影入禁池清,犹忆乡山近赤城”;“闻说又寻南岳去,鱼端诗思忽然生”等句。従中似可了解:郁公原籍为浙江赤城山(在今天台县城旁)附近,曾在南岳衡山驻锡弘法,属天台宗法嗣。
释霄韵中唐时僧人,住慈恩寺。与诗人贾岛及太原籍“李司空”有交往。《全唐诗》收贾岛《送慈恩寺霄韵法师谒太原李司空》诗一首。弘法事迹不详。
释元果唐代慈恩寺僧,弘法事迹不详。《唐两京城坊考》引《唐诗纪事》谓,慈恩寺僧元果所住院牡丹花开最早,太平院牡丹则最后开。
释思振晚唐慈恩寺僧人,见于《剧谈录》“慈恩寺牡丹”一目。曾叙慈恩寺某院深红牡丹华贵及被盗事。
昙禅师中唐僧人,住慈恩寺,与着名诗人白居易有交往。《全唐诗》收白居易《赠昙禅师》诗一首,是谓:“五年不入慈恩寺,今日寻师始一来。欲知火宅焚烧苦,方寸如今化作灰。”
恭上人中唐时僧人,住慈恩寺。与诗人刘得仁有交往。《全唐诗》收刘得仁《晚步曲江因谒慈恩寺恭上人》诗一首。诗中有“南宗犹有碍,西寺问恭公”句,可知恭上人乃慧能曹溪顿悟禅法嗣。
起上人唐朝中期慈恩寺僧人。与唐德宗朝(780—805)御史中丞武元衡有交,武曾赋《慈恩寺起上人院》诗一首。
俊上人唐后期慈恩寺僧人。与唐大中(847—860)间监察御史许浑有交,许曾赋《晚投慈恩寺呈俊上人》诗一首。
释造玄晚唐密教僧人。住慈恩寺。唐咸通六年(865)八月十七日造瑜伽密教《金胎两部大法师资血脉》一卷,其中自叙其在胎藏界法脉中上承法全,全承法润,润承义操,操承惠果,果承玄超,超为善无畏的嫡传弟子。造玄与自宦、智满、日僧圆仁、圆珍、圆载、遍明、宗睿有同学关系。
日本《本朝高僧传》宗睿本传则谓:宗睿“又随慈恩寺造玄、兴善寺智慧轮等,尽得真言秘赜。”在金刚界法脉中,造玄与圆仁是同学,上承元政,政承惠则,则承惠果,果承不空三藏,不空承金刚智。在净住寺僧海云于唐大和八年(834)八月二十日和十月八日所撰的金刚界、胎藏界《师相承》时,造玄尚未列入法系中。
遂上人法讳元遂,中晚唐僧人,住慈恩寺。与诗人李频、许棠有交往,《全唐诗》收此二人诗各一首,即《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和《题慈恩寺元遂上人院》。许诗中有“天台频去说,谁占最高房”句,可知元遂或为天台宗法嗣。
默公晚唐僧人,住慈恩寺。与诗人郑谷有交往。《全唐诗》收郑诗《题慈恩寺默公院》一首。诗中有“虽近曲江居古寺,旧山终忆九华峰”句。九华峰即九华山,在安徽池州境,是地藏菩萨道场。以是看,默公来慈恩寺前似乎曾驻锡过九华山。其余事迹不详。
楚霄上人唐末僧人,光化(898—901)前后住慈恩寺。与诗人曹松有交往。《全唐诗》录曹诗一首,即《慈恩寺贻楚霄上人》,中有“入内谈经彻,空携讲疏还”句,可知楚霄上人乃一位义学僧。
觉公上人唐末僧人,昭宗(889—904在位)前后住慈恩寺。与诗人李洞有交往。《全唐诗》录李诗一首,即《秋日同觉公上人眺慈恩塔六韵》。弘法事迹不详。
释莲芳五代时僧人。据樊察等人《慈恩雁塔唐贤题名十卷序》载,僧莲芳曾于五代季重修慈恩寺,“葺新之”。
释僧贵元代僧人。俗姓、籍贯不详。元代大德十年(1306)或至正二十六年(1366)正月初八日圆寂于大慈恩寺内,当年仲夏初旬前六日归塔,刻《大悲心陀罗尼经》于石幢以为纪念。碑幢今存,上除经文外,还有“慈恩寺僧贵戒师于丙午正月初八日圆寂铭记,大朝丙午岁次仲夏初旬前六日归塔”等铭文。由是知僧贵为弘律僧人。
结列领占为(明)灌顶净修弘治国师,住大慈恩寺弘扬藏传佛教。明成化三年(1467)二月,同蒙遣喇嘛着旦领占等乌思藏公干门各向朝廷贡毛氆氇,宪宗以彩缎纱贯回赐之。
乳奴领占明代大慈恩寺番僧。曾于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奏修本寺方丈,明廷令工部会年例物料修理,并拨官军3000人、锦衣卫军士300人,赴往帮修。
释惟忠为康熙十年(1671)《重修大塔寺遇仙桥记》记事碑署名僧五人之一。
释方真为康熙十年(1671)《重修大塔寺遇仙桥记》记事碑署名僧五人之一。
释觉义为康熙十年(1671)《重修大塔寺遇仙桥记》记事碑署名僧五人之一。
释镇贤为康熙十年(1671)《重修大塔寺遇仙桥记》记事碑署名僧五人之一。
憨公法讳憨月,清代慈恩寺僧人,曹洞宗第三十一世法嗣。据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慈恩寺碑记》载,此前“寺有憨公和尚,绸缪未雨;又有印可上人,经营鸠工,接踵而修,聊以避风雨而已。”说明憨公和尚曾对慈恩寺做过一定的修葺。又据乾隆十一年(1746)《慈恩寺功行碑记》,憨公“以正法眼藏,游情翰墨,功行圆满,偈谛流传”,在佛学上,是一位颇有造诣的僧人。寂后在寺院立塔供养。塔今存。
璨公即释粲然,清代慈恩寺僧人,曹洞宗第三十二世法嗣。据乾隆十一年(1746)《慈恩寺功行碑记》,他是继憨公之后,慈恩寺有功行的僧人之一,“超悟其功,勤息其行,不斤斤语言文字而神明内彻。数十年来,丈室门必返,斋厨严整,四方冠簪,远近至者无虚日。”寂后在寺内立塔供养。塔今存。
释治宽清代慈恩寺僧人,曹洞宗第三十五世法嗣。寂后在寺内建塔供养。塔今存。
印可上人清代慈恩寺僧人。据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慈恩寺碑记》载,印可上人对慈恩寺曾做过一定的修葺。又据乾隆十一年(1746)《慈恩寺功行碑记》,“印可上人来自渭上,精心戒律,大畅宗风”,无疑是一位律学方面的大德。
释清元曾任清代慈恩寺方丈。据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慈恩寺碑记》载,清元长老时“募化檀那,骤兴土木,补葺旧址,建造檐楹,重造山门三间,钟鼓楼二座,天王殿三间,客堂对面六间,厢房十四间,游廊六间,雁塔楼梯完备。”清元对慈恩寺的维护做出过贡献。
释通元清代慈恩寺住持之一。曾参与道光间对慈恩寺的维修。为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慈恩寺碑记》署名僧人之一。
释一照清代慈恩寺僧人。曾参与道光年间慈恩寺的维修。为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慈恩寺碑记》署名僧人之一。
释一德清代慈恩寺僧人。道光年间曾参与对慈恩寺的维修。为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慈恩寺碑记》署名僧人之一。
释永杰清代慈恩寺僧人。曾参与道光年间慈恩寺的维修。为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慈恩寺碑记》署名僧人之一。
释清悟清代慈恩寺僧人,曹洞宗第三十六世法嗣。道光二十五年(1845)寂后在寺内立塔供养。塔今存。
释觉科清代慈恩寺僧人,曹洞宗第三十七世法嗣。咸丰九年(1859)入寂后在寺内立塔供养。塔今存。
纯公和尚清代慈恩寺僧人,曹洞宗第三十九世法嗣。光绪二十五年(1899)入寂后,在寺内立塔供养。塔今存。
释常真民国间曾任慈恩寺住持,天性谦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重修慈恩寺,朱子桥従山西五台山请来宝生和尚主持工役,他让出寺任,全力配合,为慈恩寺的修复做出贡献。1989年寺僧为之在寺内立塔供养。
;释宝生民国间任慈恩寺住持。原在湖南办佛化教育多年,曾在山西五台山闭关,后又随朱子桥赴陕赈灾。经多方劝请,主持慈恩寺重修工役,后并任该寺住持。在任期间,开始对慈恩寺及其周围环境的重修和治理,并整饬寺纲,实行丛林制度,同时还放种施粮,开单结众,添置寺产。为慈恩寺的复兴做出贡献。功毕,曾刻二碑以记其事,详“碑铭”卷。
妙阔又名静宽,俗名卫玉堂,山西省五台县人。1898年在山西省阳城县福胜寺出家,后在宁武县法华寺受戒。1903年至1918年先后到北京、江苏的名山大寺云游参学,后在上海华严大学毕业。1919至1920年在湖北武昌佛学院任教。
1921至1927年来到西安,曾任卧龙寺及兴善寺住持。1928至1939年到湖南衡阳佛学院任教。1940年返陕后和太虚和尚等在兴善寺创办巴利三藏学院。此前于1931年在慈恩寺创办慈恩学院,担任陕西省佛教会会长。
后任兴教寺住持。1949年建国后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及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等职。着有《因明疏钞》一书。其师徒分布全国名山大寺者不少,为西北三大法师之一(另外二人是朗照和慈云)。
释宽宗俗名王龙义,汉族,1918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生于长安县五台乡西甘村。1932年在陕西周至县清凉寺礼演成法师出家。1935年在西安市卧龙寺受具足戒。1937年至1939年驻锡陕西省华县宁山寺,任僧值。
1940年应甘肃兰州大佛寺、陕西省安康双喜寺邀请,任两寺戒期引礼师。1941年至1954年常住卧龙寺,曾先后任僧值、知客。1955年,任西安市大慈恩寺方丈兼佛教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1956年8月入中国佛学院专修班深造二年。
1958年学成后,重返大慈恩寺。同年年末,随农业合作社调整住大兴善寺,主要抓农业生产。1965年春,大兴善寺改为新风公园,宽宗法师成为公园正式职工。1979年退休。1984年,参与接收大慈恩寺工作,并任管理委员会主任。
同年当选为西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1992年任陕西省八届人大代表、西安市九届政协委员。1997年11月20日上午11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舍报西归。
宽宗法师出家以来,对佛教事业多所贡献。西安解放后,积极学习和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贯爱国爱教,遵守政府的政策法令,维护社会和佛教的安定团结;为帮助南方水灾、蓝田灾区受灾群众、支持希望工程、扶贫帮困和资助残疾人事业,做了很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