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璋子孙图表 冯国璋子孙图
大杂院里有一位老木匠,11岁的冯巩开始拜师学木工。锯、刨、砍、凿,小冯巩学得非常投入,不久屋里就添了许多小家具。他用旧木料,为远在西北当农垦战士的大姐打了一只柜子寄去,使大姐深受感动。
冯巩聪明,兴趣广泛。他学滑冰,把家里一双旧冰鞋的冰刀卸下来,固定在木板上,再把木板捆绑在鞋上;他学缝纫、把白被套拆了,染成绿色,裁剪出一条"军裤":他学打乒乓球,用三层板自制球拍,在学校里很快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他学钓鱼,自己制作鱼钩。
他先把车座子上的旧钢簧退火,抻直后把一头磨尖,砍出倒刺,窝出鱼钩形,然后再放到火上淬火。没有铅坠怎么办?他把几个牙膏皮熔化了,倒进事先用砖头磨制的模具里,铸成一个大铅坠。他坐在海河边,用自制的鱼钩钓鱼,常常钓到满盆的大鲶鱼。
冯巩认为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与他童年的经历也有很大关系。假如他仍在那座小楼里,仍过着那种小"皇帝"的生活,恐怕他所要走的就会是另一条路了。
在冯家,对冯巩影响最深的,是他那当中学教师的母亲刘益素,这位昔日"京东第一家"的刘家大小姐、早年毕业于辅仁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在如此艰难的逆境中,竟能连年被教育系统评为优秀先进教师。用冯巩的话说:"就因母亲工作上极其能干,冯家才避免了全家被下放农村的危险。否则,我也就不可能走上文艺这条路了。"
冯家历史上无人干过文艺工作。对冯巩来说,干文艺,与其说是爱好,不如说是为了寻找一条政治出路。冯家的政治背景,使冯巩处于社会的底层,这成为一种压力,逼迫着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
冯巩不漂亮,但具有一种独特的表演才能。九岁时,他就在一个全是由孩子们组成的宣传队里当骨干。他把竹片一锯,做成一副快板:他把一块圆木一掏,蒙上一张"皮",就制成维吾尔族的打击乐器"沙巴依"。
进学校后,冯巩开始学样板戏。他拜了一位琴师,不到三个月,便能用京胡像模像样地拉出几段曲调了。他偷着卖掉祖传的一个大铁炉,换来一把胡琴。这把胡琴,使他成为宣传队里不可缺少的人物。后来,马季、唐杰忠合说的相声《友谊颂》出台,这是"文革"开始后出现的第一个新相声,轰动了文艺界。
校宣传队老师要排演这个节目,选演员时,挑来挑去选中了身材瘦长、口齿灵俐的冯巩。在学生中,冯巩爱逗乐儿,他侃起来,常能把人们逗得哄堂大笑。冯巩接受了这个任务,不想从此就开始走向相声艺术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