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诊金 仁心仁术 上工大医 悼朱良春
惊闻恩师噩耗,学生深感痛惋。恩师神仙手眼、菩萨心肠、深邃高远、引领后学,实乃中医界之楷模!良师远去,春在仁心。学生诉笔追思,缅怀恩师大医风范!
2001年,在老一辈中医名家的推动和我们后学的期待下,广东省中医院发起了振兴中医事业的拜师活动——中青年骨干们集体拜全国名老中医为师,继承名老中医经验。我非常荣幸地成为仰慕已久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之学生。我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跟师机会,在那段与老先生朝夕相处的珍贵时光里,努力继承老师的学术思想,并将行之有效的方药、临床思路等总结应用于临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拜师之后,我有机会随侍先生,对先生的学问、为人有了更直观、全面的认识,受益良多。老师学验俱丰,但从不自矜,虚怀若谷,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没有门户之见。他常说:"经验不保守,知识不带走"。
先生桃李满天下,有很多都是素未谋面的遥从弟子,朱老总是不厌其烦地与他们通信,解答临床中的疑难问题。先生为学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心一意地无私把他几十年的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学生。由于两地相隔,我很多时候遇到问题请教先生,都是以电话和书信来往的,无论有多忙,先生每一次都会腾出自己的时间,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
每次通完电话他总是像叮嘱儿女一样说上一句,"注意休息,保重身体",令我温暖和感动。
平时遇到难题通过电话或书信向先生请教,虽远隔千里挡不住我们师徒间真挚的情谊,繁忙的工作冲不淡师徒间浓厚的深情。更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先生常不顾年事已高,定期坚持南下,为我们解惑、答疑、面授、指导临证,让弟子受益不浅。
先生认为临床实践是提高中医医术的最好途径,他非常重视临床实践,从医至今,已经70余年,除了繁忙的行政事务、社会活动外,他仍坚持日间应诊,夜间读书、写作,几十年如一日,恪守"每日必有一得",耕耘不辍。先生活到老,学到老,治学兼收并蓄。
先生更乐于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与同道们分享,著作中的经验无一不是经过先生在临床中反复实践、验证和总结的真本领,是实实在在有临床疗效的,可以指导年轻一代中医成长的好书,我们俗称的"干货",实用、好用。先生为人师表,一生为发展壮大中医队伍,提高中医队伍的内涵素质,为中医事业的振兴呕心沥血,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铁杆子中医骨干力量。
先生常说:"中医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仁术。"先生虽然高龄,但仍坚持临床。出诊时不将病人看完不吃饭,对患者的怜悯和尽心也让人相当感动。先生言传身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先生做一名好医生,一切为了病人,为一切病人,为病人的一切的高尚人格。
有一件事至今难忘。2003年,先生心脏病又犯了,他一位86岁的老先生,一个月来每天工作到深夜,准备全国的学术会议,身体已经非常疲惫。在去北京参加会议启程前的几个小时,正是先生每周一次的开诊时间,家人都劝他,这么累了,晚上就要坐飞机到北京开会了,下午就停诊吧,您心脏不好,还是身体要紧。
但是先生倔强地说,"定了开诊时间,怎么能随随便便改动呢,有些病人还是大老远从其他省坐十几个小时车过来的,就是要找我看病,我要是停诊,心里怎么过意得去呢。
"就这样,先生在参加学术会议后终于体力不支而病倒了。先生心里装的只有病人,医者父母心啊!先生像这样一切为了病人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先生真是一位有道行的大家,一位心似佛而术近仙的中医长者。
对于中医发展,先生一语中的:"一个是保持中医特色,一个是要有信心。"对于一度迷惘、困惑的中医学子,先生不管在学术上还是在信仰上都让人看到希望。先生对中医充满了信心,并敢于去攻克疑难重症,这种信念产生出巨大的力量。先生常说,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先生浩荡之胸怀、仁善之心肠,总让人生出无限敬意和爱戴。
先生虽逝,但音容笑貌宛如犹在,高风亮节,浩气长存,感召无数后学继承遗志,弘扬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