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道士:以出世的精神 过入世的生活
有一个地方,远离都市喧嚣和世俗烦扰,层峦叠嶂,辟谷清幽。有一群道士,他们餐霞饮露,与明月清风为伴,在这里过着清静隐修的逍遥生活。每日粗茶淡饭之后,或闭关打坐,或习书作画,或抚琴吟唱,或练功养生。
"南尊武当,北崇少林",武当和少林为中华武学的两大门宗。胡玮哲,道号无心子,道名胡师黄,武当三丰派第十五代玄裔弟子,武当三丰派又名隐仙派,隐仙派弟子不沾世俗,不重宗教仪式,均以"遁世隐修"为主,除传承武当武术外,专研琴棋书画,日出练气,日落而息,静息打坐磨砺心志,修身养性。
胡玮哲13岁投身武当,与师傅钟云龙道长学习武术,17岁下山云游,从武当山一路南下,在机缘巧合中自然领悟道家思想。他从南方辗转到北方拜访道学上的大师,虚心请教,进入道观系统学习道教文化,之后又在北京学习四年,历经磨难22岁回到武当山。从血气方刚的少年,慢慢走到今天,最后沉下心在山里住下来,这其中的变化只有胡玮哲自己最明白。在这5年里,修身、修行、修心终成清静无为。
每天五点钟,东方天刚亮,清脆的梆子声打破了道观的宁静。起床、梳头、洗脸、穿袍、戴冠、系绦。早上站桩,通过练太极拳修身养性。苦行道士默默地干着自己的活,除草、担水、洒扫殿堂、做早饭。六点半云板一敲,上老律堂念早经。
这一天的生活很自然,他们不刻意遵循宗教仪式。上午,他们会种植一些蔬菜,锄地、种菜、摘菜,偶尔还会上山挖一些"药材"来补气,胡玮哲道:"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神补。"也可以学习看书、学习、写字。到了下午,时间就比较自由和充足了,可以选择练功也可到山上找个地方弹琴练剑。
琴棋书画,是道士们的业余休闲生活。琴,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载有音乐理论,认为音乐可感天地、通神灵、禳灾患,可使奉道都进入清虚之境而得到心灵的净化。《度人经》认为梵气之离合而成音,这种自然之音便是大梵的隐语,这样,道教音乐便具有了神圣的意义。
弈棋,能开拓人的思维,展示人的智慧。书画,既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又是一种生活。道士通过琴棋书画,修养道德,陶冶情操,超然物外,达到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心与道通"、"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体现了生命的价值。
胡玮哲喜欢穿道衣,他认为道衣和普通衣物有着很大的区别,习武之人走路雷厉风行,穿了长袍以后,自然会放慢脚步,对心气有磨练,利于修行。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从当年流浪学艺到清苦出家再到今日的修养气度,胡玮哲深深体会到 "道"的伟大,武当武术是"道"的一个载体,是以道家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延伸。特别是太极拳,结合了阴阳五行学说。很多人认为道士就是出家人,胡玮哲说他更愿意称呼自己为一个"修道者",通过持修,找到人生的逍遥快乐,达到长生久视的超脱。而所谓的戒,它没有很多条条框框来约束,更多的是以自己学到的,认识到到东西来自律自戒,以无心自戒为真戒。
下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经历磨难,感受世间冷暖。于俗人为"历练",于修道者而言为"修炼",在清静中修身养性。一个真正的道人生活应该是返璞归真,日出而练,日落而息。
有人曾问:什么是修道?打坐是不是修道?出家是不是修道?吐纳是不是修道?积德行善是不是修道?心尘窃以为,这些都是修道的方法或者形式,并非道体本身,也非修道的全部究竟。过去有个和尚只知道打坐,其它一概不关心不参与,但是悟了道以后却积极投身寺庙建设,每天下山往山上担米,十分辛苦,他却乐在其中。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句话太高也太远。但是道士们在生活中体道悟道,过着自然、朴素、内心平和而充实的修道生活,在坚持宗教修炼的同时,丰富着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也是一种超脱,以出世的精神,过入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