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奴是什么 中国史书中的“昆仑奴”到底是什么人?
中古史籍中常见“昆仑奴”的记载。根据记载,“昆仑奴”来自海外,卷发黑肤,形象酷似今天的非洲黑人。那么,这些黑皮肤的“昆仑奴”究竟是什么人种、来自何方呢?
榆林窟壁画中的昆仑奴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昆仑”一词的演变。
“昆仑”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尚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此处的“昆仑”仅仅是指极西之地。《穆天子传》记载:“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瑶池位于昆仑,昆仑是西王母的居所,此时的“昆仑”开始具有神话的色彩以及国家的属性。
《淮南子·地形训》又载:“(昆仑)中有增城九重,……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 “昆仑”在此又进化成一座城池。
之后,随着汉代以来道教的发展,“昆仑”又逐渐神化为海外一岛。到了魏晋隋唐之际,我国与南洋各地的交往日益密切,而这一地区的岛国正合乎古籍中“昆仑”的记载,故此时“昆仑”一词开始用以指代南洋各国。来自这一地区的奴隶,遂被称为“昆仑奴”。
唐代海上交通图
黑色人种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格罗人种,另一种是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尼格利陀人种(矮黑人种)。那么,“昆仑奴”究竟属于哪一人种呢?近代学者有“东南亚说”和“非洲说”两种观点。
“昆仑”在唐代已成为一种泛称,史籍中的“昆仑国”所指的地方不止一处, 包括恒河以东及马来群岛;荼陵东南的占笔罗或占不牢岛;缅甸、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等地的昆仑国;南诏附近的昆仑国。可见我国唐代前后, 泛称南洋各地为“昆仑”。依此观点,“昆仑奴”当是来源于南洋各地的奴隶。
尼格利陀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昆仑”一词是外语的译名或译音, 不仅包括南洋诸地,也包括非洲东岸的桑给巴尔、马达加斯加岛。这种观点,最早可追溯至1932年陈寅恪在研读《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后所提出的“骨仑即昆仑”的观点。
从语源来看,“昆仑”一词与《旧约》之“古实”有关。“古实”(Cush)在《圣经》中常用以指称埃及东部之人,后被波斯商人转称为“古仑”。随着波斯商人在世界各地贩卖非洲东海岸之黑人,此词传至印度、南洋等地。因尼格利陀人形貌肖似非洲黑人,印度人遂将其与黑人并称为“骨仑”。“骨仑”传入中国后,又被转译为“昆仑”。“昆仑奴”之语源可能由此而来,“昆仑奴”因此也可能包含非洲东海岸之黑人。
总之,“昆仑”一词在中古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范围极为广泛,包括南洋各地,我们并不能否认其不包括非洲东海岸。且“昆仑奴”也是一种来自南洋的黑皮肤人群的泛称。所以,似乎可以认为“昆仑奴”既主要包括南海各地、印度群岛尼格利陀人, 也可能包括来自东非的黑人。
参考资料:
(清)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