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竹林 【访古寻幽】琅嬛福地天一阁
天一阁,不知去了多少次,数不清了。每当我踏上枝叶茂盛栽有枫杨树的小路,满满都是欢喜。这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头连着喧嚣的长春路,尾连着琅嬛福地天一阁。自从那年去了南国书城,那长满故事的书楼就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踏进天一阁的大门,青石铺径,香樟葱茏,枝叶间落下淡淡的斜阳,在地上形成的斑驳的光影,仿佛时光又回到明嘉靖年间。范钦峨冠长髯、手捧书卷的铜像映入我的眼帘,一种敬仰之情油然升起。范钦字尧卿,号东明,27岁考上进士,官至国防部副部长。
但令他名垂青史的不仅仅是他的政绩,还有他的一楼藏书。一个武官,每到一地就收集书,没有书就雇人抄,这种执着,实在罕见。仕途风云变幻,57岁的范钦回到家乡,开始了收书、理书、校书、撰书……他的书越来越多,越堆越高,东明草堂已放不下日益增多的藏书,他开始设计新楼。
范钦当过工部员外郎,熟知房屋的营造与修建。天一阁虽然没有皇家书楼那样雕梁画栋,却有着江南园林之古朴幽雅。范钦知晓书最怕火,因此他的书楼远离住宅区,设有高高的防火墙。他还在书楼前挖了天一池,池水通向月湖,永远不会干涸。
书楼门前的柱子是玄色的,天花板上有兽纹、水波纹,这一切都是为了防火。天一阁建了452年后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这与范钦当时所做的防护息息相关。天一阁建成两百年后,乾隆皇帝命杭州造织寅著来测绘天一阁。后来,仿天一阁的形状、结构在全国建了七个阁,收藏四库全书。从此,天一阁名扬天下。今天,天一阁成了世界现存最早三大私人藏书楼之一,也是亚洲最古老的图书馆。
我喜欢天一阁静谧的书楼,深深的庭院。春天里,杜鹃芬芳吐艳。秋天,红叶如霞。冬日里的天一阁更如一幅美画,马头墙上飘着洁白的雪花,窗边红梅怒放,亭台前茶花争艳。在天一阁美丽的东园里,碧波荡漾、香樟华盖。回廊清幽,花窗古朴典雅。
在凝辉堂可观赏王羲之的《兰亭序》;万历年间的百鹅亭。东园为什么如此灵动秀美?因为这是古建筑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从周设计的,它是天一阁的延伸。东园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筑廊,墙上亦有碑林。园内广栽挺拔的香樟树与书带草,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景色秀丽,让人心旷神怡。
经过月洞门,穿过葱郁的竹林,来到天一阁。仰望宝书楼,我深深地感谢范钦及其家族坚韧的意志力和智慧,为我们守住了一楼藏书。代不分书,书不出阁,传了十三代,那是多么艰难的历程,他们曾经走过。在天一池边,我与一位叫钱秀芸的女子相遇。
她为书而嫁,因书而亡。我轻轻地告诉她:今天,我们可以出入任何一个场所,可以看任何书籍。多想与你一起行走在这充满书香的庭院里。可惜,你已离去,好想常来看望你……直至后来成了天一阁的志愿者,与你邂逅的日子越来越多。
每次,我都会对游客讲述关于你的凄美故事,说你的执着,说你的一片痴心。为了书,你毅然嫁入范家。但是"女子不能登楼"的严厉族规,彻底摧毁了你的美梦。
你把对书的渴望,化作对芸草的万般柔情,在丝绸上密密绣成一棵棵芸香草,直至指尖滴血,身心疲惫。你临终前对夫君说,"我之所以来汝家者,芸草也,芸草既不见,生亦何为?君如怜妾,死葬阁之左近,妾瞑目矣!"你对天一阁爱得如此深沉。最后,你在萧瑟的秋风里,化作一缕芸草,轻轻地飘向天一阁。你的故事让人动容。
白驹过隙,岁月仿佛只在宁静的天一池里,年复一年地荡开层层涟漪。但天一阁深幽庭院里饱藏着许多美丽、沧桑的故事,依然那样清晰、激动人心,令人难以忘怀。现在,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已成为我们宁波城市形象口号。在人心浮躁的今天,天一阁已成为我们宁波的一方净土,它是我们宁波靓丽的名片。
曾经有位兰州的老先生对我说,"天一阁是块福地,能经常来这里是你的福气。"是啊!天一阁是我们宁波人的福地,是我们宁波文脉所在,作为宁波人,我为天一阁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