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中原的三首插曲 挺进中原 顾大局方能开新局
巍巍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东视古都南京,西瞰重镇武汉。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始有70年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伟大壮举,而这伟大的壮举,又让大别山更多几分雄伟和神奇,无数后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追寻当年千里跃进的足迹。
带着崇拜,带着景仰,我们踏上了探访之旅。从安徽六安一路西行,望着连绵起伏的群山,记者仿佛看到了70年前的炮火硝烟……
1947年夏,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陇海路一线连续作战,亟须休整和补充。这时,他们收到了毛泽东同志发来的“三A”紧急密电:“陕北情况甚为困难!”提醒刘邓部队两个月内尽快挺进大别山,以牵制敌人,减轻陕北压力。刘邓首长看完电报二话没说,马上复电:半个月内行动!实际上,不到10天就出发了。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千里跃进大别山,最能体现的就是听党指挥、顾全大局,不畏艰险、勇挑重担!”走进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局长胡遵远第一句话便这样说道。
是啊,千里跃进,说起来容易,可是让一支大军孤军深入到国民党统治区,没有后方,没有补给,其艰难危险可想而知。毛主席当时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估计了三个前途: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退回来;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一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可以看出,不管哪个前途,前提都是“付出了代价”!
对于这种代价,征战沙场多年的刘伯承、邓小平怎能不心知肚明?但他们说: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其他战场可以减轻些,更多地消灭敌人。几十年过去后,邓小平回忆起这事来仍反复告诫大家:“要提倡顾全大局。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
人一旦有了坚定的信念,有了大局意识,一切困难都变得无足轻重。
于是,我们看到了,在后有追兵、前有黄泛区阻隔的汝河,刘伯承振臂高呼:“狭路相逢勇者胜,杀开一条血路!”我们看到了,邓小平那字字千钧的9字简短动员令:“不惜一切代价打过去!”我们看到了,在国民党30多个旅的围困封锁下,刘邓首长带头纺纱织布自力更生。
我们看到了,为了整肃军纪,公开枪毙犯法的战斗英雄赵桂良,震动了三军,感动了百姓。我们更看到了,从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开始,经过半年作战,人民解放军内外线配合,共歼敌75万余人,战争已经主要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听党指挥、顾全大局,这是由我军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近代中国以来,无论是清王朝的八旗军、洋务运动建立的所谓“新军”,还是辛亥革命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大小小的新旧军阀,他们对外丧权辱国,对内鱼肉百姓,成为维护腐朽社会制度的统治阶级的鹰犬,成为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帮凶,成为一些窃国野心家和政治集团谋取一己私利的工具。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自己的理想和宗旨,像基因和血脉一样贯注于军队之中,使军队真正成为人民的军队。
亲历过古田会议的罗荣桓元帅回忆说:“我们不像旧军队,也不像外国,我军有特点,历来就是反对‘我’的,用只是用‘我们’。”只用“我们”不用“我”,就因为我们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有了这个“根”和“魂”,我军就能迸发出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磅礴力量。
战争的烽烟渐渐消散,雨后的大别山云淡风轻。
在高耸入云的金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金寨县人武部部长孔令顺和我们一同拜谒。孔部长刚刚从福建省军区交流过来任职,离家千里,从沿海发达地区到贫困革命老区。他手抚着革命烈士纪念碑说道:“改革,总是要有付出,需要大局意识。和长眠在这里的先烈相比,我只觉得汗颜。”
山巅环顾,群峦起伏,松涛阵阵,仿佛改革强军的号角。抬头仰望,纪念碑上刘伯承元帅手书的“燎原星火”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又一个大局摆在新一代革命军人面前,那是改革强军、浴火重生,那是向世界一流军队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