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元良11个子女 民国第一逃跑将军孙元良缘何屡次逍遥法外?
1926年秋,在北伐战争的江西战场,程潜统帅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及王柏龄、缪斌所率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分兵疾进,势如破竹。俗话说骄兵必败,因轻敌贪功,几人放弃原定作战计划,贸然攻打南昌,终于铸成大错。
姜还是老的辣,孙传芳以逸待劳,发动反击。此役孙元良所率部队负责驻守牛行车站,战斗甫一打响,由于缺乏警戒,惊慌失措之中率先逃跑。部队群龙无首,尚未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已经纷纷作鸟鲁散了,致使战略要地失守,南昌门户洞开,南昌得而复失,北伐军丢盔弃甲,一败涂地。
此战被蒋介石成为“北伐史上最耻辱的一页”,蒋介石气急败坏地宣布对要孙元良实行军法,甚至枪毙。
戏剧性的逢凶化吉
客观地说,此次大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王柏龄等人的战略失策,轻敌冒进之下敌人有机可乘,可是相比于其他北伐军的高歌猛进,北伐以来蒋介石的第一军却是寸功未立,大受友军诟病,唐生智、李宗仁诸将领早已指责他对第一军“偏爱有私”。如今又遭新败,如不找出一替罪羊,势必军心浮动,不能服众。
于是,战役中“表现突出”的孙元良同志就被拉了出来。不久,蒋介石召集朱培德的第六军及孙元良团,郑重强调了对孙元良的惩罚决定。大多数人都以为孙元良在劫难逃了,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孙元良悄无声息,随着北伐的胜利,这件事逐渐地被淡忘。
等风波过后,有人突然发现,孙元良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并且更胜往昔。他不仅躲过此劫,而且又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镀了一层金。返国后,凭借“海归”的光环任教导第一师野炮兵营营长,很快又提升为第二师第七团团长,官复原职。到了1931年,已升任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可谓仕途坦荡,风光无限。
法外施恩的人情社会
蒋介石
蒋介石对于处罚自己的心腹爱将是非常肉疼的,孙元良是蒋介石亲手训练的第一批弟子。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一表人才。在上黄埔之前,曾在北京大学预科班学习。在黄埔一期的学生中间,他的文化程度算是比较拔尖的。作为黄埔一期的旗手,经常在各种典礼、阅兵式中,接受孙中山等名人的检阅,深受蒋介石的器重。
最重要的是孙元良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他是黄埔军校国民党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的骨干成员。在“中山舰事件”中,黄埔军校的右派学生是坚决站在蒋介石这一边的。这部分学生也是蒋介石后来掌控军队的重要基石。对于蒋介石来说,黄埔生是他争权力、夺江山之资本,怎么能为区区南昌失守而杀了自己的得意门生,寒了黄埔同学的心呢?
于是,在黄埔系将领的劝说下,考虑到孙元良对自己忠心耿耿,蒋介石“法外施恩”,饶他一命,不久还派他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就这样,败军之将几年之后摇身一变成“海归”,继续他光荣的历史。
褒贬不一的“孙跑跑”
孙元良的逃跑轨迹贯穿了整个民国兴衰的历史,从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淮海战役,一直到最后跑到台湾“金盆洗手”,弃军从商,其逃跑的能力不得不令人叹服,真可谓是“民国第一逃跑将军”。但是凭借着对蒋介石的绝对忠诚,每次惩罚对孙元良来说都是“有惊无险”。
他的言行,就连一些黄埔一期的同学也看不过眼去,宋希濂就曾声称:“孙元良我是深知道的,是个把个人看得比什么都高的人,我无法与他共事。”被孙元良逃逃跑坑到的王敬久也气愤表示:“凇沪会战和他合作,是我一生最大的错误!”也有人戏称孙元良其人“成功虽无把握,逃跑却有决心。”
孙元良尽管作战不力,但爱国心还是很强的。当年918事变东北沦陷后,孙元良将其四个子女改名为思辽(辽宁)、思吉(吉林)、思黑(黑龙江)、思热(热河)。
其晚年也表现出难有的气节,面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美化侵华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等历史的行为,沉寂多年的孙元良挺身而出,作为见证人立即发表抗议书,驳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谎言。
孙元良于2007年去世,享年103岁。是在世时间最长的黄埔一期的将军。
民国法治的悲哀
纵观孙元良的一生,尽管几经沉浮,官却越当越大,从北伐战争的团长,到抗日战争的88师师长,然后再到解放战争16集团军军长,战场的逃跑失败阻挡不了官场的一路凯歌。
平心而论,孙元良也是有战功的,比如1932年淞沪抗战时,孙元良任259旅旅长,曾率部在上海庙行镇击退日军,当时被评为“国军第一次击败日军的战役”,受到蒋介石嘉奖。
有功劳的时候大加封赏很正常,可是关键问题在于有罪责的时候却无实质上的惩罚,只循人情而赏罚无度,置国家法度于不顾,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孙元良是蒋介石的嫡系。
蒋介石一次次的“法外施恩”不得不说很有成效,换来了孙元良一生的忠诚,只是他们各取所需的背后,国家法度在无声地哭泣。蒋介石牺牲法律威严来换取个人忠诚的治军方式,折射的是对法律的藐视和玩弄,民国虽重修法律,但却无本质变化,人治还是高于法治,人情比法律更有价值。
孙元良一生的飞黄腾达与宦海浮沉今天依然历历在案,这不能不让人对民国时期法律的尊严、权威打上问号。
♦ 秀才军阀吴佩孚死因之谜,为何葬礼规格之高轰动全北平?
♦ 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十年始末,曾要求加入共产党
♦ 吴佩孚为何成为登上《时代》封面的首位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