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哲宗元元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熙宁三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司马光持不同政见,他认为即使改革,也一定要稳妥。
他的主张虽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守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由于和王安石政见不同,司马光就辞去了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着史15年,完成了史学名着《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着述意义,已远远超过司马光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了“资治”的借鉴,也给全社会提供了借鉴。《资治通鉴》与《史记》,被后世人们并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
找不到学习的窍门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是一位胸怀大志的知识分子,虽然家境富有,但他没有沉湎于几十万家产之中,而是专心读书,锐意进取。在成家立业之后,以做学问的认真态度来待人处事,理政治家,培养子女。司马光的母亲聂氏,也是一位知书达理、才德俱佳的女子。宋天禧三年,司马光就诞生在这个书香门第的贵族之家,在严父慈母的直接影响和教育下,司马光开始了他刻苦学习的少年时光。
司马光6岁时开始读书。起初,他对所学的东西不能理解,背书也记不住,往往是同窗们都背会了,他还没背出来。父亲知道了,就告诉他:“读书不能只是机械地背诵,还要勤于思考,弄懂意思,诵读与理解并重。”于是,当别人做游戏的时候,司马光没有去,而是一个人找个清静的地方苦苦攻读,直到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为止。很快,他的学业进步了,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第二年,他开始学习《左氏春秋》,由于书不离手,句不离口,所以刚听完老师讲的课,他就能够明白书的大意,然后讲给家里的人听。渐渐地,司马光像着了迷一样,常常因学习而忘了吃饭睡觉。
司马光砸缸的惊人之举
司马光7岁那年的一天,风和日丽,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一口盛满水的大缸处玩捉迷藏,其中一个同伴不慎失足落入大水缸中,眼看就要被水淹死。其他同伴看到这种情景,都被吓得目瞪口呆。
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司马光急中生智,他迅速拾起一块石头将水缸打破。水缸被打出了一个大缺口,水立刻流了出来。
同伴们看得目瞪口呆,马上七手八脚地把掉在水缸里的小伙伴救了出来,这才让小伙伴幸免于难。等大家回过神来,都对司马光处变不惊、急中生智的聪明头脑赞不绝口。
后来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已是尽人皆知了。司马光的思维敏捷,行动果断,而且在小小年纪就表现出的非凡的应变能力让人赞不绝口。在那样十万火急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会因过度惊慌而手足无措,最后只能束手待毙。但聪明机智的司马光却表现出过人的智慧和勇气,不仅能够当机立断,应变自如,而且在最危难的时候,拯救了小伙伴的生命。
吃青核桃的教训
司马光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吃青核桃。一天,他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剥皮,却怎么也剥不开。姐姐走开后,一个女仆把青核桃放在开水里烫了一下,皮就很容易剥了下来。姐姐回来一看,便问是谁剥下来的,司马光说是自己剥的。这个过程恰巧被父亲知道了,见他撒谎,就严厉地训斥他怎么能这样撒谎!这件事虽然很小,但却给司马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从此,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学习,司马光总是十分诚实,不敢有半点虚假。
在父母的谆谆教诲下,司马光15岁时,便“于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有西汉风”,而且学到的知识都很扎实,以至“终身不忘”。最终,经过历时19年的呕心沥血,司马光完成了篇幅浩瀚、纪事广博的编年体巨着《资治通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