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乐豪院士讲座睡觉 “院士演讲学生睡觉”是对宣教模式的提醒

2017-12-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9月16日,年过九旬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人民大会堂为6000余名高校新生演讲.在先生演讲的过程中,有记者拍下了许多学生因困倦而趴桌睡觉的照

9月16日,年过九旬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人民大会堂为6000余名高校新生演讲。在先生演讲的过程中,有记者拍下了许多学生因困倦而趴桌睡觉的照片,站着的九旬院士和睡觉的九零后组成了耐人寻味的画面语言。事件曝光后,网友们纷纷指责睡觉者教养不足,对年高德劭的老先生缺乏应有的尊重,一时间,这些年轻的学生成为了几乎成为了整个网络舆论场的谴责对象,而有关当代大学生素质的讨论也立刻成为了热门话题。

吴良镛先生以92岁高龄站着做出长达35分钟的演讲,实属不易,学生们在吴先生用心演讲时睡觉,当然是不合适,不礼貌的,怎样都无法辩护。但是,与学生们的不礼貌相比,这一事件中显然还有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让吴良镛院士精心准备的演讲未能得到有兴趣者的倾听,才是对老先生最大的不尊重,而以半强制的方式让6000名未必了解吴良镛学术成就的学生拿出一下午时间来听一场讲座,则是对学生和老先生双方时间的浪费。在这一事件之中最应该反省的,并非不礼貌的学生们,而是直接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宣教模式。

根据媒体的后续调查,吴良镛院士的演讲,是首都多所高校的研究生新生的入学活动之一,与会的6000名学生并没有选择参加与否的权利,也没有事先了解吴良镛院士学术成就和个人事迹的机会,对他们来说,这场演讲可能只是诸多带有形式主义色彩的入学活动中平淡无奇的一环。吴良镛先生艰难地站在台上不容易,学业繁重的新生们被强行拉来坐在台下也不情愿。吴良镛先生精心准备的演讲没有得到应有的倾听和尊重,而与会新生们的选择权又何尝得到了活动主办者的尊重呢?

有过大学生活的人回忆起来,大概都有过上课睡觉的经历。在大学中,同样的一批学生,可能在某些课堂上聚精会神,求知若渴,而在另一些课堂上则呵欠连天,意兴阑珊。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兴趣爱好,对于不同的老师和课程自然会有不同的偏好,让每个学生都能聆听自己希望聆听的课程,是对学生的尊重,而把每个老师的课堂空间都留给那些乐于倾听的学生,则是对老师的尊重。试想,在那些被强行拉到会场的学生因为对演讲不感兴趣而只好闷头睡觉的同时,又有多少敬仰吴良镛院士,渴望着能够现场聆听先生演讲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踏入会场的大门?拉听众来"填场"的行为,浪费了这场演讲应有的价值。在这层意义上,吴良镛院士和与会学生,同样都是形式主义的受害者。

因睡觉而受到舆论抨击的学生们,应把这次教训当做一堂修养课。而活动主办方,更应将这次教训中学到教育的规律和尊重的真义。让学者的演讲能够得到真正有效的倾听,同时赋予学生们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才是有效、有尊严的教育。(杨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