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前期对战 长平之战是因为赵括换了廉颇才失败的吗?
首先需要明确俩个观点。一、如果不换廉颇,赵国输的概率也会很大。二、长平之战的失败的主因并非是因为所谓的赵括“纸上谈兵”。原因如下:
一、整体国力有差距
首先秦朝经过商鞅的变法,兵强马壮,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打仗到最后拼的是什么--粮草。虽然说秦朝60万大军是远离故土与赵国进行旷日持久的战斗,但是由于其粮草储备充足,完全不担心后勤的问题,可以专心打仗。
反观赵国,虽然实行“胡服骑射”军事、政治实力大增,但经济实力堪忧。所以当俩国一直僵持不下的时候,赵国的国君急了,长此下去,几十万赵国大军不被秦军打死,也得被困死饿死。所以临时决定让擅长进攻的赵括骑马上阵,争取战争主动。
二、外交上赵国处理不当
当赵军在战役初期失利时,赵王与大臣商议,想亲自挂帅上阵与秦军决一死战。但被大臣劝阻,有人建议不如曲线救国,派使者携带珠宝去周边楚国、魏国活动,从而造成各国合纵连横的假象,用以迷惑秦国,让其不敢不和。也有人建议应该直接跟秦国求和,他们认为经过秦赵两国几年的持久抗衡秦国也许也并不想再战了,故求和是一个两全其美的策略。
很不幸赵王听取了后者的建议,最后的结局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明面上秦国将赵国求和的信息,无限放大,暗示他诸侯国认为两国关系匪浅,不要轻易站队。暗地里,继续对赵军进攻,一副非整死你的决心。
三、论国家最高统帅赵国略逊一筹
赵孝成王虽然年纪尚轻,血气方刚,有野心,有血性,但是其政治思想还不够成熟,对于长平之战没有足够的远詹眼光,以致在防守还是反击,怎么议和等问题上摇摆不定。反观秦昭襄王则是老辣狠决绝,霸气外露,从战争开始就有着清晰的思路和无比的决心。
四、赵国国内政局不稳定
赵国的失败与其内部一直存在的动乱也有很大的关系。政局的不稳定也间接导致了战争中君、臣、帅、兵在战略实施上的不一致。赵国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动乱就是前295年公子赵章与赵惠王争夺王位,最终这场政乱使得赵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雄主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赵武灵王的去世给赵国整体战略的实行和推进,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除此之外,长平之战的失败还跟赵国军队的结构以及赵括的军事才能有关,但并非主因。所以长平之战赵军失败的主因并非换将这么简单,赵括也不该为这场战争的失利背最黑最重的那口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