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简介 历史名人徐特立简介及故事
徐特立是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历史名人徐特立简介及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徐特立(1877—1968),原名徐懋恂。又名徐立华,字师陶。湖南长沙人。读过六年私塾。在本乡教过十年蒙馆。1905年入长沙城宁乡速成中学,毕业后在长沙周南女校任教。后兴办私学(如梨江学校、长沙平民夜校等)。
1910年往日本考察教育。支持武昌起义,被选为湖南临时议会副议长。1913年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回国后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和湖南孤儿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夏同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第二十军第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8年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师范等。
参加了长征。在延安曾任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八路军高级参谋长的名义任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主任,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40年创办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并任院长。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会委员,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等职。
出版有《徐特立教育文选》和《徐特立文集》等。
1968年11月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徐特立(1877-1968年),湖南长沙人。一生除担任党内重要职务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了几代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徐特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祖父半农半医,父亲务农、烧窑兼从事短途搬运。自9岁始开始就读于蒙馆,学习四书五经,16岁辍学在家,学习祖父遗留下的医药和五行八卦方面的书籍,预备以从医为业。18岁始在乡村教蒙馆,作了10年蒙师,他边教边学,订了"十年破产读书的计划",把几亩遗产田逐年变卖用以买书。
他刻苦读书,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读书,自学了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自学了代数、几何、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课程。他的破产读书计划执行到第八年,即在他28岁的时候,家里经济终于破产了,无奈之下参加了清朝政府举办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在3000多名考生中考取第19名,复试时需要交一元钱的复试费,但却交不起,同考的一位富家子弟欲为其代交,但他想到"受恩多则立朝难",受私恩就不能秉公理。
顾虑至此,决意放弃复试,同时言诗一首:"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非同泽柳新枝弱,偶受春风即折腰。"为进一步表达自己落拓不群的清高志节,他毅然将名字由"懋恂"改为"特立",表示超凡脱俗,卓然独立的意思。自此,名声不胫而走,各地争相聘请其为教师。
1906年,徐特立接受进步教育家朱剑凡的聘请,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并成为长沙各校争相聘请的名教师。1913年被聘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师,直到1919年。在此期间,毛泽东、蔡和森、肖三、李维汉等进步学生皆在该校读书,都受到他的思想的影响。
1919年,徐特立已经43岁,为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考察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远涉重洋,去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夏回国。1927年春,在毛泽东的指导下,湖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势如破竹,徐特立受此影响,决心走出学校,摒弃教育救国的理想,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
湖南农民运动失败后,他并没有丧失革命信心,而是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这是他一生的重要转折。1927年8月1日,徐特立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等职,1928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从苏联回国。1934年10月,54岁高龄的徐特立参加了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40年10月,被任命为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1945年被选为中央委员。1947年徐特立70寿辰的时候,毛泽东亲笔提写了"坚强的老战士"六个大字;周恩来提写了"人民之光,我党之荣";朱德提写了"当今一圣人"。中共中央在给徐特立先生的贺信中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是"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特立先生仍然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职务,积极从事文化教育的领导与研究工作,为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1968年11月28日病逝,享年91岁。
(1)论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
徐特立先生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教育的作用需要通过培养人来体现。教育具有麻醉作用,启发作用,介绍模仿和创造作用。教奴隶,教顺民,只要模仿;改造世界、改造物质的教育,就必须有创造。
教育就是要合理地改造物质(自然、社会、人类自己),教育是教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受遗产,创造新产。教育有指针作用、桥梁作用。他十分注重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954年,他在《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前途问题》中指出"教育建设是整个国家建设必要的任务之一,要加强教育为生产服务,应在科学教育中注意到与技术方面的联系。
"徐特立曾经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要求,提出不同的培养人才的规格。他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的培养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使青少年在德智体几个方面得到健康成长,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科学技术的劳动者。
(2)论教育的科学化、民族化和大众化
徐特立在《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文化教育》、《有关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等问题的谈话》等论文中,提出教育必须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所谓科学化,首先要实现教育内容的科学化,用"唯物的科学方法,从事实中阐明自然和社会法则"。
事实是要千真万确的,观点是要正确无误的,分析是要合乎逻辑的。其次,在全部教育内容中,科学知识所占的比例必须合理。所谓民族化,徐特立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不仅文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经济条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皆存在巨大差异,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民族形式。
选编教材,当然应该力求注意到民族性。所谓大众化,就是要保证编选的教材是"大众基本的知识、基本的技术、基本的方法",符合"精练、具体、明确、深刻化"等的要求,实现科学大众化。
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是三位一体,密切联系的。徐特立认为,科学如果不民族化,就不能具体化和行动化,就会变成为科学而科学。他又认为,教育的科学化和民族化就是理论与实际结合,只有这样,科学才能为大众掌握。这样,教育大众化也就与教育科学化和民族化紧密结合起来了。
(3)论自然科学教育
徐特立十分重视自然科学教育,重视自然科学在发展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他认为,[生产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是科学的内容]这是考虑自然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徐特立先生所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就是按照这一思想办成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紧密联系的新型教学和研究单位,并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特立原名徐懋恂,1893年的一天,徐特立乘船去南岳衡山,同船有一个乡官小吏觉得船夫划行得太慢,暴怒异常,不容大家劝阻,就对船夫开始拳打脚踢。徐特立目睹小吏的暴行,非常愤恨,心中默默发誓,今后若能取得功名,就只做教官,决不当欺压百姓的贪官。回到家后,他更名为徐特立,取意"独行特立,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从此以后,徐特立投身革命、立志报国,始终保持着廉洁自律、勤俭为民的工作作风。
1937年,徐特立被党中央任命为边区教育,负责陕甘宁边区的教育规划与指导工作。有一天,徐特立到一所学校听课,老师们见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误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
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大名鼎鼎的边区教育。当时,边区流传着两首赞扬徐特立的小诗:"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新中国建立后,徐特立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依旧保持着节俭的作风。他常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他坚持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没有地方放床,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
徐特立一共生育过八个孩子,但长大成人的只有四个。大儿子徐笃本中学时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艰苦的革命工作,使徐笃本积劳成疾病逝于长沙,年仅21岁。大女儿徐守珍因参加地下党外围组织的活动被捕,20多年时间里,她与父亲徐特立完全失去了联系。
1949年上海解放后,徐守珍终于和父亲取得联系。徐特立在给女儿的信中说:"知道你们夫妇已解决了失业问题,希望你们努力工作,并关心其他失业的人们。我希望你们每一日每一时都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上半晚想自己的困难,下半晚一定要想群众的困难,以及政府的困难,机关负责人的困难。这样去做人,自己的个人苦恼没有了,胸怀开阔了,就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先进分子。"
他是毛泽东的老师。毛泽东称赞他是"坚强的老战士",刘少奇评价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周恩来赞扬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他就是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这个土生土长的长沙人,以其坚定的革命斗志和高尚的思想情怀影响着无数人,现年八十七岁的离休干部章桂佛也是深受其影响者之一。
章桂佛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沙县江背镇五美学校的首任校长,他至今还珍藏着一张一九五三年与徐特立的合影。本报"寻找身边的红色记忆"系列报道的推出,勾起了老人的思绪,近日,章老和记者深情回忆起与徐老的三次会面,"这几次见面,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章桂佛说。
第1次见面
"要把书教‘活’,不能把人教‘死’"
1953年冬,在长沙县江背镇徐特立故居前,章桂佛第一次见到回乡视察的徐特立。当时徐老由省市县的负责人陪同,那年已是76岁高龄。当地政府负责人考虑到徐老年纪大了,准备了一顶轿子到江背车站去迎接,可他执意不肯坐,硬是步行20多里路,从江背镇走到了五美学校。徐老走路速度快,连他的儿媳妇徐乾都有点跟不上。
徐特立来到五美学校,周边的老百姓闻讯都从四里八乡赶过来。其中,有一位头戴布帽的老人远远地看见徐老来了,一路小跑迎了上去,喊着徐老的名字。徐老也一眼便认出他来,两个人抱在一起打量了一番后,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原来,这名老者名叫陈子元,和徐特立是儿时伙伴,那时候经常一起在山冈田间看牛。几十年没见面,徐老赶紧叫徐乾取了一段青布,亲手送给了他。看完故居后,徐特立邀请陈子元、章桂佛及省县领导一起合影留念,而徐乾则主动"请缨",充当起了摄影师。
当天下午,徐老给五美学校的师生讲了话,还与全体师生合影留念。刚开始,章桂佛搬了一张太师椅请徐老坐,徐老扭头一看,见遮住了后面的学生,章桂佛按其要求,换了一张板凳。徐老再一看,还是觉得不行,就带头席地而坐和大家照相。徐老的这一举动,让在场的人备受感动。
在后来举行的座谈会上,徐特立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教书切记要把书教‘活’,不能把人教‘死’"、"要把钥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门,不要把学生教成书呆子。"这些思想与现在倡导的"启发式教学"、"素质教育"及"寓教于乐"等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第2次见面
"‘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是座右铭"
1955年6月,章桂佛第二次见到了徐老,当时他正在湖南第一师范教育行政干部训练班参加学习。
那一天,章桂佛向到校视察的徐特立汇报了五美学校的办学情况,并和湖南第一师范校领导李迪光陪徐老参观了三楼的图书室和仪器室。徐老边看边说:"读书要手脑并用,要重视科学实验"、"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他还勉励随行的教师:教育是立国之本,要一辈子甘做人梯。回到办公室时,他指着自己曾为学校写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题词说:"这是马列主义的精髓,也是我做人办事的座右铭。"
第3次见面
"(沙发)要全国人民都坐上才好"
两年之后,"幸运"再一次降临在章桂佛面前。1957年上半年的一天,他接到交际处的通知,说徐老点名要见他。章桂佛赶忙放下手头的工作,直奔徐老下榻的湘江宾馆。
一进房间,徐老就亲切地握着他的双手招呼他坐下。那是章桂佛第一次走过毛绒绒的地毯,坐上软绵绵的沙发,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徐老好像觉察到了他的心情,就说:"少数人有坐不行,要全国人民都坐上才好。"可见徐老心中无时不装着老百姓。
章桂佛汇报完工作后,徐老问起他送给学校的书老师同学是否爱看(编者注:此前,徐老曾先后赠送五美学校图书3000多册),并勉励大家要多读书、读好书。那天,徐老兴致很高,谈了两个多小时,章桂佛才依依不舍地告辞。此后,章桂佛再没见过徐老,但其教诲却牢记在心。
影响终生
三句不离徐老,时刻不忘"五美"
每每回忆起与徐特立的会面经历,章桂佛都激动不已,他感慨地说:"与徐老有三面之交,是我三生有幸!"
现年87岁的章桂佛老人至今笔耕不辍,一直以弘扬徐特立精神、关心下一代为己任。家人和熟悉他的朋友都说他"三句不离徐老,时刻不忘‘五美’"。1953年,身为中共地下党员的他恢复了由徐老办的五美学校(该校前身"五美高小"最早由徐特立于1913年创办),并受组织安排任该校校长。
1985年底离休后,章老和梨镇的诗书爱好者创建了梨江诗书社,旨在以诗书教育后代,弘扬徐特立精神。在当地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下,编辑出版了《古镇新歌》;创办了书法班,培养学生4000多人次;筹资设立了徐特立书法奖学金;到五美学校、梨江中学、长沙县一中等中、小学作了弘扬徐老精神的报告会,并提供徐特立研究资料给梨镇中心学校,编写了以徐老思想为主题的校本教材等。
2000年10月,章桂佛应邀参加了由北京理工大学主办的全国第六次徐特立研究会,撰写了近5万字的《当今圣人,万世师表——关于弘扬徐老精神的几点建议》,其中建议开设纪念徐特立"中国读书节"、在梨江中学建校100周年时铸立徐特立铜像等都一一实现。
早些年,章桂佛不顾年老多病,曾三番五次地向长沙县政府建言,最终建议将长沙第一师范由荷花池迁回了长沙县。多次撰书呼吁奔走,倡议建成了徐特立公园、徐特立雕像、徐特立路、徐特立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工程。
采访临近结束时,章桂佛老人深情地表示:"成立徐特立青少年书法奖励基金会,是我的最后一个梦想,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