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红尘罗大佑 魔都房价只涨不跌 深耘于历史的滚滚红尘
上海是一个城市,而不是谁的故乡。这个城市,有人来,有人走,有人惦记有人鄙夷,有人爱他的繁华,有人迷恋他的市井,可雅可俗,这大概是魔都的魅力。
【01秀场主角间的冲突】
上海是一个巨大的秀场,基因里被埋下的繁华底气,向外却输出清晰的形象,都是历史厚重的镜像:一面是流淌着法租界的花样年华,十里洋场的奢靡岁月,鎏金的细碎,华丽的刻薄;一面是古老凌乱的弄堂,头顶上的狭长蓝天,挂满内衣外衫,滋滋啦啦冒着热气的旧时光。
这里面就掺杂着两个纠结在一起但又若有似无的群体:土著和新上海人。只有属于现实的巨大碎片,在这个恢宏又陌生的城市里,鲜活铺展。无论极致的排场还是市井的烟火,无论被拿来瞻仰,传承,挥霍,始终都是本地人才能对位的情感想象。但摆在外地人眼前的上海,是陆家嘴,不是人民广场,是新天地,不是石库门,是妖娆傲慢的陆家嘴白领,不是张爱玲。
没有岁月,没有停留,只有今生,不问身世。
【02居住大迁徙的分化】
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上海老一辈的评价体系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地方方言。
上海话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回音、文化血脉、历史记忆,也是上海最有意思的城市文化之一,如今却渐渐在衰退。讲上海话最多的,从出租车司机,商场售货员,弄堂里阿姨,再到后面的公交车站以及有一阵子的地铁到站声里。
居住的大迁徙似乎难以避免。老一批的市中心原住民,大多拆迁出去了。比如早一批的静安区居民,拆迁到了宝山大场、闵行的静安新城。原本就居住在郊区的本地居民,要么依然留在郊区,要么慢慢以原住地为支点慢慢向市区渗透,目前大多渗透在外环左右。
浦西的价格按照环线一层层往外递减,这是典型的上海土著逻辑,但是上海浦东,哪怕到了浦东机场临近的祝桥,房子也要接近5万,这就是典型的产业逻辑,产业导入决定价格,而产业导入的是新上海人。
假设,同期开盘的两个不同地段同等品质的楼盘,让土著和新上海人分别去抢,一般...土著是要输的。
为什么呢?
能够留在上海的,不论是新上海人还是上海的常驻人口,都是全国各地过五关斩六将留下来的,换句话来说他们都是精英,而精英相对来说不一定很有钱,但起码不穷,而传统的上海土著,依然沿袭着传统的金字塔形状。
另外在上海买房投资已经形成了一条价值链的判断,如果投资,考虑的首先是未来要有人接盘,接盘侠是谁,主力还是新上海人,上海最昂贵的东西,价值体系也是这样锻炼成的。
【03相爱相杀的融合】
所以两群不同的有钱人在重新结构着上海的地段,起码是上海地段的价值。没有一个城市像这里一样,如此认认真真的敬仰物质,欣赏它的美感,穷尽它的价值。坦坦荡荡的拜物,不屑贩卖情怀去显得有灵魂,不假装强调意识形态,不粉饰贫穷小清新。
从买房的维度看,自住你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地方,享受为主,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这一切,都是这么多年来上海土著和新上海人相爱相杀互相融合沉淀下的结果。
【04公平的竞争舞台】
上海崇尚规则,公平、包容的对待每一个奋斗者。一切机关得失,平平整整摆出来,算清楚。冷酷吗?或许每个人对人情味的理解不同,中国式的人情世故里一半含量来自于半推半就的虚情假意。上海自动隔离了这繁杂的一半,换来交际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对于每一个不热衷社交的人,此地疏离克制的人际法则,简直不能更舒适。
开放就是海纳百川,带来包容。规则就是讲究契约精神,带来公平。
资源和利益是相互的,你想享受这个城市带来的机会和荣耀,首先自身也要具备这个城市的入门素质。
【05繁华与卑微共生共荣】
上海,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没有之一。没人在乎上海是不是上海人的上海,没人在乎上海是不是全世界的上海,更加会不屑于讨论上海会不会沦为环杭城市,上海就是上海。
这热气升腾的平静世界,气势汹汹的穿插在昂贵的CBD,和繁华无缝合体。而上海最温柔的片段,不在木心的碎碎念里,也不在法国梧桐覆盖的街头,是在满大街至今仍坚持卖8块一碗的鲜美小馄饨里;在每天早晨高级写字楼的楼下排长队的包子铺里;在凌晨两点的小面馆里 人们埋头虎咽面条吸溜吸溜的默契声响里;在随便两三步就可见的24小时便利店里----
它们组团把光怪陆离撕开一个缺口,成为这城市里不会熄灭的灯火,默默维持着它浮华背后的体面。它们代表着过程的意义,付出的意义,允许你暂时沮丧低迷,允许你暂时缺乏斗志允许你穷。它们慰藉着这座虚火焚身的都会里,为了梦想和野心,苦心孤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