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玛多吉个人资料 白玛多吉×松赞环线:我们卖的不是酒店 是旅行
“我们卖的不是酒店,是旅行。”土生土长的香格里拉康巴汉子白玛多吉这样评价他创立的松赞精品酒店和松赞环线。后者是以酒店为基础,在香格里拉地区开辟的一种独特的环线玩法:从塔城到梅里、从茨中到奔子栏,我们沿着山脊走,我们沿着河谷走,我们沿着大江走,有人放牧,有人种稻,有人肃穆地歌唱,有人凝视煨桑的青烟。
这条环线串联起大香格里拉的地标区域,传统的藏族传统、文化、信仰慢慢渗入旅行者的身心。正如白玛先生所言,走完松赞环线,何为香格里拉?你的心中自有答案。
●白玛多吉 ●
松赞系列酒店创始人,以旗下松赞酒店为旅行平台,打造了“酒店 旅行”的松赞旅行模式。
2001年,经过漫长的调研,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中甸县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同一年,一座叫松赞的精品酒店在香格里拉松赞林寺脚下的克纳村诞生。它的主人是土生土长的康巴汉子白玛多吉,他曾是央视的纪录片导演,他与松赞的关系便是一个关于出走、思乡、返乡和重新解读故乡的过程。
在很多中国人还不知道松赞酒店时,它已经被TripAdvisor评为“中国最好的25家酒店”,美国CNN将其列入中国风景最好的9家酒店,英国贵族杂志《Tatler》把它选作“101家全世界最好的酒店”。
每家松赞都在地理上连接了原野、峡谷、雪山、湖泊和森林;建造在最地道的藏族村落里,再小的村子也有烧香台、玛尼堆和经幡,进入的每一户藏民家,无论贫富,家中也必备佛堂;酒店里放着白玛多吉亲自挑选的西藏彩绘、唐卡收藏和当地匠人手工打造的黄铜用具;餐厅里按时节挑选食材,炮制藏餐,让你食指大动;多种信仰和文化并存,呈现出了丰富的人文景观,香格里拉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梅里雪山融合了藏传佛教和原始苯教元素的神山崇拜,白水台的东巴文化,澜沧江边的茨中天主教堂;每一处酒店既可以作为单独目的地,又能自由组合结成旅行环线。
其中,花了12年时间串联的松赞环线是最经典的一条。大香格里拉地区的交通不便,白玛多吉便在每个节点位置建立酒店,为住客配备专车和管家向导。每家酒店都有在地性极强的体验活动,徒步、印经幡、磨豆腐、转经、篝火晚会、制作手工艺品……抛开《消失的地平线》不谈,藏文化中也有“香格里拉”的说法,传说在冈底斯山附近的一个维度里,隐藏着一个和平、安宁、快乐的香巴拉王国,通往这个王国的通道叫“地之肚脐”。
白玛多吉说,这条“松赞环线”就是他打造出来的“地之肚脐”,在这场旅行中,参与者可以看到最原始的风景和生态,最淳朴的乡民和信仰。这些都是关于香巴拉的线索。
走完松赞酒店的“香格里拉环线”,哪里才是《消失的地平线》中描述的秘境已不再重要,我们看到了这片地区保存完好的“香巴拉”精神,这种精神从自然地理扩展到生产方式、思维传统,最终形成一种生活智慧。
Station1:松赞塔城
让过路人找到日出的方向
海拔:2020米
房间:17间
服务:旅行管家陪同在当地美丽的村庄、田野、乡间漫步;到保护区观看滇金丝猴;朝拜达摩祖师洞,走转经线;徒步穿过当地纳西村庄;在当地人家中体验传统的手工磨豆腐。
启别哈达村坐落在金沙江与澜沧江分水岭的东侧山地,曾是吐蕃最东边的领地,塔城附近正是神川都护府所在,铁桥战役后,这里逐渐成为藏族、纳西族、傈僳族、汉族混居地。虽然离香格里拉只有3小时车程,塔城却是另一番田园牧歌的景象:因为热带河谷地貌,这里拥有大香格里拉地区最宜人的气候和最肥沃的土地。
尤其当微风拂过稻田时,眼前的景象如同加了柔光,立刻有了毛茸茸的质感。若不是黑色屋顶的纳西族建筑错落有致地沿山脉排开,真的会误以为自己身处富饶的水乡小景之中。
很多走完整条松赞环线的人,都评价塔城是最美的一站,因为酒店就镶嵌在村庄、葡萄园、梯田、山脉、河流之中。走进大堂,对面便是一扇巨大的开放式观景窗,像画框一般框住了近处的村庄农田、远方的河谷山峦。村民哼着小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很容易把时光拉长;这里的野猪以田间野果为食,造就了世界上最好的火腿原料;来自东部的稻豆轮作生产方式流传了千年,你可以自己磨一碗豆花;不远的其宗村里有直贡噶举的来远寺,流传着印度修行人达摩桑吉在此闭关的故事,洞外的转经道上有近万块玛尼石,上面刻着藏文、梵文和汉文的经咒,无来由就想起了仓央嘉措在《天上有一块会飞的玛尼石》中的那句“想给路边的石头刻上经文,让过路人找到日出的方向”。
连动物都愿意窝在这里的大山上生活,对生存环境极其挑剔的滇金丝猴就生活在松赞塔城附近的保护区内。从很多藏族图腾中,都表达着生命是由地、火、水、风、空五大元素组成,雪山、森林、动物与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引申义。人们跪拜祈祷的,不仅是人长寿,亦有山长寿,水长寿,树长寿,兽长寿。在藏族的文化语境里,或许没有人保护自然的概念,但这种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是更长久的生态观。
Station2:松赞茨中
三教并存,把异乡过成故乡
海拔:2020米
房间:10间
服务:旅行管家陪同下漫步天主教藏族村落参加弥撒;参观天主教堂,拜访神父;巴东村、澜沧江峡谷观景、野餐;到当地葡萄园品尝自酿葡萄酒;到未开发的南极洛景区游览。
离开塔城,山路开始变得崎岖难行,每个拐弯都会掀起一阵狼烟。如果没人指引,很可能便会忽略河谷底部的茨中。这里是澜沧江和怒江分水岭上的典型地理区域,每年的季风带来南方孟加拉湾的水汽,给这里漾满了绿色。隔江而立,触目所及是一片田野,以及两两相望的白塔和教堂。100多年前,一群法国传教士冒险来到这片不为世人所知的峡谷地带,建起了一座天主教堂。100年后的今天,这座建筑仍是对这片土地最好的释读。
“茨”有“村庄”之意,“中”为藏语中的“大”,松赞就建在茨中的村头,两栋藏式碉楼都面对着澜沧江河谷,这是松赞系列中唯一一个有明显西方特征的酒店。这里的村子不大,却住着藏、汉、傈僳、纳西、白族、怒族7个民族,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这在大香格里拉地区,也算是独特的存在。
村中最重要的建筑、结合了巴斯利卡式、罗马式和中国建筑风格的茨中天主教堂建造于1867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10座教堂之一。这座教堂的历史意义远大于建筑成就,斑驳的墙壁浸满沧桑,壁画却保存完好。教堂的资料室里挂满了珍贵的老照片,一张张仔细看过去,一幅18~19世纪的历史图景呈现眼前:18世纪中期,西方天主教士来到迪庆,在强大的藏传佛教环境里,艰难地传教。
当地百姓们不能容忍这些传教活动,还曾引发过阿墩子教案和维西教案,而茨中教堂便是教会获赔后兴建的。
后院有两座并排的传教士坟墓,旁边种有一棵桉树和一棵月桂树,这两株西方的树种饱含了当年传教士们的乡愁,异乡早已过成了故乡。教堂至今还在使用,常驻神父每周日会举行弥撒,运气好的还能赶上当地信众唱藏语圣歌,颇具地方特色。
西方传教士不仅带来了天主教教义,也带来了葡萄酒。这种在法国已经绝迹的“玫瑰蜜”,在这座小山村中被保留下来。虽然茨中的葡萄比其他地方的小很多,却颗粒饱满,酸中带甜。直到现在,村里家家户户还都有酿制葡萄酒的器具,手艺也不曾荒废,茨中的松赞酒店就提供这种葡萄酒。
除了茨中,巴东也是当年西方传教士定居的地方,沿河走来,一路上茨中教堂、茨菇教堂、巴东教堂、与各大佛教寺院并立,或许信仰的历史是从纷争始,但如今,每到周末,熟识不熟识的人们,聊着笑着各自走进自己的信仰殿堂,各自寻法,再相聚回家,无论何种生命形态,在这里都得到了应有的照拂,这也是关于“香格里拉”世界的一种延伸。
Station3:松赞梅里
卡瓦格博,另一个维度的香格里拉
海拔:3600米
房间:17间
服务:白马雪山U形谷徒步、高山植物寻访;当地藏民家访;梅里雪山敬山祈祷仪式;藏式舞蹈和篝火晚会。
从茨中出来,沿着澜沧江北上,这是松赞环线上风景最美的一段,从高山草甸到干热河谷,从原始森林到流石滩地带,几乎中国所有的地理植被都可以在路边看到。当无论山路如何转换,远方的梅里雪山都会占领你的视线时,证明我们的车子已经驶入了德钦县,这里是大香格里拉地区地貌落差最大的地方:你的眼睛,会同时看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梅里十三峰,和只有2000米的澜沧江。
作为子山脉的梅里雪山甚至比主山脉横断山脉还要著名。而其著名的原因是它的主峰卡瓦格博,这座至今没有被人类征服过的山峰是三江并流核心区、澜沧江和怒江分水岭上最高的山脉——海拔6740米。征服,永远是外族人对它的概括和想象。
而在藏地人心中,它承载了古老民族的记忆,当它被唤为“绒赞卡瓦格博”时,它是绒地山神之王,当它被称作“念青卡瓦格博”时,它在莲花生大师的指引下,成为胜乐金刚的护法,庇护它的子民。它是藏传佛教中八座神山之一,每年有超过一万名的朝圣者来到这里,在240公里的转经路上一步一步向着心中的信仰跪拜。
在抵达松赞梅里山居前,我们先路过了滇藏公路边的飞来寺,这座正对着卡瓦格博的寺庙最早建于明万历年间,建筑高低错落,符合大部分人对于藏传佛教寺院的想象:清冷寒冽,不染尘埃,一群虔诚的僧人在院中缓慢踱步,他们相信通过修行,即可成佛。每年有许多旅行者在飞来寺苦等几日,只为一睹“日照金山”的壮观场面。
松赞梅里山居就建在距离飞来寺不远的一处叫谷几浓的小村庄里,这里只有5户人家,海拔3600米。在静谧的氛围中,牛铃声更显悠扬。这是一个农牧业为主的村落,种青稞、采虫草、觅松茸、收庄稼、转场放牧、登高祈福,冬天时内转雨崩村河神瀑布,外转卡瓦格博,听到弦子便跳起舞。
跟随大自然的节奏,生命循环往复。和其他几家松赞酒店相比,梅里山居的装饰简单至极,但藏毯、壁挂、铜质的门牌、壁炉,既有藏族风情又保证了舒适感,尤其是每扇窗户背后都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没有人不喜欢三层的超大平台。在日出之时,当阳光洒向梅里十三峰,光明由高向低次第照亮山脚下的村庄时,景色达到了极致。站在平台上观景的人们会低声发出欢呼,给这座宁静的小村庄带来片刻的沸腾。
晚饭前,我们被领到村中一户藏民的家中。这是栋典型的藏族民居,一层是牲畜间,二层供人居住的,三层是佛堂。主人、客人都围坐在火塘边,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捏糌粑,抿着碗口吸溜酥油茶,火塘就像一个社交中心,煨出了一种世俗感。
而从火塘、中柱、佛堂到村里的烧香台、经幡,再到远处的神山,像与一个更广大的世界连接了起来。哪怕再卑微,也是偌大世界的一部分,这也是当地人的心境。吃过糌粑来到三层,当地人手把手教我们制作经幡,过程并不复杂,却需要调整好身心的频率,五感并用才能完成。
如果时间足够,可以跟随松赞的向导,深入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走一段藏民转山路,或是采蘑菇。如果精力旺盛,还可以去探访卡瓦格博。它是藏地精神的引领者,承载着久远的信仰,这里的每件事物都被称作神山、神水、神石。
当地的向导认识山上的每一头牛、每一棵树,大山的每一声叹息,这是在普通人眼中看不到的维度。想听故事,这里有大把:阿东村的妇女在石头前烧香,据说有人偶然看见这里藏着看不见的村庄;雨崩有一块巨石,据说石门打开里面有金碧辉煌的佛堂;明永冰川上有一个通向印度的石洞,可以来也可以回,像是一扇任意门;大卫·妮尔在这里转经时看到一个世外桃源,但次日却再寻不着……宇宙观以及对时空的理解,在这里可以任意发散。
Station4:松赞奔子栏
山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
海拔:1900米
房间:10间
服务:参观漆器木碗制作的上漆工序;尼西村学习制作传统黑陶;参观东竹林寺,拜见上师;奔子栏山谷徒步,参观藏村;到尼丁原始森林徒步;有机菜园采摘;藏式舞蹈锅庄晚会。
奔子栏地处金沙江上游右岸一块狭长的土地上,这里完全不同于干热河谷的地貌,路边的仙人掌和人一样高,盛产的葡萄、西瓜、橘子,无不让你有身在新疆的错觉。奔子栏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但如今已褪去繁华,祸福相依,闭塞的环境让岗觉村杜鹃木漆器和尼西黑陶这些传统手工艺得以幸存下来。
去往松赞奔子栏山居的路上,会经过东竹林寺,这座建于1667年的寺庙,曾经拥有的珍品可比肩布达拉宫。寺内最著名的是大殿三楼的立体时轮金刚坛城,象征了香巴拉王国最核心的智慧。时轮金刚译自梵语Kalachakra,意为“时间之轮”。
这里指的并非是汉语理解的线性时间,而是没有方向的、幻变的时间,时轮的秘密隐藏着永远快乐的方法。而“永远快乐”也是多数人理解的香巴拉的生命密码。寺院现住着几位活佛,每年的面具舞蹈仪式会吸引上万名的信徒。
松赞奔子栏山居建在金沙江边的绿色山谷里,标志性的石砌藏式小楼与周边的农舍融合在一起,从酒店的观景窗就能望到对面小山顶上的经堂,还可以到后院的有机菜园摘食材做料理。松赞奔子栏同样设计了多条探索线路,如深入藏族村子,探访古老的经堂和玛尼堆;参观东竹林寺,体验静修;和村民一起围着篝火唱歌,学跳锅庄舞;或是更刺激一点,来一趟金沙江漂流。
晚餐的尼西鸡只有在奔子栏山居才能吃到,鸡肉要放在当地一种特制的黑陶土锅中炖制,酒店有专门的线路带住客体验制作黑陶。这种黑陶的历史足有2000年之久,卡若遗址挖出的大量土陶器皿,形制和工艺竟和如今的尼西黑陶无异。从土到陶,未来的某一日再变回土,就像一个轮回。
Station5:松赞绿谷
住进藏式私人博物馆
海拔:3280米
房间:23间
服务:村庄散步,在藏民家参加晚餐聚会;旅行管家陪同天宝雪山或千湖山徒步;骑马漫步周边山谷草场、探访藏村;碧沽天池或小中甸看花、野餐;体验心灵健身项目或参加藏式禅修。
松赞环线的最后一站终于来到了香格里拉。与其他几家松赞酒店不同,松赞绿谷的选址并非秘境,面前便是拉姆央措湖,与依山而建的噶丹·松赞林寺毗邻。其实藏语中的“林”即是“寺庙”的意思,在“松赞林”后面再加个“寺”字有些多余,或许是方便外来者理解。
进入寺庙要先踏上146级台阶,在海拔3380米的地方爬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藏传佛教由印度传入,主要分为八大宗派,虽方法有别,却殊途同归。“噶丹”二字点名了寺庙格鲁派的血统,它不但是香格里拉市排名第一的景点,也是云南最大的格鲁派寺院。噶丹寺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建立的第一所寺院,据说这位大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这座寺庙自然也就被视为慈悲与智慧的化身。
绿谷所在的院落是白玛多吉家的祖宅,这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小楼,2001年,松赞品牌便是从这里开始。所有的房间都以藏族风格装饰,走廊放着古董家具和传统藏族地毯制成的挂饰,转角处摆着精美绝伦的佛教造像,餐厅里吃的是牦牛肉、喝的是酥油茶、用的是藏式木碗,这是松赞系列中“家”的味道最浓的一座,所有的细节营造出一种走进藏式私人博物馆的感觉。
而窗外,雪山、森林、草甸和湖泊都成为了背景,山居为住客设计了多条远足路线去深入这片土地。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关于香巴拉的想象,但无可否认它一定是一个隐藏的理想国,就像日本文化里的“山中神界”和汉人向往的“桃花源”,那既是一种微观上的“安其居,美其服,甘其食,乐其俗”,也是一种宏观上身心通畅的宇宙观。对于松赞而言,它所做的正是通过一些具体而微的线索,指引旅行者找到一条通往这条秘境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