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近芳的生平经历 杜近芳:一门三代(图)

2018-09-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家的规矩,孩子3岁要开蒙读书.年幼的杜近芳,贵人语话迟,心里记住了,但背不出来,为此没少挨戒尺."我从小看大人排戏.吊嗓,觉得自己也能干这个.于是,我向父亲提议,我背不出<三字经>,但可以唱<三字经>.杜近芳的生平经历 杜近芳:一门三代(图)"就这样,杜近芳走上了父辈的道路,只是她的天分比前人更好.父亲教她<二进宫>,一句旋律繁复的"二黄慢板",杜近芳一遍就学会了.6岁那年,北京的票友在开明戏院演出,杜近芳出演<贺后骂殿&

陈家的规矩,孩子3岁要开蒙读书。年幼的杜近芳,贵人语话迟,心里记住了,但背不出来,为此没少挨戒尺。“我从小看大人排戏、吊嗓,觉得自己也能干这个。于是,我向父亲提议,我背不出《三字经》,但可以唱《三字经》。

杜近芳的生平经历 杜近芳:一门三代(图)

”就这样,杜近芳走上了父辈的道路,只是她的天分比前人更好。父亲教她《二进宫》,一句旋律繁复的“二黄慢板”,杜近芳一遍就学会了。6岁那年,北京的票友在开明戏院演出,杜近芳出演《贺后骂殿》,这是她第一次登上舞台。

杜近芳的生平经历 杜近芳:一门三代(图)

陈喜光紧张不敢看,问旁边的人:“她没砸吧?”杜近芳全然没有父亲的局促,一出戏唱得满台生辉,还给鼓师挑起了毛病。这次成功露演,父亲坚定了培养她从艺的决心。怎奈世事无常,家境愈加窘迫,陈喜光负担不起女儿学戏的开支了,杜菊初这时找上门来。“那个时候要写卖身契,父亲抱着我嚎啕大哭。”杜近芳说。

杜近芳的生平经历 杜近芳:一门三代(图)

做杜菊初的养女,唯一的幸事就是进入王瑶卿门下学艺。王瑶卿,人称“通天教主”,杰出的戏曲教育家,“四大名旦”都系出王门。甫进王家,王瑶卿之侄,为梅兰芳操琴多年、发明京二胡的音乐圣手王少卿就相中了杜近芳,主动教她梅派戏。

叔侄两代共育一徒,加之刻苦勤勉,杜近芳艺术成长迅速,抗战胜利后,已经于京津崭露头角。1949年,国家迎来了新生,杜近芳也遇到了人生又一次拐点。是年金秋,李少春、袁世海的“起社”,应天蟾舞台之邀赴沪,李少春这次主打的是《野猪林》,剧中的林娘子一直没有合适人选,袁世海推荐了杜近芳。

临行前,王瑶卿拿给杜近芳一封信,“这封信带给畹华(梅兰芳表字),到上海就拜他为师吧。”这可吓坏了杜近芳,她害怕从此王瑶卿不再教他了。

王瑶卿说,让你和畹华学,是为你好,以后我还教你。杜近芳不依不饶,硬要王瑶卿立字为据。“我教了一辈子戏,都是别人给我写字据,我给你写什么字据?”在杜近芳的坚持下,王瑶卿哭笑不得写了保证书,杜近芳如获至宝,满怀喜悦地登上了南下列车。

不满17岁的杜近芳初闯上海滩,一切都吸引着她,这是和北京截然不同的另一番天地。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梅兰芳府邸。从1932年移居上海,到1951年7月返回北京,抛开期间访问前苏联等岁月,梅兰芳在上海居住达15年之久,上海已是梅兰芳的第二故乡。

杜近芳走进了梧桐掩映的梅宅,古灵精怪的她先考起了先生。杜近芳拿出一张《霸王别姬》的剧照让梅兰芳辨识,梅兰芳认定是自己年轻时拍摄的,但又想不起是哪一年。

梅夫人福芝芳端详半晌发现了蹊跷,其中一处装饰不是梅兰芳所用,杜近芳这才揭开谜底。“先生,这是我。”梅兰芳对这位初次谋面的女孩,印象不同寻常。杜近芳说,虽然第一次来上海,但是信心十足,觉得上海观众肯定喜欢自己。

《玉堂春》、《野猪林》、《霸王别姬》,三出戏下来,杜近芳名扬上海滩,天蟾舞台70天客满。梅兰芳看过演出后,爽快地答应收杜近芳为徒。梨园拜师讲究“摆支”,弟子要筹办酒席,为师父、师娘准备礼物。

杜近芳虽已唱了几年戏,可收入全归养父掌控,杜菊初坚决不肯出钱。还是急公好义的梅兰芳倒贴经费,举行了鸡尾酒会,为杜近芳做了一身旗袍,买了两双鞋,又请来4位记者拍照。自此,杜近芳不仅立雪梅氏门墙,也正式步入名角行列。

在上海找到人生航向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杜近芳。”采访中,杜近芳多次提及此话,言语之笃定,不容质疑。杜近芳在上海红了,原定的归期一拖再拖,她在江南呆了18个月。杜近芳思乡心切,养父的一些举动也让她满腹狐疑。杜菊初开始让杜近芳学跳舞,她坚决不干。

“陪人吃饭我都不干,别说陪人跳舞。”杜近芳从大姐杜丽云那里隐约听说,杜菊初不准备让她回北京了,打算辗转卖到香港,杜近芳觉得是时候挣脱樊笼了,“我听说了这消息,在上海就决定参加共产党。”

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下设实验剧团,杜近芳铁了心参加国有剧团,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北京。杜菊初恐吓她:“你可想好了。”杜近芳反驳道:“共产?我无产,钱都被你拿走了。共妻?共产党我见过,不是你说的这样,少来这套!”成了国家演员的杜近芳,自然不再是谁的私产了。在王瑶卿家中,王瑶卿、梅兰芳作为见证人,杜菊初和杜近芳各执半张卖身契,当场焚化,她自由了。

杜近芳得获自由身,这里边还有一桩轶闻。在北京医院(原德国医院)的一次演出,杜近芳被临时叫来参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出席观看。在毛泽东身边作陪的,是当日北京梨园行堪称“十全老人”的谭小培。从谭小培处听闻了杜近芳的凄凉身世,毛泽东用浓重的湘音抛出4个字:应当解放。

谭小培兴奋地找到杜近芳:“丫头,你要走鸿运了,发达了可别忘了爷爷。”杜近芳说,自己命不好,但是运气好。“我对政治原先根本不懂。解放这个词,第一次在我心里形成冲击。

”杜近芳也没有辜负新时代赋予她的机遇。除了练功、排戏,还参加扫盲班、识字班,疯狂地学习文化,了解时事。去朝鲜战场慰问演出,杜近芳率先报名,她已从旧时代的戏子,成为了新社会的文艺工作者。

共和国几代领导人的京剧情缘,让杜近芳倍感温暖。一次,在长安大戏院演出《金断雷》(金山寺、断桥、雷峰塔的简称),周恩来去看戏。这是一出京昆“两下锅”的戏,杜近芳先学的是北昆唱法,在上海又学习了南昆的演唱,颇有自己的特色。

散戏后,周恩来来到后台:“你就是刚解放出来的杜近芳吧?我看你挺有本事,怎么不唱田汉老的《金钵记》?”杜近芳说,自己那时年轻,又没文化,说话过于粗野了:“《金钵记》跟小人书似的,我要唱大戏!

”周恩来毫不在意她的直率:“好,让郑亦秋带你去见田汉老。”杜近芳说:“半天唱法海钵里的故事?应当说白素贞哪!”总理说:“对,就叫《白蛇传》。”杜近芳还“得寸进尺”:“总理,您得替我跟田汉说一声,人家不知道我们是谁呀!

”“不许瞎说,要叫田汉老!”周恩来像长辈一般地教诲。杜近芳直言,自己当时根本不知道田汉是谁!从朝鲜战场归来,田汉的剧本已写完,旋即搬演舞台。从《白蛇传》到《谢瑶环》,杜近芳与田汉留下了艺人与文人珠联璧合的佳话。

作为演员,唯一能回报国家的就是拼命演戏。截至文革前,杜近芳每年复排4出传统戏,新创剧目近30出,每年为剧团上缴利润24万元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创收大户。

1988年,上海举办海内外梅派汇演,杜近芳一出《断桥》掀起演出高潮。当日,上海有人撰文《好一个杜近芳》。演出结束后,时任上海市长的朱基设宴答谢演员,杜近芳没得到通知,上街购物去了。后来被人找到,赶到饭店发现,宴席尚未举行,朱基单等她来。杜近芳深深感到,是党让艺人彻底翻了身,对我们恭而敬之,敬而恭之,我教学生第一条,就是不能忘记这点。

浦江水滋润三代青衣

1993年,上海组织“东方雅韵”京剧名家汇演,自称“老阿信”的杜近芳独闯大上海,以《凤还巢》完成了她的海上绝唱。当年首演浦江,她是16岁的懵懂少女。谢幕东方明珠,她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我受过上海文艺界的爱护。”杜近芳心心念念上海的观众,挂怀着沪上的友人。她至今珍藏着初到上海的美好记忆,在新世界练功,到马斯南路学戏,听评弹学苏州话,看南昆,看越剧,小麻雀春意盎然的鸣叫……点点滴滴,须臾未曾忘却。

上海支撑着京剧的半壁江山,不在上海唱红,不算真红,至今仍是梨园家法。岂止杜近芳,她的师父梅兰芳也受过黄浦江的滋润。《抗金兵》、《生死恨》这样高唱爱国情操的名剧诞生在上海,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出产在上海,蓄须明志抗敌顽依旧在上海。如今,这份情缘已经传递到杜近芳的弟子手里。

“每次来上海,都有回家的感觉。上海的观众培养了我,成就了我。”前不久刚刚落幕的“菊坛传响”文化周,杜近芳的弟子丁晓君满怀感恩地谢幕,在场观众为之动容。丁晓君说,只要来上海演出,师父就高度重视,说这是大战役。

她告诉记者,2010年自己首次赴沪时,杜近芳写了一封长信,可这封信没有抬头,“她不知道写给谁,但我明白,师父是写给上海所有观众的,她想大家。”弟子的成长获得了上海观众的认可,杜近芳无比欣慰,她真想亲自来为弟子把场,真想再听听上海观众的叫好声,可惜有心无力。

杜近芳说:“上海艺研所的王家熙对我帮助很大,他患病多年我想去看,可自己也是个病号,只能遥祝他健康!对上海的观众我有感情债没还,现在只好让学生替我偿愿了。”

八十年来家国。杜近芳这一代艺人曾经悲惨,亦有幸运。她对自己有一个“四世论”的总括:生于乱世,长于治世,成于盛世,流传后世。2009年重阳节的演唱会后,杜近芳决意告别舞台。“一把年纪了,什么都不管用了,还是别破坏观众美好的印象吧。”老顽童一般的杜近芳,言语间总是充满机趣,只是她讲得散淡,记者听得悲凉。

杜近芳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课徒授艺,传承薪火。京剧绵延近二百年,生生不息,靠的是一代代梨园子弟接续香烟。丁晓君6年前,拜在了杜近芳门下。近50岁的年龄悬殊,虽为师徒,亦形同祖孙。“这个女孩跟别人不太一样,她能吃苦。

6年学了近10出戏,每出戏都落了地,我很满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杜近芳已将自己的艺术资料分门归类,百年后由谁继承,都做了明确指示。已享高龄的她,有着强烈的危机感。现在,杜近芳着手在写个人传记,把她一生的故事讲给后人。“我这辈子经历的事都像一颗颗珍珠,写书就是要把它们串成项链。”杜近芳说。

年高迈,抱病躯,杜近芳谈兴还是很浓,一口气讲了近4个小时。记者不忍打扰她的休息,起身告辞时,杜近芳不忘叮咛:“借贵报转告上海观众,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会放弃对事业的追求,我太爱我的事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