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胜利 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
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 来自古哥古点旧版 00:00 15:04
藩镇和削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为持久和永恒的主题,几乎贯穿于中华帝国的每个朝代。汉朝的异姓王、同姓王作乱,唐代的藩镇格局,明代的靖难之役,清初的三藩之乱。如果将藩镇现象比做一个帝制时代王朝的癌症的话,是非常恰当的。
究其原因就是高度统一的皇权带来了巨大权利诱惑和保卫这种巨大权利所需要的强大军事力量天然构成了一个循环因果关系。要巩固权利就得有军事力量,有了军事利力量又几乎必然觊觎权利。所以在中国的大王朝中,只有宋代相对面临的藩镇问题较弱,而这却是以牺牲王朝的防卫力量作为代价的,所以宋朝虽然稳固却显得羸弱。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聊聊汉代和西晋时期两次影响深远的藩镇之祸: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敬请收听。
割据难题
一般而言,帝国制度越不成熟的早期历史阶段,藩镇现象的规模及其影响越为严重。这可能是基于两点原因:一是科举制度没有确立之前,普通的士人缺乏阶层上升的社会通道,造成相当一部分有企图心有能力的人才并不能入仕于中央王朝,从而寻求在地方政权中崭露头角;二是统治阶层的思想和相关理念还没有完成体系建设,在早期历史阶段远远没有达到深入人心的程度,效忠于且唯一效忠于中央政权尚未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正确和自觉信仰。
所以“良鸟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还频频出现在部分人群的主流意识当中,及宋以后才变成《名贤集》所谓的“既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礼。
一马不鞴双鞍,忠臣不事二主”。然而中国的政治伦理可笑之处也在这里,举着孔孟拉大旗,但是孟子自己就主张:“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孔子也被金庸先生引用冯梦龙的《古今笑》之典讽刺:“何事纷纷说魏齐”。
当然,以上原因都是较为泛化的原因。真正直接而决定性的理由还是利益之争。因为夺取利益,才会有藩镇,因为保卫利益,才会有削藩。可能有人会问,既然知道后来存在藩镇割据的隐患,当初何必建立藩镇呢?实际情况是,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分权治理是在通信技术和管理制度落后时,人们不得不采用的一种统治手段。因为通信落后,信息的时效性限制了一个行政中心所能覆盖的空间范围,所以有效治理必须基于地理分块方式,而区域中心的行政管理者必然拥有独立权限,这就造成了分权的不可避免。
既然分权不可避免,那么权力授予谁就是个重要的问题,这个答案当然是亲信。可是很讽刺的是,亲信其实是个相对概念。一代人是亲戚,到了三四代之后几乎就不是亲戚了。但不把权力交给亲戚就更不行了,因为那样可能连一代的和平都坚持不住。所以这成了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
永乐皇帝和建文帝
不过,人们很快发现空间分权其实不要紧,因为只要时间上也做到分权就可以抵消割据出现的影响,这就是任期制度,或者是轮换制度。拥有地方独立权力的掌权者只要不是长期固定不变,其威胁性就会下降到很低水平。但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需要大量的技术官僚。
找人出来做官并不困难,魏晋时期,人们靠裙带关系举荐官吏,这样只会形成一个个大的门阀士族,其实等同于割据势力。直到科举制出现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的帝制(教科书上说的封建制)其实在世界范围内来看都是一个异类,不仅出现得极早,而且延续的很久。
原因就是中国的统治阶层一直在不断尝试寻找管理技术的革新,这些改革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就是两次这样的大麻烦。
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初,封异姓王七人,同姓王九人。异姓王当中包括我们熟悉的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等名将。其中还有一位韩王,名字也叫韩信,历史上一般称为韩王信。可以说,这些异姓王的分封并不是治理需求,而是争夺天下时的统战需要,所谓“不为假王填之,其势不定。
”所以等到刘邦一旦夺取天下后,便开始和吕后剪除这些功臣。公元前195年,刘邦定下白马之盟,汉朝此后不再封异姓王。等到诸吕之乱平定之后,异姓王已基本不存在了。但是,刘邦显然没有预料到,只要分封制度存在,是不是异姓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楚王韩信
文景之治时期,汉朝的中央政权趋于稳定,国力和民生得到很大发展。但与此同时,各同姓王的王国实力也在快速发展,并且与中央政权的摩擦程度日渐加深。更重要的是,各诸侯和皇帝的血缘关系也在变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看出各同姓王潜在的威胁。
文帝时,著名的谋士贾谊就提醒汉文帝要警惕诸侯王,并建议采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之策来应对。这个政策就是后来汉武帝所用的推恩令,即让诸侯王不断用自己的领地来分封自己的子孙,以达到自然平稳的分化诸侯王实力的目的。
但是汉文帝并未采纳。到了汉景帝时期,来了个愤青晁错。虽然他也一片忠心,力谏诸侯王之危害,主张削藩。但是他的策略就太低级了,归纳起来两个字:硬削。这直接导致了七国之乱的总爆发。
以至于后来袁枚对比贾谊和晁错就说:“生用其所施,必远过晁、董”。当然,晁错的削藩只是个导火索,说他愤青也是个玩笑话,因为晁错自己就预料到了后果:“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
七国之乱的真实原因还是割据势力的日益做大对中央王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七国中,真正的核心反叛势力只有一个,就是吴王刘濞。在汉景帝时期,当时还有二十多个诸侯王,在其中吴国属于很大的国。其封地有三个郡,五十三个城,人口总数约六七十万。
更重要的是,吴国占尽地利,极其富有。其辖区内豫章郡有铜矿,可以直接铸钱,相当于拥有央行的货币发行权;另外靠近大海,可以煮水取盐。在盐铁专营的时代,这两项战略性资源让吴国富甲一方。
仗着财力雄厚,吴国不需要向百姓征收太重的赋税,同时刘濞还会每年派人到民间去慰问弱势群体。因此民心归附,内政清明。同样是因为有钱,吴王广征贤才和各种勇武之人,其他地方凡是有流寇巨匪逃亡到吴国,都会得到保护和任用。我们并不能据此认为刘濞素有谋反之心,但是他和中央结下梁子确实是从汉景帝开始的。
刘濞是汉景帝的叔叔。当景帝还是太子时,一次刘濞的儿子刘贤以吴国太子身份觐见汉文帝,见到了汉景帝。同是同宗兄弟,两个人就在后花园下棋,结果两位官二代从小都是暴脾气,下个棋居然互不相让,景帝刘启就把刘贤脑袋一棋盘给拍烂了。
汉文帝觉得自己理有所亏,就让人把吴国太子好生装殓,送回吴国。结果刘濞听说这个消息,再看看儿子尸体。火冒三丈,当场拒签快递,又把尸体送回京城,还发狠说:“人在哪死,就在哪儿埋!”撅了皇帝的脸面,而且从此托病再不入朝参拜皇帝。
公元前157年,文帝刘恒去世,太子刘启即位。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决定削藩,而且是硬削,直接缩小各诸侯国管辖的领地。果然,硬削的结果是硬杠。在三个诸侯国勉强推行削藩策后,诸侯王们的不满已经达到了极限,第四道命令一经颁布,叛乱就发生了。
挑起叛乱的就是吴王刘濞。当然刘濞也知道,自己再有钱,和中央政权相比,还是弱小的。所以他联系了其他一些同样心怀不满的诸侯。主要有楚王刘戊(音:务)、赵王刘遂、和齐地四王包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他们都是刘邦的儿子刘肥之子。他们的封地是原来一整个大的齐分割之后形成的小诸侯国。这七个诸侯国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胶东王刘雄渠
按照计划,七国叛军根据地理位置分成三个集团:吴楚联军实力最强,担任主攻,向西攻击洛阳、长安;赵国在北侧,负责联系北方的胡人、匈奴,从河北进兵;齐地四国在东侧,从山东包抄。三路进兵,分进合击,会师中原。一个听起来非常完美的计划。但是执行起来完全走了样。因为他们很不幸同时遇到了神一样的对手和神经一般的队友。
汉景帝方面,初时看到叛军气势颇大,内心也产生了很大不安,甚至听信袁昂的建议,腰斩了建议削藩的晁错,希望以此换取和叛军谈和。但是显然,杀掉晁错根本不是叛军的真实需求。所以汉景帝只好针锋相对进行军事部署。叛军三路来,我也三路去,让郦寄讨伐赵国,栾布讨伐诸齐,太尉周亚夫率领李广、卫绾等迎击吴楚大军,大将军灌婴率军屯守荥阳做总预备队。双方的主战场当然是吴楚军攻击的梁国。
周亚夫
当时,梁王是景帝的亲弟弟,当然拼死作战。但是敌军攻击猛烈,渐渐支持不住,接二连三向周亚夫求援,然而周亚夫请定神闲,毫不理会,甚至皇帝下旨催促他救援梁王都不予理睬,概不奉诏,坚壁不出。他当然不是不作为,而是看出了问题的关键,自己的军力并不比吴楚联军强,与其救梁,不如断粮。
周亚夫当即派韩王信之子韩颓当率骑兵截断吴楚军的粮道,同时做好了防守准备。吴楚军发现粮道被断,情知不妙,疯狂的像周亚夫发扑,但是周亚夫正确判断了敌军的进攻方向,牢牢守住阵地。在粮食耗尽的情况下,吴楚军溃败。
而就在吴楚军激战时,他们的队友干嘛去了?原来诸齐各军还在山东老家呆着呢。他们倒不是按兵不动,而是在那武装辩论呢!原来,反叛前小齐王本答应加入胶西、胶东等诸齐叛军,但是后来诸齐发现齐王在糊弄人,他不想出兵。于是大家围住了齐国,开始讨要说法。齐王为了拖延时间,打打停停,摆事实讲道理,掰开了揉碎了,一直到汉军援军来到时,这几位诸侯还在互相喷呢!完全忘记了援助吴楚军主力。最后落得个束手就擒。
至于赵王,一直陈兵在边界,就想等匈奴军一到一起进军。结果匈奴就是不来人,倒是等来了曲周侯郦寄的大军。赵王只好退守邯郸,苦苦坚持7个月,等到栾布料理完山东叛军后,前来增援,最后攻破邯郸。七国之乱覆灭。
八王之乱
七国之乱看起来声势浩大,其实际影响却非常小。主要战争进程持续时间不过三个月左右,所影响的地域面积只有汉朝疆域的五分之一。这都是因为景帝时期,中央政权的实力还非常强大,各地藩镇尚未做大。但是与之对比,西晋的八王之乱就是天壤之别了,因为这时中央的控制力已经非常弱小,各地诸侯王实力足以挑战中央。
八王之乱不计算宫廷斗争,仅考虑战争持续的时间,就长达6年,影响地域几乎达到西晋王朝的一半,同时都是晋国最富庶的中心地带。八王之乱几乎耗尽了晋国的全部精锐军队和财力,直接促成了西晋的短命国运。西晋从统一全国到覆亡,仅仅享国37年。
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另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剧情一个简单,一个复杂。和八王之乱相比,七国之乱的剧情几乎就等于啥也没有。因为这七国是一只球队的七个队员,踢了一场就被淘汰了。而西晋的八王之乱可是每个王代表一支队伍,像海选一样一轮轮PK,最后才产生了冠军。要是不信,我先把正式的剧情摘要尽量简明扼要的写出来,可以看看晕不晕。
晋武帝司马炎死,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司马衷被认为是一个智商低下之人,也是那个著名的说出“何不食肉糜”的低能皇帝。司马衷外公太傅杨骏和叔祖父汝南王司马亮托孤辅政。杨骏想独掌大权,赶走了司马亮。司马衷老婆皇后贾南风不满意太后娘家干政,秘密联系楚王司马玮和司马亮除掉杨骏。司马玮带兵入京,杀掉杨骏,托孤大臣司马亮掌握政权。贾南风又矫诏令司马玮杀了司马亮,转天又翻脸说司马玮假冒圣旨杀人,诛杀了司马玮。
几年后,皇后想除掉非己所出的太子司马遹,得到赵王司马伦的支持和怂恿。杀死司马遹后,司马伦突然以为太子复仇为名发动政变诛杀贾后。几个月后,司马伦罢黜了司马衷,自己做了皇帝。司马冏、司马顒、司马颖三王联合杀了司马伦,司马冏掌权,迎回晋惠帝。
司马颖、司马颙再次起兵反司马冏,京城中司马乂做内应杀了司马冏,自己掌权。司马颖和司马颙又没得到权力,再次起兵与司马乂作战,遭遇失败。司马乂虽胜,却没想到被内部的司马越抓住,后被烤死。
司马越表面掌权留在洛阳,司马颖实际掌权返回邺城。司马越不满意,带领皇帝攻打司马颖失败逃回东海。但是不九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联合异族乌桓、羯朱击败司马颖,司马颖和晋惠帝逃亡洛阳,被司马颙控制。最后,司马越东山再起,击破长安。后来杀死了司马颙和司马颖,又毒死了晋惠帝,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至此,八王之乱结束。
听完这个叙述,估计不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早晕了。这还是非常梗概的一种介绍,若干真的展开细节,那就更加繁复难记了。总之,感觉就是司马A,杀了司马B,然后又蹦出了司马C,整死了司马D云云。其实整个故事当中主要的司马一族就是八个人,也就是八王之乱的八王:
汝南王司马亮
楚王司马玮
赵王司马伦
齐王司马冏
长沙王司马乂
成都王司马颖
河间王司马颙
东海王司马越
整个八王之乱的剧情可以大体分为两段,前一段是宫廷斗争,以皇后贾南风为主线;后一段是军事斗争,以司马颖和司马颙为主线。相应的这八个人可以分成两组:前三个司马亮、司马伦、司马玮参加宫廷斗争,后五个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越参加军事斗争。前一段故事可以称为“女版的天京事变”,后一段故事可以称为“3Y大战囧傻呆萌”。用这种方式就可以相对容易的搞清楚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天京事变大家都比较熟悉,在真实的天京事变中,韦昌辉奉洪秀全命杀了杨秀清,之后洪秀全又在石达开的压力下杀死了韦昌辉。所以关键就是“韦”杀“杨”。而在八王之乱中,同样是“玮”杀“杨”。司马玮扮演了韦昌辉的角色,皇后贾南风扮演了洪秀全的角色,杨骏以及杨太后扮演了杨秀清的角色,司马亮扮演了“石达开”的角色。
皇后密令司马玮进京,借圣旨之名杀了杨骏一家。之后表面上让司马亮接管朝政,却暗中矫诏让司马玮继续杀了司马亮。
事成后,又杀死了司马玮。整个情节和天京事变大体相当,唯一的区别是石达开是负气出走,而辅政大臣司马亮却被杀害。还有一点不同是最后的结果,洪秀全是坚持到天京城破之前,而皇后贾南风则是在害死了太子之后,被司马伦诛杀。
第二段故事“3Y大战囧傻呆萌”中3Y分别指的是司马颙、司马颖和司马越。司马越最后取得了八王大战的最终胜利,可以称为大Y,司马颙和司马颖放在一起的原因是,八王大战这数轮的权力斗争中,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是共同出兵行动,如同战友,可以称为小yy。“囧傻”呆萌中,“囧”指的是司马冏,“傻”指的是名字非常像傻叉的司马乂。有了这个定义,我们再看第二阶段的斗争就清楚了多了。
司马伦篡位后,小yy和囧出兵杀死了司马伦,由囧掌权;小yy不满意,于是和傻出兵杀死了囧,由傻掌权;小yy不满意,于是和大Y出兵攻击傻,杀死了傻,终于轮到小y1掌权。大Y不满意,攻击小y1,战败。蛮族攻击小y1,小y1战败,投奔小y2。最后一站大Y打败小yy,获胜。
不知道这样的快速模式是不是能够更好的帮助朋友们理解八王之乱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但是不管能不能,这段历史的本来面貌注定是复杂纷乱的。这点一定是晋武帝司马炎也不曾想到的。他一直认为,他很好的吸取了魏国的政权最后被司马氏取代的教训,并找到了解决之道,就是广封司马氏,以司马家族取代其他的家族。可是他也和刘邦一样,没有意识到,到了两三代之后,姓什么真的不重要。
从八王之乱,到七国之乱。这反映了中国统治阶层为了稳固自己的利益不断做出调整。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其实,不管在上,还是在下,那都是职权,而非最终治权。没有治权真正的民有,这个问题也就注定无解。封建统治者追求的都是“己享”,稍微好点的所谓明君也不过追求“民享”,但是只有真的实现“民治”才是真的解决之道。
创业不易,耳娱心憩之余如有您偶或中意的节目期次,请帮我们随手转发。书不尽言!您的鼓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