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被后世 江苏昆山归有光墓

2019-04-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知道归有光的名字是阅读<古文观止>卷十二.明文第十三篇<吴山图记>,那是归有光的同年好友魏用晦在吴县县令任上多有德政,三年任满,离开吴县时百姓依依不舍,有人特意画了一幅吴郡水山图相赠,留作纪念.归有光被后世 江苏昆山归有光墓三年后,归有光在魏用晦书斋见到这幅画,魏用晦请归有光在画卷上题词,归有光写了这篇<吴山图记>.文章一开头描写苏州城西山水和太湖的秀丽风光.接着话锋一转,说当好一县之长很要紧,当得好与当不好直接关系老百姓的幸福与痛苦,山川树木也为之增色或失色.归有

  知道归有光的名字是阅读《古文观止》卷十二、明文第十三篇《吴山图记》,那是归有光的同年好友魏用晦在吴县县令任上多有德政,三年任满,离开吴县时百姓依依不舍,有人特意画了一幅吴郡水山图相赠,留作纪念。

归有光被后世 江苏昆山归有光墓

三年后,归有光在魏用晦书斋见到这幅画,魏用晦请归有光在画卷上题词,归有光写了这篇《吴山图记》。文章一开头描写苏州城西山水和太湖的秀丽风光。接着话锋一转,说当好一县之长很要紧,当得好与当不好直接关系老百姓的幸福与痛苦,山川树木也为之增色或失色。

归有光被后世 江苏昆山归有光墓

又联想到从前苏东坡称颂韩魏公(北宋宰相韩琦)离开黄州四十多年而念念不忘,以致情不自禁写下思念黄州的诗。东坡为黄州百姓把诗刻在石碑上。后来人们才知道,一个贤明的官吏对于他所治理过的地方,不仅使那里的百姓不会忘记他,自己也是不能忘怀那里百姓的。全文夹叙夹议,阐述了“当官要为民作主”,官民要有鱼水情的观点。

归有光被后世 江苏昆山归有光墓

6月2日,游览过太仓郑和纪念馆已是下午5点。于是上车向昆山市区前进。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如家快捷酒店昆山亭林路店。事先了解到归有光墓在昆山震川园,震川园位于震川西路。住下来后才知震川西路离亭林路很近。第二天用过早餐,我 们沿着震川西路走到震川中路来回两趟没有看见归有光墓。

那时正好上班时间,震川西路上车辆很多,不便一边行驶一边寻找。就把汽车停在附近小路上,再下车问询。正好遇到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过来。问归有光墓在哪里?老人说,归有光墓原本在金潼里的,我家就在旁边。

坟堆上长满树,小时候与村上同龄孩子经常到坟上玩。这几年城市发展了,搬到震川园去了。说着用手着东面说,那边有座震川大桥,不要过桥,震川园就在北桥堍。

谢过老人,我们穿过马路,向东步行三百多米见路边有道矮墙,墙上镶有三块石板,上刻“震川园”三字。矮墙旁边有条小路伸向树林。走进树林才发现,原来这是在修震川路时,把马路稍稍向里弯一弯,特意在桥堍保留下一小块三角形地块,全部种上树木。

归有光墓坐北朝南,藏在绿荫下,坐在汽车里是很难发现这座墓的。走近细看,墓的前端有一座祭亭,小青瓦歇 山顶,被十二根木柱稳稳托起,显得庄重而典雅。祭亭旁边立有一块石碑,上刻“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归有光墓”。

石碑背面刻的是“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杰出散文家,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30卷,别集10卷,死后葬金潼里。1989年迁葬震川园,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祭亭后面立有一块墓碑,上刻“明南京太仆寺丞归震川先生之墓”。墓碑后面是一座直径约二米的水泥坟堆,在密如罗伞的树木掩饰下居然与繁华喧嚣的城市 相得益彰,这是昆山城市建设者的高明之举。

向小路的另一侧走去,一片灌木前立一尊归有光的石雕头像。看他短巾束发,长须飘然,一双睿智的眼睛,凝视着震川西路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人群。震川园一面靠路,一面临河。河边建有一座青铜照壁,照壁上刻的是归有光的著名散文《项脊轩记》,照壁前是归有光的青铜坐像。但见他手持毛笔,略作沉吟,似要挥笔写就 一篇文章。

归有光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自幼刻苦学习,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之后连续八次应试皆落第。只得迁居安亭(今上海郊区)开馆授徒,从学者众,人称“震川先生”。归有光对山川地理有浓厚兴趣,作过三江源考。经过考察他认为太湖入海唯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被潮泥堙塞,须合力疏浚。为此写过一篇《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曾采用归有光的建议。

归有光60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授浙江长兴县令。在任上重视教化,为政廉明。每逢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当时长兴县内盗贼颇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因此而得罪上司,被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专管马政。后来,其文才和政绩得到大学士(宰相)高拱的赏识,隆庆四年(1570)被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次年卒于南京任所,享年66岁。

归有光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文学上,文史学家过元深女士在她的《吴地文学艺术初探》一书中对归有光有这样的评价“明代文坛上,归有光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散文大家。”她又说“归有光能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的作品,一方面因为他是性情中人,另一方面与他经历中有太多的生离死别也颇有关联,可谓‘悲愤出诗人’。

震川7岁丧母,27岁丧结法之妻,长子幼女相继夭亡,续弦王氏也先他而去。种种磨难,使他作品中的悼亡之文尤多:悼念母亲,悼念亡妻、幼子,悼念亲属家仆,悼念逝去的朋友等等。

”归有光在文学领域中又是一位孤独的行者。虽然后世有人把他与王慎中、唐顺之归入“唐宋派”,说他们常常用“宋元诸名家的散文”来驳斥“文必秦汉”的“前后七子”。而明末学者董其昌却说归有光“前非李、何,后非晋江(王慎中)、毗陵(唐顺之)。

”他既不满于复古又反对剽窃,主张的是儒家传统的“道”,散文喜好司马迁,对宋代散文也不排斥。归有光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思想,不与王世贞等地位显赫的文人苟同,受到孤立就在所难免。

钱谦益在《震川先生归有光》中写道:“当是时,王弇州踵二李之后,主盟文坛,声华炬赫,奔走四海。熙甫一老举子,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树牙颊相扯拄不少下。”

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感情丰富,写肺腑之言。这就是归有光所走的文学道路。正因为如此,他的文章才会赢得被他抨击为“妄庸巨子”的王世贞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