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训俭醒一人 山西夏县司马光《训俭》醒一人 《家范》正万家
巍巍中条横亘河东,滔滔黄河奔腾东流。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都之地,这里是位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区域的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夏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诞生了众多名流名家。东晋书法大师卫夫人传技授道王羲之被传为千古佳话,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更是以“司马光砸缸”故事、传世巨著《资治通鉴》以及《温公家范》名扬天下。
第一章山西夏县温公祠
主持人:初夏时节,万木葱茏。这里是司马温公祠,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的祖茔。公元1086年,司马光任宰相8个月后病逝,一年后由京师归葬于此。
司马光,生于1019年,因父亲司马池当时在河南光山县做官,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历仕四朝,荣升京官后,先后任知谏院、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翰林学士、资政殿学士、御史中丞等职,哲宗时入主国事,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宰相,死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其德业之隆、文章之盛为后世所景仰。
但司马光对自己却这样评价:“黄面霜须细瘦身,从来未识漫相亲。居然不肯市朝住,骨相天生林野人。”其恭俭正直和超然洒脱,可见一斑。
红墙青瓦,茂林修竹,庙堂巍峨,曲径通幽。温公祠内,杏花碑厅、司马光祠院、余庆禅院、涑水书院、祖茔依次分布,错落有致。
主持人:杏花碑厅里的这四通断碑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因发掘于杏花树下,所以又称杏花碑。
杏花碑由大文豪苏东坡撰文并书写。碑文一是记叙了司马光的功绩;二是详细描述了司马光死后灵柩经过京城开封大街时,京师之民罢市凭吊、哭声淹没车轮声的感人情景;三是以韵文的形式,歌颂了司马光一生的功德。碑文文采飞扬,荡气回肠,成为千古绝唱。
司马光祠院即通常所说的温公祠堂,祠堂内以司马光父亲司马池为主,按照辈分排列,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司马光祖茔葬有司马光的远祖——北魏征东大将军司马阳,曾祖司马政,祖父耀州富平县令司马炫,父亲北宋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司马池,叔父司马浩、司马沂,司马光本人及后人等。司马家族尽管历经历史沧桑和宦海起伏,多有兴衰交替,但是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有着独特的家族气质和优美门风。
第二章一代史家司马光
主持人:这里是司马村小学,课堂上正在开展传统教育,我们去看看吧。
夏县司马村小学学生:……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地向水缸砸去。“嘭!”水缸破啦,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主持人:同学们,司马光是哪里人呀?
众学生:我们司马村人!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以小学课文、连环画、动画、动漫等方式广为传播,妇孺皆知。如果说司马光砸缸讲的是司马光的聪慧和机智,那么,还有许多故事,讲的则是司马光的诚实和勤奋。
山西省作协会员王振川:司马光在洛阳闲居的时候,家里缺钱,需要把一匹马卖掉。这匹马夏天会犯肺病,司马光反复嘱咐自己的管家,卖马的时候把这个情况说清楚。后来管家卖马的时候就忘了,钱卖多了。司马光就说:“你回去,把钱退给人家,告诉人家这匹马有病,夏天会犯肺病。咱们做人要讲诚信,不能为了多卖几个钱,就欺骗别人。”
司马温公祠文管所所长王在京:司马光勤奋好学,在他休息的时候,他用一截圆木做了个枕头,名为“警枕”。所以在睡觉的时候,稍事一动,圆木滚动,继而惊醒,所以起来又继续学习。他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为他以后在史学上取得非凡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司马光一生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便是历经十九年编纂而成的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公元1071年,司马光离开北宋首都开封,退居洛阳为官。这期间,司马光心怀“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的热忱,把全部精力和心血付诸到《通鉴》的编撰上来。他宵衣旰食,躬身亲为,殚精竭虑,带领刘攽、刘恕、范祖禹以及儿子司马康夜以继日,潜心著述,历时19个春秋,终成长达294卷、共计1362年间16个朝代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这些朝代兴衰更替经验教训。
宋神宗感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欣然钦定该书书名为《资治通鉴》。
自问世900余年来,《资治通鉴》传之四海而又影响深远,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第三章《训俭》《家范》作“轨范”
司马光一生著作宏富,如果说《资治通鉴》是打造了一面“历史之鉴”,那么,他写的《训俭示康》和《温公家范》,则是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恢弘至道,堪称“轨范”。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降大任:司马光在北宋的时候历仕四朝,他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写下了一个《训俭示康》。示康,康是谁呢?他的儿子司马康。他这样做呢,就是想让自己的子孙能够像他一样,清清白白做人,光明磊落做官。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以“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开篇,全文先写司马光自己年轻时不喜华靡、注重节俭,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接着写近世风俗日趋奢侈靡费,讲究排场,复举李文靖、鲁宗道、张文节三人的节俭言行加以赞扬,指出大贤的节俭有其深谋远虑,而非奢靡的庸人所能及。
进而引用春秋时御孙的话,从理论上说明“俭”和“奢”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使行文更深入一层。最后连举六名古人和本朝人的事例,又以正反两面事实为据进行对比,进一步阐明“俭能立名、奢必自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深刻道理。
山西省作协会员王振川:司马光在《训俭示康》这篇文章里头,引用古今典型事例,对自己的儿子司马康进行教育,教育儿子“成由俭,败由奢”,要勤俭,要节俭,生活简朴。司马光后来官至宰相,仍然是生活简朴,吃饭不敢经常吃肉,穿衣不敢经常穿丝绸,非常节俭。
《训俭示康》家训对司马康一生影响深远而又巨大。司马康自幼便“敏学过人,博通群书”,考中进士后积极参与朝政,并且以“检阅文字”的身份,参与了《资治通鉴》的编修工作。司马康“为人廉洁,口不言财”,以天下和民心为怀,“事父母至孝”。
司马康为官品行正直,声誉很高。他41岁去世,从公卿士大夫到市井百姓,都前往吊唁,无不为之痛惜。这种道德操守和声誉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亲司马光的殷殷教诲,也是他把家训牢记于心、躬行实践的结果。
相比《训俭示康》的千余字,《温公家范》则是洋洋数万言,其规模之壮伟、形制之独拔、器识之弘旷、广义之宽泛,在家规家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司马光自己曾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
司马光把家庭教育当作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问题来对待,而不是视为一家一户的私事。《温公家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治家方法、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堪称家训集大成者。《温公家范》全书10卷共19篇,开篇首先引用了《周易·家人》卦辞“利女贞”。
司马温公祠文管所所长王在京:《经下》在卦辞中这样说:“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意思是说,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按照自己的道德规范行事,这样家道就正了。家道正,国家就安定了。
《温公家范》引证《易经》《诗经》《大学》等许多儒家经典中的治家、修身格言,兼以大量历代治家有方的实例和典范,得出“家正而天下定,礼为治家之本”的中心思想。
运城学院副教授孔令慧:《温公家范》洋洋洒洒、博大精深,概括其主要内容有以下:治家以睦族,正家以正天下;遗子孙以美德,导之以行善;教子以义方,使其成人,不入邪恶;为子当孝亲,立身行道,建功立业;夫妇之际,以修德守约,以敬为美;为人当慕贤思齐,以史为鉴,亲仁爱众。
第四章春风化雨润物长
文化是构成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而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生生不息的源动力。文化的意义,在于形成其独有的、鲜亮的符号;而教育的价值,在于不断引导人们形成共有的价值观。在中华民族文化意识的构建上,传统家规发挥着重要而又深远的作用,就像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却又历历在目。
徜徉司马村,浓郁的司马光文化现象扑面而来。大街小巷街道冠名,村中广场凉亭上的绘图,耄耋老人的津津乐道,农家书屋里全神贯注的阅读,还有村中学校的传统教育,无不渗透着司马光文化的深深烙印。历史和现实在这里融合,禀赋和传承在这里得以光大。
司马光30代世孙司马伟国:我现在就在司马温公祠工作,每天和先祖零距离接触,仍能感觉他们具有热度的人格魅力。每天向游客传播他们的事迹故事和道德思想等,这样的工作非常实在,而且很有意义。
司马村党支部书记孙存虎:司马光的文化符号在我们村到处都有,我们不仅要修缮和保存好他的故居家园,更重要的是要传播他勤奋俭学的精神和家规家训,以影响更多的人,教育更多的人,使他们成为有用的人。
司马村小学生在国旗下齐声朗诵:故里先贤司马光,家规传世万年长。我辈理应知荣辱,谨记教诲美名扬。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如果说《资治通鉴》是提供历史借鉴的治国宝典,那么,《训俭示康》、《温公家范》则是可供参考的治家轨范,它们一道构成了传统儒家家齐国治的思想理念进路,折射着中华传统文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