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海报 无印良品八次大降价 亲民还是妥协?
一向“高冷”的无印良品(MUJI),似乎正越来越亲民。近日,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进行了第八次大降价,而这距离上一次2017年的秋冬降价,只隔了四五个月。
就无印良品官方公布的2018春夏新定价的海报中可以看到,原价450元的棉蜂窝纹毛巾被单人款调价至350元,原价72元的铝制笔盒降到了62元,降价幅度可以说十分“有诚意”了。
话说回来,应该没有哪个国外品牌的定价,像无印良品这样引发众议、饱受诟病。在知乎上,“无印良品为什么这么贵?”“如何看待无印良品(MUJI)把长板凳卖到1000元?”等关于其定价的讨论,一度成为热门提问。在不少人看来,无印良品的产品虽然在设计、功能上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从技术含量来看似乎并撑不起其在中国区那么高的定价,实在有点“过分膨胀”。
而实际上,“贵价”、“轻奢”是最不应该成为无印良品的“标签”。这个创立于1980年的品牌,一开始创办的理由就是要为消费者提供“造型简洁、朴素且价格适中的商品群”,强调产品本身价值、弱化品牌logo甚至“反品牌”。而这也可以从它的命名中看出——“无印”是指没有品牌,“良品”就是好的产品。
在渡边米英的《无印良品的改革》一书中提到:通过减少从生产到流通过程中的各种浪费,包括改良工序、采取简约包装等,无印良品得以做到“提供质量不低于民族品牌,价格上却便宜三成的商品”。高性价比,是无印良品从诞生到壮大的最重要因素。
但这个初衷和定位进入国内后似乎开始失效。借助设计的强大魔力塑造出的略带玄妙质感的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收割了大批“死忠粉”。尽管上文提到很多国人认为无印良品的定价“名不副实”,但总有品牌拥趸跳出来大声辩解:“设计无价”,也仍有不少人,明明觉得“有点贵”但“因为是无印良品,所以心甘情愿买单”。
为此,在知乎另一条“如何看待无印良品(MUJI)在深圳开业的全球第一家酒店?”的提问下,网友“法国培根inJapan”发出诘问:“我一直奇怪MUJI想把自己在中国的‘被偏爱的有恃无恐’经营战略做到何时?”
公开市场上没有永恒的胜者,即使是无印良品也无法永远“任性”。虽然对于频频降价,品牌的官方解释是由于降低进口关税、优化库存管理、扩大生产规模和减少物流成本等方面的原因。不过业内人士分析则认为,随着国内同类风格的品牌兴起和网易严选、小米有品等精选平台对市场份额的强势瓜分,生活日常用品行业内竞争加剧,降价应该是无印良品在市场压力下的应对之策。
不管是主动亲近还是被迫“妥协”,无印良品降价或许可以看做是一种对初衷的“回归”。而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在继续享用其设计带来的体验感同时,也终于开始能够真切地触摸到品牌核心的“性价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