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方汉奇笔记 方汉奇:"这辈子只做一件事 教授新闻史"

2018-09-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2月25日下午,91岁的方汉奇教授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银行柜台,在转账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正式将100万元(税前)划到了"方汉奇基金"的账户上.此前一天,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方汉奇基金"成立仪式上,他将所获的"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奖金100万元悉数捐出,用以支持全国的新闻学.特别是新闻史学的研究,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中国新闻史方汉奇笔记 方汉奇:"这辈子只做一件事 教授新闻史""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12月25日下午,91岁的方汉奇教授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银行柜台,在转账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正式将100万元(税前)划到了“方汉奇基金”的账户上。

此前一天,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方汉奇基金”成立仪式上,他将所获的“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奖金100万元悉数捐出,用以支持全国的新闻学、特别是新闻史学的研究,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发展。

中国新闻史方汉奇笔记 方汉奇:"这辈子只做一件事 教授新闻史"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新闻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虽然中间有起伏,但做到老,学到老,到现在仍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教学需要不断更新,学无止境。”

今天刚好92岁生日的他在新闻界内桃李满天下,被称为新闻史学界的“泰斗”。他却谦虚笑称,自己不过是中国新闻史浩瀚长河里好奇探索的“90后”。

中国新闻史方汉奇笔记 方汉奇:"这辈子只做一件事 教授新闻史"

转账捐奖,被误为遭诈骗

今年9月,91岁的方汉奇获得被视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奖项的“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奖金100万。

“这辈子得过一些奖,没得过这么大数额的奖金。”他笑眯眯地告诉记者,老校长吴玉章曾当面勉励他做好新闻史的教学,因此获得吴玉章终身成就奖对他而言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新闻史方汉奇笔记 方汉奇:"这辈子只做一件事 教授新闻史"

在学生们眼里,老教授勤俭节约,“一辈子其实也没啥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称,“方老师直到退休时薪水都很低,没攒过什么钱。如今91岁了,每天自己到食堂打饭。”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新闻教育工作,方汉奇每月仅有104元的讲师工资,一拿就是25年,“我不会理财,但量入为出,所以也不差什么钱。”

学校十几年前给他分了一套房子,只有使用权,他就安心埋首书斋做学问。“北京的房子很贵啊。”他对此很满意,房子在校园里头,步行到新闻学院办公楼只要三分钟,“学生要来找我、需要开个会什么的都很方便。”

悉数捐出奖金的第二天,他去银行办理转账手续时,不小心闹了点小误会。

“是我的学生王润泽和基金会的一名工作人员陪我去的。”他笑着跟记者描述了事情发生的经过:银行工作人员听说91岁的老人要转出这么一大笔金额,疑心遭诈骗,他们把陪同人员隔开,要求单独和老人进行沟通,“她们问,你儿子在不在?在的话要跟儿子沟通一下。哈哈哈。我说,儿子在美国,女儿在英国,都不在这儿。”

看着银行工作人员一副“老先生肯定被骗了”的表情,陪同他去银行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润泽哭笑不得,在手机里翻出前一天捐赠仪式的新闻,还播放了现场的视频,加上老先生再三确认,银行工作人员才为他办理了业务。

这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

作为新中国资历最深、教龄最长的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心心念念的都是新闻史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新闻史有那么丰富有趣的事儿,如果老师还讲不好课,那可要打板子。”

有学生谈起方先生的课,用八个字形容:满座叹服,惊为天人。他讲梁启超,随口就可以背出一篇千字政论,一边背诵,一边踱步,兴之所至,旁若无人;他讲邵飘萍,正史、野史,大人物、小人物,大事件、小事件,娓娓道来,举重若轻。

“我没有多大天分,只不过在积累上舍得下一点笨功夫而已。”方汉奇自嘲“底子薄”,做学问并无捷径,唯有整天泡在图书馆恶补。在半个多世纪里,他曾做了10 万张学术卡片,密密麻麻地摘录了各种报纸和书籍上搜集到的有关新闻学方面的资料。正是这一张张学术卡片,为他织就了一张立体庞大的知识网,写就了中国新闻史研究最权威的工具书和教学参考用书。

对此,方汉奇只是谦虚地表示,讲好课是最基本的分内事,他“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如此而已。”

2004年,方汉奇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仍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每年带一名博士生,“目前精力有所不济,仍想在这个领域做些工作”。

他略带骄傲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他带了52个博士生。对学生,他有自己的坚持,第一年每个月要碰一次头,他还给学生们开书单,让他们写读书报告,定期进行交流,“做学术要不断碰撞、充电。”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