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面分析500字 重磅!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卷权威解析来了!
2018北京高考语文科目的考试已经结束了,今年北京高考语文卷重点考察了哪些内容?小编带你一起来看北京教育考试院和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专家们对试卷的权威解析,包括对试卷的整体分析和题型解析。
总体分析篇
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坚持立德树人,稳中求进,结合北京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关注时事等特点,从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角度,在试题情境选择和问题设置上,突出对学科基础、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在试卷的整体性、丰富性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
一、坚持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
把回答高考语文试题,作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上的最后一堂课,一直是高考语文北京卷的重要认知。因此在试题素材选择和题目设计上,不仅注重高考的区分功能,同样也注重其教育价值。
1. 写作:成长与发展是关键词
大作文第①题“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意在引导考生回顾自己成长的经历,思考祖国发展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
2018年,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已经长成为青年,走进高考考场。进入新时代后,青年学子们日益成长,国家各方面呈现了飞速发展的态势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引发考生回顾自己成长的经历,认识自己的成长与祖国发展的关系,将个人的成长自觉融入祖国发展的伟业之中,这是很有意义的。
题目引导考生思考家事国事天下事,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写作背景广阔,写作内容贴近考生生活,学生会有话可说,有议论可发。
大作文第②题“绿水青山图”,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用记叙文描绘自己向往的生态文明图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题目可写内容很多,如消除空气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止土壤污染,整治环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等。考生可以编写故事,也可以写散文;可以适当虚构,也可以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当展开想象。
写作要求符合18岁青年喜欢想象的思维特点,写作内容符合学生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实际,写作题目画卷感强,富有审美性和文学意味,利于有特长的考生发挥。
今年的考生,是新世纪出生的第一届考生。他们成长的18年,正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跨入快速道的十八年。这份试卷,把学生十八年的成长,融进了语文考查之中。如两道作文题,一个谈与祖国、时代共同成长的思考,一个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这样的作文,鲜明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之价值观的在育人上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时代结合起来,强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语文教学在把握立德树人的总体方向上,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取人工智能话题为材料,是人类科技发展的重要议题。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注社会各个层面的信息,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
点评专家:
顺义区教育考试研究中心
特级教师 刘德水
2.阅读:经典、科技与文化是着眼点
考查经典阅读
经典的文学和文化著作,其丰富内涵对人格塑造、精神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考语文北京卷将经典名著纳入考查范围,引导学生通过文学文化经典著作阅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得启迪。
在去年考查《红楼梦》《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等的基础上,2018年又增加对《论语》的考查。《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很多思想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有着积极意义,如第13题选择了《论语·先进》中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孔子对弟子提出的“闻斯行诸”问题的不同解答,对学生的立身行事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文言文阅读,不仅有文言文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更渗透着对古人思想、智慧的领会与理解;《满江红》一首词更体现着辛弃疾高尚的情操和思想境界。今年新增的对《论语》的考查,考查对儒家思想的领会,尤其突出《论语》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及人物对学生当下生活影响的考查。这样,就不是简单地考查知识,而是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立体的继承。对引导传统文化教学致力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一点,具有突出的价值。
点评专家:
顺义区教育考试研究中心
特级教师 刘德水
考查科技阅读
“人工智能”是目前科技发展的热门话题和研究重点内容。
第一大题多文本阅读选择了一组以“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与思考”为主题的材料,引导学生在关注科技前沿发展、感受科学精神的同时,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从而启发学生认识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考查文学阅读
第五大题《水缸里的文学》是文学作品阅读内容,作者回忆了少年时期由童话故事引发的好奇心、想象力对自己文学萌芽的意义,以及对之后文学创作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引发学生对个人成长的思考。
二、加强基础考查,注重综合运用,为考生搭建展示才华平台。
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在重视基础,创设情境,关注应用,鼓励学生创新表达等方面,继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1. 加强基础考查
在试卷结构布局上,力求通过不同类型的素材、不同测试重点的板块组合,形成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全面覆盖。
在试卷题目设计上,选择语文学习中的主要内容,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避免偏题怪题,以期通过不同类型题目间的有机结合全面考查考生语文素养,引导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培养。
第一大题多文本阅读采用实用类和论述类文本组织材料,试题侧重考查信息处理和加工能力,考查更为全面综合。
2. 创设情境,注重运用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试卷力求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和个人体验情境,强调在语言实践中积累、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语文的应用性、综合性,避免对知识的僵化记忆。
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中,注重联系考生生活。力求通过考试,引导语文教学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积累背诵古诗文是中学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第17中第④题,创设“校庆致辞”情境,要求学生在校庆欢迎词中填入恰当的古诗文。题目力求从贴近学生生活出发,设置真实的生活情境,使“默写”不再是诗句的僵化记忆,答案的开放更是对学生能基于多年的诗歌学习积累进行合理联想、创造性应用的鼓励。
3. 为考生搭建展示平台
继续设置选择性强、开放性强的题目,为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提供更多的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和有所创造,体现出为每一位考生展示12年语文学习水平搭建平台的高考价值“新思维”,启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
例如,“微写作”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考查经典名著阅读。2018年三道题目,覆盖了七部名著,给考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试题重点考查运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表达的能力、陈述故事情节的能力和评议人物的能力,将语文学习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和思想性结合在一起。
试卷结构与以往保持一致,题型基本稳定。有一些新的变化,试卷长度降低,比去年减少二百多字,题目数量减少两道,体现着“应试减负”,这是对当前转变教学观念,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方向是一致的。
题目的变化,更加突出平时的积累,强调基础知识的运用,如默写第三个小题,如22题及微写作,这样的题,仅靠单纯的识记、理解还远远不够,必须能结合生活灵活运用,不同的学生,能结合生活,表达自己的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展示自己的语文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