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杰腾讯影业 专访陈英杰|将来的腾讯影业要将来
腾讯影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身上的标签注定两极。单单一个“慢”字,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
核心是“人”,彼岸是“文化”,这是腾讯影业的逻辑,也是腾讯影业的打法。
“将来,将来”
在腾讯影业成立第二年的年会上,腾讯集团副总裁唐毅斌送上了这四个字。只要有“将”来就不担心将来。
彼时,关于腾讯事业群大调整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而与此同时,腾讯影业参与的《影》正在热映。对于腾讯影业来说,917之后腾讯已经来到了五年计划的下半场。《影》算是一个“引子”,牵出了关于腾讯未来的褒奖和担忧。
褒奖在于腾讯影业片单变得更加强大,担忧在于腾讯影业能否兑现自己立下的5年计划。但腾讯影业副总裁陈英杰似乎并不担心这个问题,“程总说的五年,既然CEO说了五年,对我们工作室来说之前就获得了这个信号,所有的东西在五年的时候我们是要拿出来跟大家见面的。”
见面靠什么?靠“将”,将来了将来就来了,这是腾讯影业布局的核心。
与乐创并列第一大投资方,
但不关心《影》的烙印
“从这个投资比例来说我们和乐视并列,算是最大的投资方”。
作为黑体工作室的负责人,陈英杰恰好是腾讯影业参与《影》的直接负责人。从《影》这个项目并列第一大投资方来看,腾讯影业的“角色”重要性表现的非常清晰。
但陈英杰表示,腾讯影业参与《影》这个项目不算早。由于《影》早在2014年就已经开始推动,但腾讯影业决定进入《影》,具体落定下来已经是今年了。腾讯影业除了参与投资外,作为联合宣发方还分担了一定的宣发成本,在整个宣传周期里都有相对较大的参与度。
随后,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期间,腾讯影业的CEO程武就一同前往威尼斯,而在9月17日的腾讯影业年度发布会上,程武、张艺谋、张昭并肩站在一起,将《影》作为了当晚的压轴项目。
陈英杰认为,腾讯影业之所以参与这个项目,是因为导演希望如此,而腾影接收到了导演的意愿后,也迅速做出了反馈。其实除了参与投资,腾讯影业在宣发上有一定的分工配合,尤其是在用研分析上,影业背靠的资源优势让营销有可能更加精准。
这是腾讯影业认为参与《影》最大的优势,除了投资外互联网数据分析资源是最为看重的一环。但有趣的是,在外界看来无论《影》最终的结果是好是坏,《影》身上的烙印很难有腾讯影业的印记。
这也是腾讯影业这三年面临的最大尴尬,腾讯影业3年参与了不少作品,尤其是几部海外作品上表现的非常出色。但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这些项目背后腾讯影业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参与者,而非主导者。
但在陈英杰看来,他并不在于《影》的身上是否有腾讯影业的烙印。“作为我们工作室来说,其实我们并不关注外界是否把这个烙印是落在乐视还是落在谁的身上,因为是我们工作室的项目,我更关注是我跟导演下一步作品,我更关注给导演的剧本当中导演有没有看中的,我关注的是这个”。
其实,这样的项目逻辑和行业主流的评判标准并不一致。主控项目,成为了评价一家公司成败的核心。但腾讯影业这两年在主控项目上表现的并不出彩,如今陈英杰的话多少解答了外界的部分困惑。
起码在腾讯影业自己看来,腾讯影业现阶段并没有特别看重主控项目。整个影视行业还是围绕头部主创各自在建生态,跟随人参与项目显然要更加务实。因此,在这种理念下,腾讯影业花了三年的时间在市场留自己的“ID”。
腾讯影业要“人”
腾讯影业一直强调“耐心”,这两个字深深的刻在了腾讯影业的身上。而腾讯影业把最大的耐心,放在了人的身上。
三年时间里,腾讯影业最大的工作就是“要人”。参与头部项目,最为直接的作用是与头部主创建立连接关系。其次,腾讯影业自身的人员在项目当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这也是陈英杰认为腾影这三年最大的收获。“我觉得收获的是团队,三年前主要是以我自己为制片人来推进很多的项目。但是三年以后马上跟大家见面的很多项目,我们的制片人都成长起来了。”
而且从逻辑上来看,腾讯影业内部的团队直接参与到了最头部的项目当中,接触到的是行业内最为顶级的团队,这对于团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但这些隐藏起来的“成长”,是外界最为忽略的。
起码目前的电影市场,似乎没有人以团队成长视为公司的考核标准。在一个外在的、浅显的评价体系里,腾讯影业的“耐心”就极容易被解读为“慢”。
但如果理清了腾讯影业的市场逻辑,那么从腾讯影业这三年公布的“超级片单”来说,这些都是腾讯影业用以锻炼团队能力的“练习场”。
腾讯影业的人才扶持计划可能比任何一家影企都要丰富。布局多年的NEXT IDEA大赛已经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与此同时,去年腾讯影业还宣布成立副牌“春藤电影工坊”,第一个计划被称为“比翼电影计划”,主要聚焦于青年电影人的成长,但这个显然更聚焦于网大。
今年,腾讯影业还和FIRST深度合作,对于青年人才的体系培养非常立体和直接。但青年人才孵化的成功率和长周期,同样很难在短期内让外界看到清晰明朗的效果。
不允许失败的“五年”
耐心的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慢”,但恰恰腾讯影业又自立了5年的“成长计划”。而如今半场已过,关于五年大考成为了外界最为关注的重点。
对于如果五年计划没有兑现,腾讯影业如何应对时。陈英杰说:“我个人有信心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同时也绝不允许发生这样的情况。另外我觉得互联网影视公司,除了它有很多互联网思维,其实我们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是有规划和布局的。像程总说的五年,既然CEO说了五年,对我们工作室来说之前就获得了这个信号。所有的东西在五年的时候我们是要拿出来跟大家见面的。”
在陈英杰看来,除了“将”的不断到来,腾讯影业自身的定位是优质内容的连接器。这和程武在腾讯影业成立之初,所讲的“不孤立做影视”一致。言下之意在于,腾讯影业的身上有着不可忽略的平台使命。
其实对于所有互联网影视公司来说,都是“兵”和“帅”的结合体。一方面,要承担整体生态赋予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要努力的拓宽边界反哺生态。腾讯影业,毕竟腾讯在先,影业在后。腾讯为了让自己的“文化价值”落地,需要一个自造的“出口”。而腾讯影业,完全可以是这个出口。
“因为源头有太多的内容需要你去帮它做更多长期的品牌孵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影视是整个娱乐生态当中的一环,这个一环是如何通过影视让更多的受众去了解小说、动漫,甚至于,我们也在筹备一些游戏类的IP生态的打造。对于一个游戏来说,它并不需要靠影视赚钱,更多是去做内容生态的构建。”
连接优质的主创内容,连接优质的播出的渠道,说白了还是要靠人来连接,这恰恰又回到了腾讯“不孤立做影视”和“耐心”的策略上。从某种意义上上,从这种生态逻辑来看,腾讯影业并没有偏离轨道。
但从腾讯影业自身的发展来说,无论是自立的flag,还是生态发展的需求,都不允许五年计划的失败。
人才,是影视行业大浪淘沙后最显眼的核心。选对人、跟对人是行业最重要的两条经验,腾讯影业并没有错。
人才的创造力,弥补了腾讯影业发展初期所面临的不足和短板。但问题在于,腾讯影业与头部创造者建立的联系,能否满足腾讯影业“下一部”的需求。毕竟,作品的开发周期很长,在成功建立连接以后“下一部”能否成功启动,而成功启动之后,能否对市场趋势把握精准,保证推出时不落伍。
将来了,腾讯影业成功了一半。而将来,腾讯影业还需要另一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