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阳简介 淮安市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简介

2017-08-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徐向洋继承和创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秉承"爱满天下"."有教无类"的博爱精神,于2002年12月23日,经淮安市教育局批准,

徐向洋继承和创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秉承“爱满天下”、“有教无类”的博爱精神,于2002年12月23日,经淮安市教育局批准,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收“差生”进行“择差教育”的《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受到了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2003年6月27日,《人民日报》(华东版)发表了该报驻江苏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龚永泉的《“差生”训练营探秘》的专访,并于7月10日在该报的“百家争鸣”栏目就 “教育还是训练?”展开了讨论;

10月13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工作会议在淮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资深专家学者,在会议期间考察了工作室,对教育训练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择差教育”实质是“关爱教育”,并决定将《从“爱满天下”到“关爱教育”的研究》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的子课题;

2007年7月21日,教育部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在我室召开调研会,并根据他们的提议于8月8日成立了专家咨询工作站;

中央电视台《当代教育》、《实话实说 》、《共同关注》、《新闻调查》等栏目以及几十家地方媒体都先后报道了工作室的业绩,新加坡、法国、英国,新,近日本等海外电视台远涉重洋来华采访,蜚声海外,令世人瞩目。

15年来,工作室历经酝酿初创、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三个阶段,由小到大,已经完成了对近4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差生”的转化工作;自建了淮安总部、沭阳半园两个新校区,共6000平方米;工作室被江苏省民政厅授予“民办非企业单位先进集体”称号;徐向洋被评为淮安市教育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十大名校校长。

伴随着工作室的发展,变化较大的也是更为重要的不是校园硬件而是软件,对“择差教育”实践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深切的认识到,必须转变“差生”的观念,抛弃“差生”的概念,提出了“特别学生”、“特别教育”的新概念,开辟了对“特别学生”进行“特别教育”的新领域,走上了完善教育科学的创新之路,《工作室》易名为《淮安市向洋特别教育学校》,乃是中国大地上第一所特别教育学校。

现将学校定性、定位、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基本原则、根本方法、课程设置等简介如下:

一、定性、定位

学校仍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一个特别教育的专门机构,它专招收身体健康、智力正常,但核心素养的一些方面存在不正常,表现为学习性发展不足、社会性发展不足的特别学生,俗称“学校难教”、“家庭难管”、“社会难容”的学生。

所谓学习性是指要完成学习所必要的心理条件。学习性不足是指这些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没有达到执行普通教育大纲(课程标准)所需要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坚持性的要求(水平),即缺乏系统、长期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技能的心理需要以及相应的兴趣和行为动机,学习目标模糊,诱因缺失,学习内驱力薄弱,在学习习惯、方法、技能方面看不出训练积累。最突出的表现是学习成绩差、弃学、厌学。

所谓社会性是指个体社会化程度,遵循社会行为准则的状况。社会性不足是指社会化程度不具备人们认同的社会规范,不能融入社会主流,不能融入主流集体,部分人还有亲子或者师生关系危机,行为的非社会性或者反社会性明显。

一些孩子的行为具有团伙性或孤独性。最突出的表现是与主流社会要求格格不入,缺乏一个少年儿童对自己、家庭、社会、自然应有的责任,对父母不知恩、感恩、报恩,不能按要求遵守社会最起码的公共秩序、参与社会公共道德建设等。

什么是特别教育?特别教育是指特别的专职人员和机构组织的,对特别学生专门设立的,运用特别的方法措施,培养学习性,使之成为社会小公民的教育活动。它实行弹性学制,属于义务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培养目标

由于特别教育是针对学习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不足的特别学生这个特定的对象提出来的,因此,他的培养目标是指通过行为矫治教育训练,使他们补偿学习性、社会性不足,找回自信和自尊,努力达成社会适应、亲情适应和职业适应的小公民。

三、办学理念

(一)“特别关爱”理念。它是以“特别学生”为本,秉承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立定“真诚关爱”,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引导他们找回充分的自信和十足的自尊。

(二)“金色人生”理念。它就是借用金色的本质喻义,比喻人生前面的路程,将来的光景,用光明的前途之心,育前途远大的人生,是一种以孩子生命为本,面向他们转化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过程的教育理念。

(三)生活教育理念。落实特别关爱、金色人生的理念,应从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入手,牢牢确立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念,着眼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生过程的不断升华,不断克服自我,发展自我,其实质就是将特别教育与生活、特别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培养活生生的学生。

四、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一)“因材施教”和“教学做合一”是特别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因材施教必须以孩子的个别差异为前提,对症下药,看重个性,促进孩子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成长。贯彻这一原则和根本方法,着力处就在于重视实践“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把教的、学的,做的统一起来,各项教育活动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二)在教育环境上,注重行走综合能力的培育

坚持行走“一千里定人生”的哲学,让学生在行走与驻训的交替中实践综合能力的培育,让他们观察广柔的生活画面,用心灵阅读感悟生活的艰难和充实,用感情讲述兴奋和压抑的体验,用集体的意志磨掉无理的娇惯和任性,自主自动历练自己、改变自己,实践陶先生“社会即学校”的场所论。

(三)在日常管理上注重“盯、管、抓、查”

注重“盯、管、抓、查”要求师生同吃、同住、同甘苦,以盯到每个学生,管到每件小事,抓住不良言行,查培育效果。做到精准、精确、精细、精致和精到,在“盯、管、抓、查”四个字上做足文章。这“四个字”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密切融合统一的教育方法体系。

五、课程设置

特别教育课程是指特别教育机构(学校)依据特别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并设施的,由一系列特别教育活动组成的科目和进程。它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类。

(一)特别教育的显性课程

它是由生活自理能力的培育,行走综合能力的培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智力基础能力的培育,学习技能与学科教育专项能力的培育课程等组成。

(二)特别教育的隐性课程

它结合特别学生的特点和本单位的实际状况,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活动,突出行为和情感方面的培育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文化阵地。

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是特别教育的重要原则,关键是强调实效性。把特别教育贯彻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整个特别教育中,对学生在有爱心、信心和耐心的前提下,在盯、管、抓、查四个字上下功夫。这样四个字里既有显性课程,也有隐性课程。

总之,基本上已确立了一套高效精密的特别教育管理体制,不同班级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积极管教。总体上是实行全封闭的准军事化管理,在行为矫治上注重精密管理,将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心㚑与心㚑的碰撞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实践生活教育、真教育理念;在这基础上,尽管仍然是准军事化管理,但对进目标班以及上文化课、兴趣课表现好的学生星期天经请假批准可以外出,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将柔性教育,与必要的惩罚的钢性教育相结合,讲究教育策略和教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