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起义 秋收起义引兵井冈山
秋收起义,1927年,军事教育家,江西人民出版社,熔铸
党建文献
作者:杜 浩
在我党党史军史上,共有三大著名武装起义,这就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这是继南昌起义之后,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
关于秋收起义,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毛泽东描写秋收起义的著名史诗《西江月·秋收起义》。关于秋收起义的图书出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亲历类的,比如罗章龙和何长工等人所著的《亲历秋收起义》;有信函类的,比如罗荣桓、谭震林的《亲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有纪实文学、文学演义类的;还有故事类的……较早的要算萧克和何长工主编的《秋收起义》。
2007年7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亲历秋收起义》,收集了罗章龙、何长工及其他多位亲历秋收起义者的文章,共计22篇。他们在红色暴动秋收起义前后浴血奋战的经历、艰苦卓绝的斗争、不顾生命凶险的革命斗争传奇经历,为此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史料素材,成为研究中共党史、军史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珍贵文献。
罗章龙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早期的工运活动家,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曾参加五四运动,是中共创建时期的党员之一,曾在1927年秋任中共湖南省行动委员会执行委员,参与秋收起义领导工作。
何长工,是我党卓越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毕业于湖南长沙甲种工业学校,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后上井冈山……
翻开《亲历秋收起义》一书,“出版说明”篇幅不长,但有“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性质,开宗明义指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根据当时中共中央的部署,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特派员毛泽东与中共湖南省委领导,于1927年9月9日,在湘赣边界地区举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工农武装起义。
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又一次的规模武装起义”。随后概括了毛泽东同志在秋收起义中的重大作用和贡献以及秋收起义的伟大意义。秋收起义是我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的革命道路的开始,是从组织上、思想上和制度上创建党和人民自己的军队的开始,可谓是建军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
亲历类的回忆文章,特点是史料丰富,记叙史实详实,历史事件细节过程真切具体。这在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中都有朴素真实的原始反映,构成了《亲历秋收起义》一书内容和叙事风格的审美特色。
整个秋收起义过程中,毛泽东与中共湖南省委发挥了重要作用。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中共中央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8月18日,改组后的湖南省委在长沙市郊的沈家大屋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会议决定要与国民党彻底划清界限,旗帜鲜明地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号召群众,并确定集中力量在湘东赣西发动以长沙为中心的武装起义。在书中,罗章龙的《回忆湖南省委领导秋收起义》,以自己在这段时间“以中央委员身份去帮助湖南省委”的经历,回忆了毛泽东同志按照中央指示精神,整顿党的组织,改组省委和县委,“与国民党彻底决裂,以共产党名义领导起义”,组织武装暴动的完整过程。
1927年9月9日,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领导共一个师三个团的暴动队伍在修水、安源、铜鼓三地行动起来,起义烈火在湘赣边界熊熊燃烧。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秋收起义严重受挫。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毛泽东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保存实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
经过著名的“三湾改编”,起义部队开始向井冈山进军。1927年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由此开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何长工的《秋收起义和引兵井冈山》,集中回忆了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受挫后及时改变战略决策的过程,叙述详尽,提供了大量史实,并指出“秋收起义和引兵井冈山,是在中国革命急剧变化的紧急关头的一个转危为安的伟大转折点,其间经历了许多惊心动魄和艰难曲折的过程。”
秋收起义军“引兵井冈山”,9月29日,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召开前敌委员会,鉴于部队战斗力虚弱,干部和战士思想混乱、消极悲观等原因,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这就是我军建军史上著名的“支部建在连上”的“三湾改编”。
这在罗荣桓写的《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一文中有清晰记载。“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使我军“有了政治灵魂,明确的行动纲领”,“开始奠定了新型的革命军队的基础”……
秋收起义突出特点是,它不但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人数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起义,最早树起了第一面“中国工农革命军”军旗……书中刘先胜的《武装起来的安源工人》就反映了这种革命特质。从1921年起,安源煤矿工人就是工人运动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文中重点写了“不平常的1927年的中秋节”来临之际,在党的领导下,“矿警队二百多人,工人纠察队六百多人,和临时用梭镖、大刀、竹竿武装起来的工人,一共三千多人,再加上萍乡的农民自卫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在安源、醴陵工农武装进行武装暴动,成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的过程……
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赞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旗号镰刀斧头”——秋收起义的鲜红旗帜,从此就飘扬在历史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