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翻白眼的鸟 【趣谈】最爱翻白眼的“八大山人”
根据常识,但凡一个人艺名非常好听,他往往有一个不怎么美观的俗名,原名朱耷的“八大山人”也不例外。朱耷这个名字,无论从听觉还是视觉理解,都有些肥头大耳,但他本人确实如“八大山人”一般飘逸俊秀,一如他的绘画作品,浑朴酣畅,明朗秀健。
八大山人作品
朱耷是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朱权的九世孙,众所周知,朱权彼时受封宁王,专镇一方,我们熟悉的朵颜三卫即有一部分在他麾下。然而朱允炆即位不久后,朱棣就发动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他几乎连哄带骗地收回大宁,并最后背信弃义,没有对朱权完成天下平分的承诺。登基成功后,朱权要求分到南方,朱棣也是左右搪塞,最后终于受封南昌。
朱权是个颇有名的道教学者,擅长古琴,悉心茶道,热爱戏曲,不仅写成了古琴曲集《神奇秘谱》,还著有在中国戏剧史上地位极高的评论专集《太和正音谱》,以及今天能查到的杂剧12种。因此,我们不难理解,明亡后,朱耷信奉道教,入南昌青云谱道院,一身的文艺细胞,成为中国画一代宗师。所以说,基因遗传,真的很重要。
朱权
朱耷这个人,很丧。
清初画坛有“四僧”,另外三位中,石涛(朱若极)不消说,很早就提出“画家应该面对现实,到自然中去”这种非常“现代”的观点,尤其是皴法使用上,活灵活现,画作笔墨神化,题诗超逸。
髡残虽然削发为僧,但热爱旅游,是个正能量小王子,人生提出三惭愧:“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总之就是男默女泪。他的画很讲究章法,宗法黄公望、王蒙,又别具一格;
弘仁呢,比较极端,从小性格不好,比较孤僻,明亡后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斗争,还尝试过投江自杀,只活了55岁。晚年笔墨作伴,临终病中也不放下笔,现在市面上可以看到很多山寨他的作品的扇面,大家到某些旅游景点时,可以留意一下。
朱耷的丧,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是一种才华喷薄无处释放的丧,而且他这个人比较倔强,家室又比较显赫,自然有些与众不同。一般名家笔下,山河都是一片生机,或是有些政治隐喻的,也往往风云诡谲。但朱耷不是,他的画,山水空荡荡,一个山就杵在那儿,看着有点尴尬,花草呢,也是一副病怏怏营养不良的样子。
毕竟他19岁的时候,大明王朝就灭亡了,所以在往后一直活到81岁的漫长岁月中,他心中的不忿一直落于笔端,可以说是看什么都不顺眼。
八大山人作品
朱耷的山水,大家可以去看看,灵动飘逸,大家风范。但在我看来,他画的最有趣的,还是那些带着一股子“爱看不看”的傲娇气性的生物。
“八大山人”这个雅号,朱耷六十岁的时候才一拍脑袋想出来,画作落款的四个字颇有设计感,远观犹如哭、又如笑,让人哭笑不得。现在这个时代,讯息横飞,一言不合就发个表情,但在车马邮件都慢的过去,画家提笔,高兴不高兴都在笔墨之间。
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一页纸空空荡荡,动物突兀地横在那儿,一条鱼、一只鹿、一丛兔子……他们都留着大大的眼白,目光朝上,对世界有力地翻一个白眼。这种感觉很奇妙:他的画都心高气傲地对观者干脆地翻着白眼,而在历史的另一端,它翻向的是整个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