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杀孙策后代 【孙权为什么杀孙策后代】孙权晚年为何性情大变

2018-1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三国时期孙权接过小霸王孙策的接力棒之后,通过自己的权谋,建立了东吴.当然这些功劳并不能全部归孙策,因为是小霸王孙策奠定了江东东吴的基业.就像秦始皇一样,如果没有秦始之前帝王的努力,他的一生也不可能如此辉煌.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孙权并没有感恩,而是杀了孙策的后代.那么孙权为什么杀孙策后代?孙权晚年为何性情大变,杀了很多贤臣?​孙权剧照孙权为什么杀孙策后代?三国时,小霸王孙策奠定了江东东吴的基业,却不想英年早逝.当时孙策的儿子尚且年幼,为了孙家事业的考虑,他把主公的位置让给了他的弟弟孙权.这种传位方式

三国时期孙权接过小霸王孙策的接力棒之后,通过自己的权谋,建立了东吴。当然这些功劳并不能全部归孙策,因为是小霸王孙策奠定了江东东吴的基业。就像秦始皇一样,如果没有秦始之前帝王的努力,他的一生也不可能如此辉煌。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孙权并没有感恩,而是杀了孙策的后代。那么孙权为什么杀孙策后代?孙权晚年为何性情大变,杀了很多贤臣?

​孙权剧照

孙权为什么杀孙策后代?

三国时,小霸王孙策奠定了江东东吴的基业,却不想英年早逝。当时孙策的儿子尚且年幼,为了孙家事业的考虑,他把主公的位置让给了他的弟弟孙权。

这种传位方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兄终弟及制,在商朝和春秋战国时多有出现,秦汉两朝已不多见。这种办法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幼子年少,无力主管事务,出现或被权臣夺位,或被外敌入侵的不利局面。但是这种办法的缺点是,哥哥的后代和弟弟的后代后期多会为了主公的位置闹出矛盾,由亲情转化为一起凶杀灭门案。

孙策剧照

既然是历史的规律,孙家自然也不能避免。孙权的确保住了江东的基业,甚至后期自己都称了皇帝。孙权在位期间对孙策的儿子还算不错,先后封为吴侯和上虞侯。后来孙权过世时,这个问题就出现,这江山是孙策给孙权的,那么是不是要让孙策的儿子即位呢?在政权出现了一系列变动之后,孙权的孙子孙皓成为了东吴的第三任皇帝。

孙策这一边也到了第三代传人孙奉,他依然被封为上虞侯。同为孙策孙权的孙三代,这两个人可以称为兄弟。可是到了公元270年,突然传出了孙皓病故的谣言,东吴的民心居然都转移到了孙奉这一边,依然让他继承皇位。没想到孙皓没有死,这一来孙逢的位置就尴尬了。接下去,孙皓居然痛下杀手,以谋反为名将其杀害。这件事孙策当初让位的时候,恐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孙子会是这样的死法。

孙权晚年纵容腐败引内讧

历史上的南鲁党争,指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在朝廷享受同样的礼遇。按制度,太子作为储君,仪仗、供养等各方面待遇理应高于藩王。孙权独宠王夫人,爱屋及乌,对王夫人所出的孙和、孙霸两儿子感情也就难分彼此。

僭越,本身就是一种腐败。好比处长坐着厅长的车,科长拿了处长的薪水一样。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腐败总是会严重恶化政治生态。

孙权剧照

由于孙权的纵容,孙霸如吸铁石般的聚集了一帮"铁杆儿",与杨竺、全寄、吴安等腐败分子迅速结成了小圈子,从而助长了孙霸觊觎太子之位野心。

孙权那些日子倒还不算糊涂,听闻和、霸不穆,遂以"精学"为由,下令兄弟二人从此不准见面。太子为求自保,固然小心谨慎,以淡化兄弟"矛盾",但鲁王及其党羽并非善类,太子的拥趸们也并没有坐视不管。双方的斗争或单挑、或群挑、或团战,煞是热闹。

先是驻军湘鄂西的陆逊上疏要求回京,当面"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这个表态,让孙权很为难。陆逊当时在朝廷和军中享有崇高威望。他一发话,其他支持太子的大臣,如太子太傅吾粲等纷纷上疏,要求皇帝明确太子与鲁王的嫡庶之分。

显然,陆逊的谏言是正确的。所谓"在其位,谋其政",让太子、鲁王回归本位,各安本分,从根源上杜绝腐败分子抱团,是治理两派纷争的上上之策。

然而孙权不准,使得鲁王的气焰更为嚣张,不硬气怕也不可能,他毕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太子的屁股是摸不得了,再摸,就是给父皇上眼药,但太子的臂膀还是可以砍的。于是,针对陆逊、吾粲等人的诋毁行动开始了,造谣污蔑,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杨竺炮制的"扒皮贴"最为犀利,剥茧抽丝,历数陆逊二十条罪状,其中有"娄人结党,务以攻陛下亲子为事",分明是诛心且要命的节奏!

说陆逊结党营私,那不客观,但受其影响并追随他的门阀子弟、文武士族,确乎不在少数,坐实其"结党"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