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菊隐遗憾 纪念焦菊隐先生 戏剧大师的终生探索与抱憾(图)
今年4月,纪念中国话剧诞辰百年活动进入高潮。建院已有55年历史的北京人艺举全院之力,将重新排演的“焦版”话剧《茶馆》、《蔡文姬》奉献给观众,可算是纪念活动中凝重的一笔。
现在和年轻人提起焦菊隐来,大约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幸而有北京人艺的这两部“看家底儿”的话剧经典在!在2007年这个春天,坐在首都剧场舒适的座位上,耳边是观众报以的热烈掌声,我竟然老泪难以抑制,思绪回到了话剧的“焦菊隐时代”。没有争议,作为一位戏剧大师,一位中国话剧民族化的先行者,焦先生的名字是应该载入中国艺术史和中国话剧史史册的。
2002年,在庆祝北京人艺建院50周年的时候,老导演苏民写下了一副对联——
现实主义让观众能懂且感到美
民族风格为我院之长遂觉得亲
这副对联道出了北京人艺的根本,即现实主义加民族化。而这正是和焦菊隐先生无法分开的。如他的老朋友于是之所说:“焦先生,您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我们时刻不忘;您留下的治学精神,我们要学一辈子,丢了它,就丢了北京人艺!”
1.曹禺说:他是北京人艺风格的探索者,也是创造者
光阴似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已经有55年了。这座被誉为“国际艺术殿堂”的大剧院,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走过了坎坎坷坷的道路以后,在排演出一大批经得起历史和观众考验的优秀剧目,造就出众多杰出的导演艺术家和表演艺术家,磨砺出以现实主义和民族化为创作方法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特别是在中国话剧整整一百年的今天,面对这一切,最让剧院同仁们和广大观众深深怀念的就是人艺的第一副院长、总导演焦菊隐先生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焦先生与曹禺、欧阳山尊、赵起扬一起创办了北京人艺。焦先生“为了创造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中国话剧”,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先后导演了《龙须沟》、《明朗的天》、《虎符》、《智取威虎山》、《三块钱国币》、《茶馆》、《蔡文姬》、《胆剑篇》、《武则天》、《关汉卿》等一系列经典名剧。
正如老院长曹禺所深刻指出的——
“在北京人艺的发展史里,必须提起两个应该长久被我们记住的名字:焦菊隐和赵起扬。前者是北京人艺的总导演,后者是北京人艺的组织者和创始人之一。
“焦菊隐以他半生的精力,研究、实验中国戏曲和中国话剧的意象与内在的美感。他创办中华戏曲专科学校,造就了许多杰出的京剧人才。他在法国潜思冥想,研究中国戏曲与话剧的异同和内在的联系。
“他不断思索与实践,专心致意地琢磨构思,沉迷于他所理想的戏剧境界。他精心揣摩,着意推敲,不放过任何能说明戏剧核心思想的光色、画面、音乐与情调,不忽略意义精微的台词与动作。他在舞台上纵横挥洒,创造出既符合作家的意图又丰富作家想象的意境。他的导演工作,精致确切。常常是经过无数昼夜,终于得心应手,立下‘意’根,画出枝叶,放出一片明丽的朝花。
“他的一切创造,都立足于中国文化丰沃的土地上。他为北京人艺开拓新的艺术境界。北京人艺的演员们在他想象联翩的导演过程中,得到耐人寻味、生动的启发。有时,如急风骤雨,掀动起排演场上的创作激流,有时,在寂静如空的沉默中,冒出三两句精到入微的妥贴言语,挑动起演员的创造心情。他的话如春雨落花,自自然然飘落在演员的领悟中。
“然而,自始至终,焦菊隐以演员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为根据,从不允许虚伪、表面的形体动作,他随时启发演员对角色的真实感情,校正演员的创作路标,引导演员对人物广泛深刻的探寻。演员从毫无收获的苦恼到偶有所得的欢快,两种心情反复交替的过程中,最后摸着了角色的真谛。焦菊隐才肯定这个角色性格的基调。
“焦菊隐的导演,特别表现在他不拘一格、决不停留在已有成就的创造精神上。在艺术道路上,焦菊隐不断地探索、追求、创造,从不因袭自己,不抄走过的旧路,总在开拓新的天地。
“他故去了,死于‘四人帮’的残酷折磨之下。我们追思他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我们怀念他对话剧艺术的理想和对北京人艺所有演员和艺术工作者的深情。我凝神追思,总觉得焦菊隐的灵魂仍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今天北京人艺的风格,仍然继承他的创造精神,一天天向前发展。”
“他在北京人艺尽心致力于中国话剧民族化的创造,奠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他创造了赋有诗情画意、洋溢着中国民族情调的话剧。他是北京人艺风格的探索者,也是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