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一夜 地球最后的夜晚:最后一夜 耐人寻味
说起《地球最后的夜晚》就不得不说《路边野餐》。
这是毕赣的第一部长篇电影,电影于2016年7月15日在大陆上映,票房只有647.5万元,前期宣传不足,缺乏亮点,使得这部电影似乎在历史茫茫的长河中被掩盖了。电影的境况虽然遇冷,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还是收到了不错的反响。尤其是“长镜头”作为毕赣导演的杀手锏,更是耐人寻味。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预算大大超支,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毕导对长镜头的执着。影片请来了汤唯、李鸿其、黄觉等演员,在商业的层面上有很大的提升,且不说“一吻跨年”的那铺天盖地的宣传了,把上映时间放在年末的12月31日,也颇有迎合大众,将电影“仪式化”的意味——一方面,这样的宣传策略令《地球》的预售破亿,但另一方面,看过《路边野餐》的观众也会了解,毕赣在表现手法上是一个相当有鲜明特点的导演,他的这部新作品蕴含着“现实与理想”巨大差距的危机下。
果然,在预售破亿之后,2019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天,电影的预售仅仅只有380万元,仅仅比《来电狂响》多了70万元。在首映的第一天就遭到了两极分化的评论,倒也在情理之中。你让抱着看爱情片心态的观众一脸懵逼地走出电影院,这本来就是在宣传的时候所想到的后果。但无论如何,宣传还是做到位了,钱也拿到了。相比导演第一部长片,《地球最后一夜》在票房上已经大有进步了。
要找到属于他的拍摄场景可不简单,起码不是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可以找到的。《路边野餐》中,他们来到了贵州一个神秘的土地上,在这土地上充满着梦与现实的交织;而这一次,他同样把背景放在了贵阳,陈旧的房屋,略带口音的普通话,就好像《路边野餐》中男人爱上女人那样粗犷。
毕导在影片中用了很多镜子,令观众们以假乱真,以为镜子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或许这也是对观众们的反应的一个戏谑。对女人的爱与想念,渐渐地交织成了一个如影随形,或者或假的环境。《路边野餐》与《地球》在乡间道路上的长镜头,无论被外界如何认定,导演的精神和情绪在此时此刻跟着电影向观众娓娓道来。
时间,两部电影中都介绍到了时钟,前一部作品时钟是静止的手绘的,而这一部作品的时钟同样是静止的,不过是实体的。这可能算是毕导给大家开的一个玩笑:时间是绝对的,但在电影里头,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时间,就是他的。
《地球》所手握得资本大了,我们可以将其看作《路边野餐》的全面升级版。在梦境里,毕导慢慢放下了文本,如果你要把《地球》写成一本书的话,这项工作可能还要比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所做的还要难。空洞的剧情本身令人难以捉摸,而迷幻的镜头与剪辑使得剧情电影更加云里雾里,但我们可以在这似懂非懂的语言下,感受到了作者有关爱、有关思念的表达。在他的逻辑里面,把电影做好就是对观众的负责——即使观众并没有这么多。
而从最终成片的角度来说,他的确是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