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小扶不扶 扶不扶老人何以成为难题?
近年来,“扶不扶”倒地老人成为了公众话题,每隔一阶段时间就会伴随事件出现。北京市甚至试图通过法律手段化解扶不扶的尴尬,用法律手段为社会公德保驾护航。原本最简单不过的助人行为,却因为“讹不讹”而要左右衡量,成为难题。
不扶,于心不忍,扶了,唯恐被讹上身。是人心冷漠道德滑坡了还是坏人变老继续刁难好人?是媒体呈现的“真相”放大了矛盾还是公众审视的目光太过集中?扶还是不扶,为何成为社会难题?
正能量缺失导致“不敢扶”
网友老鹰2014:社会病了法律病了,道德病了人格病了,病根在于教育。
网友周亦荣:“扶不扶”拷问道德也关乎你我。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等行为乃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需要救助的人,绝大多数人当毫不犹豫地伸出热情而温暖的双手实施救援。假若“摔倒者无人理会”成为一种众人都无可奈何的选择,那将是多么可怕!
网友1068183:老人摔倒该扶,可没人敢扶,一旦遇到不是人性的讹你一把法侓上又得不到保证,干了好事反被讹,这是正能量缺失后人们心灵扭曲的体现。
网友独叶树178699:公德道德对社会人有没有约束力?那就看这个社会对公德道德的传承和建设如何、建设的氛围深度够不够,而不是道德滑坡下失功用。
媒体舆论的引导和事实偏差
网友申爱民: 新闻报道的“老人事件”是个体,以个体推群体有悖公论!
网友孙亚非:“彭宇案”的影响和媒体拿放大镜甚至显微镜的诸多片面报道,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网友不合流:现今的舆论少一些辩证思想。偏激、以偏慨全、以点带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社会中各个群体中,都有好、中、差的人,总的还是好人多。
用法律武器惩恶扬善
网友静默志:“扶不扶”,本来只关道德不关法律什么事。确实这个本来只是在道德层面的事情,却因为几次的司法判决,已经引发了广大的社会讨论,如果没有立法,没有法律保护施助人的合法权益,那么今后有谁敢去做好事。
未具名网友:不是扶不扶的问题,是真善美能否战胜假丑恶的问题。应该扶,立即扶。在法律上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让讹人的老人及其相关人员承担举证责任,若举证不能必须让其承担敲诈勒索的刑事责任。
网友周兴发:化解“扶不扶”的困惑,首先法律确定“扶也得扶,不扶也得扶”是底线,再论扶人性质。当然,对于“讹诈扶人”的,法律须有明确条款予以严惩!
网友senangy:不但要靠道德、法律的力量,狠刹这股歪风,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全民素质!
如何破解“扶不扶”难题?
文/漫步潇湘中原客
23日,一则“老人自摔诬陷搀扶学生“天网”监控证清白”微博在网络上爆红。微博提到,成都彭州一学生,好心搀扶摔倒老人,却反被老人诬陷撞到自己。彭州警方调出事发地天网监控最终确认:老人是自己摔倒,学生是好心搀扶。(7月25日《华西都市报》)
有人说是“道德滑坡”,有人认为“坏人变老了”。一时间,“扶还是不扶”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有记者专门采访了当事的学生,问他遇到老人摔倒还扶不扶?学生很坦诚,扶还是会扶,不过要留个心眼,学生的回答让“成本”成为做好事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让“扶不扶”再次成为公众艰难的选择:不扶,躲不过道德良心的追问;扶,害怕遇人不淑,惹祸上身。
如何破解“扶不扶”难题,让助人者不再纠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深耕细作、寻求解决之道。
一是建立健全公共社会保障机制。我们不能仅仅试图用道德戒律来解决道德问题,“扶不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曾经看过一篇报道,台湾岛内有一公交站,大家等公交、上公交都不排队,公交门一开,就蜂拥而上、异常混乱,尽管大众谴责、媒体呼吁,可是这种混乱场面依旧,舆论一边倒的批评台湾民众文明缺失。
直到几年之后,这种混乱场面才消失,是公众文明意识提高了么?有媒体调查发现,这条线路的公交车增多了,3-5分钟就有一辆车过来,大家不用挤、不用抢就能上车,运气好还有位子。
这个例子对“扶不扶”问题很有借鉴意义。老人的讹诈也许并非由于其道德的低下,可能是出于对医疗费用的担心,总之是为了转嫁“成本”。如果建立健全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机制,把这种公共成本降下来,“老人们”不再为“钱”担心,我想,讹人的事儿也就会慢慢消除,毕竟古语有云:人性本善。
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约束机制。第一点是基于“老人们”的角度来考虑,消除他们讹人的诱因和动力。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不排除“坏人变老”的可能,或者心理疾病的因素。那么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助人者的利益。
道德的约束不具备强制性,违约的成本可能仅仅是“对不起”“我错了”“我道歉”,起不到惩治的效果。这就需要依靠法制的力量来提升“讹人”的成本,从而约束他们的不良行为。因此,建议国家立法机关考虑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武器打击“讹诈”行为,保护助人之人,捍卫道德精神。
三是引领普及社会主义道德观。自古以来,我国就是文明礼仪之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修身”排首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可见传统文化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在新时代,我们继承和发扬了道德教育的传统,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指明了价值追求的方向。
在此背景下,家庭、学校、媒体和社会机构等应当积极参与进来,构筑一条完整的德育链条,传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营造全社会崇尚道德、践行道德的良好氛围。相信在国家、社会、媒体、学校、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下,法制昭彰、正义归位,“扶不扶”将不再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