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璋儿子 细说冯国璋嫡孙女眼中的祖父妻妾们
作者:彭秀良,独立学者,研究方向为民国史、社会工作,著作有《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王士珍传》、《段祺瑞传》等。
冯国璋原本只有二房正室,就是原配夫人吴凤和继配夫人周砥,后继配夫人先冯国璋去世,大姨太彭氏被扶为继室,就变成了三房正室。冯国璋的原配吴夫人是他在河间毛公书院读书时迎娶的。吴夫人共生有三子一女,长子冯家遂、次子冯家迪、三子冯家遇、长女冯家逊为其所出。
清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吴夫人在保定病逝,其时冯国璋正担任陆军部军咨处正使。吴夫人与冯国璋共同度过了多年的患难生活,她去世的时候,“将军第”还没有开工兴建。为感念原配夫人持家有方,冯国璋在冯氏家祠内特设吴氏祠堂,供儿孙祭祀用。继室周砥本是袁世凯的家庭教师,是冯国璋在江苏都督任上迎娶的。
周砥之前是袁世凯的家庭教师
原配吴夫人去世的时候,冯国璋曾对她有过不再续娶的诺言,那为什么后来又反悔了呢? 据冯家迈分析,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吴夫人故去后改由大姨太太彭氏管家,但她当时只有二十六七岁,比吴夫人所生的那几个儿子年龄还小;二是冯国璋已为地方大员,内眷们的应酬往来也需要一位正室夫人。这样,冯国璋就接受了袁世凯的好意,娶周砥为继室。
周砥早年曾患严重的肺结核,与冯国璋结婚后不久旧病复发,1917年9月10日病逝。她与冯国璋共同生活不到四年,没有生育子女。周砥去世时,冯国璋已经出任代理大总统,因而她的葬仪十分隆重。从“将军第”至墓地的路上,挤满了送葬的人群,纸人、纸马、纸车、纸灯等充斥道路,且有乐队作前导,当地留下了一句口头语:“太太死了满街白,老爷死了无人埋。
这是说周夫人葬礼的规模比冯国璋的要大,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周夫人生逢其时,死亦其时。
周夫人墨宝
继室彭氏(大姨太),名金梅,河间县城以北十里铺人,人称金姑娘, 很小就来到冯家。成年以后出落得十分动人,便被冯国璋收房,成为他的第一位如夫人。周夫人病逝后,冯国璋的长女冯家逊向父亲提议,将彭氏扶为正室,冯国璋欣然同意。彭夫人生有一子二女,四子冯家迈、二女冯家适、三女冯家速为其所出。
冯容(冯家迈长女)曾与彭夫人一起生活过,她回忆彭夫人扶正的过程与前面所述有很大的不同: 祖父曾为祖母写过一些字和对联,我们只见过一件横幅:“好义勇为。”没有上款,只有下面一个印章和年、月、日。父亲对我们说,他还知道一副对联,是祖父为祖母三十岁生日写的,上联是“一生授理家庭多顺寿”,下联是“两次代权终贵无闲言”。
祖父的意思是说,两位正室及继室相继去世后,这个家都是我们的祖母在料理,家里人多事杂,对祖母竟然没有闲言而有好评。但是,这副对联和其他的文字,我们都没有见过。原因是其上款抬头都写的是彭氏妾,祖母不愿挂出来。我们的祖母是与祖父一起生活、陪伴祖父时间最长的一位夫人。祖母自幼家贫,很小就来到我们家,陪伴嫡祖母并一直未停止过劳动。
祖母一直担当料理家务的重任,家里最多时上上下下有一百多人,祖母都打理得很好。祖母因此而深受祖父信任,祖父不但把自家的事交给祖母打理,还把与祖父关系最好的在老家生活的大祖父的女儿,从老家接来交给祖母抚养,这就是一直在我们家生活的十姑(大排行),十姑亦称祖母为“妈”,和我们的亲姑姑二姑、三姑(大排行为八、九)一同生活。
祖父的许多身后事也交给我们的祖母代管。祖母一生没有停止过劳动,即使当时府中佣人众多时,还经常为祖父下厨烧菜。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三个年长的姐妹,在上中学以前, 所穿的布鞋大多是祖母亲手做的。1955年,病逝前的十几分钟,祖母才刚刚亲手蒸上一锅馒头,馒头未熟,人已仙逝。祖母生活简朴,我们自幼生活在他老人家身旁,由于她的言传身教,使我们后来的生活方式深受他老人家的影响,受益匪浅。
彭夫人
祖母生前未能扶正。她老人家仙逝后,灵柩停在客厅内,大姑来
祭,她跪在灵前大哭。父亲、母亲领着我们跪在灵前守孝。大姑一边哭一边说:“扶了正吧。”父亲一边磕头一边说:“谢谢大姐!”大姑和祖母自幼相处,感情深厚。祖母去世时,大姑是冯家最年长之人,也是说话算数之人。也正是因为如此,祖母的棺材里能够放上祖父的一张大照片,墓碑上能冠上显考和显妣的称谓。
冯容说彭夫人是在去世后才被扶正的,这与以前其他传记资料上的说法都不一样,作为亲历者,她的说法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因而,我们采信冯容的说法。彭氏扶正,冯国璋就还有四位如夫人。二姨太韩氏,据说是保定知府送给冯国璋的一个歌妓,无子女。
三姨太王氏,据说是清末陆军大臣铁良家的使女,冯国璋任贵胄学堂总办时,铁良以此女相赠,她生有四女冯家迭。四姨太程氏,似是冯国璋在直隶都督或江苏都督任上所收,生有一子一女,子即五子冯家週,女早夭。五姨太胡氏,身世不详,无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