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春晚相声虎口遐想 如何评价2017春晚姜昆的相声《新虎口遐想》?
1987年春晚,姜昆、唐杰忠的《虎口遐想》让人印象深刻,成为春晚历史上最经典的相声之一。30年后,已经是中国曲艺协会主席的姜昆再上2017年春晚,推出了《新虎口遐想》。
大部分的续作都赶不上前作,这部《新虎口遐想》别说赶上前作,甚至都没能引发很多的讨论,知乎上关于“如何评价2017春晚姜昆的相声《新虎口遐想》”的问题仅仅有几百人关注。人们甚至连吐槽的兴趣都没有了,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今年的春晚变成了不可描述的敏感词吧。如果不是宁波动物园在春晚之后出了游客逃票进入虎园被老虎咬死的新闻,《新虎口遐想》得到的关注可能会更少。
尽管如此,我依然认为《新虎口遐想》在今年的春晚语言类节目中属于相当不错的,至少他能反映当前社会的风貌,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还能有久违的讽刺。不过这一切还是依托于梁左先生30年前创作出的超前的故事结构。两相对比,更凸显出1987年的《虎口遐想》绝对是春晚相声历史上的絶作。
有很多人把近些年来语言类节目的疲软归因于缺乏讽刺,都是歌功颂德的作品,这一点我并不同意。语言类节目好不好看,和讽刺与否并不关系,歌功颂德也能都逗人发笑,讽刺不一定就能把人逗乐,关键是要把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与包袱设定三者融合起来才能创作出好作品。而《虎口遐想》正是这方面的典范。
首先看故事,这个本子脱胎于梁左先生的短篇小说,是北大中文系出身的梁左对20世纪意识流文学和荒诞派戏剧的仿作。这种荒诞的意识流结构与相声中一逗一捧完美结合,促成了这一作品超出纸面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看人物,《虎口遐想》刻画了一个标准的“矮穷挫”青年形象,他爱面子、懦弱、猥琐、嘴贱、还有莫名其妙的乐观主义,可以说集各种屌丝特质于一身。仔细想想,那些经典的喜剧人物好像都是这个特点,陈佩斯的陈小二、周星驰的周星星、尹天仇等都是这个路数。
另外,《虎口遐想》对故事的配角——各路吃瓜群众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他们成功扮演了搅屎棍的角色,每次主角陷入困境,他们都要过来帮倒忙:主角要打虎,他们往老虎身边扔拐棍和水果刀;主角认怂,他们却在“喊口号”激怒老虎;主角要报警,他们却说管理员放假了……这种与主角需求的错位,成功地制造了不少笑料。
最后来看,包袱设定。之前有大神总结过写段子的各种方法,比如谐音误读(赵丽蓉老师的经典名句“司马缸砸光”),预期违背(陈佩斯老师的经典名段:“我就以为我这模样的能投降,你朱时茂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啦!”),同文异读(微博著名段子:Stay foolish,stay hungry.
——金二胖),然而好的包袱并不是在故事中穿插一个段子,而是把段子融入故事中,这才能让包袱抖得响。虎口遐想采用的一种是非常经典的方法——制造窘境,这是一种把人物情境推到极致的表演。
《虎口遐想》就营造出了这样一种窘境,单身青工周日独自一人去动物园游玩被游客挤进老虎洞,从开始痴想自己成为打虎英雄,结果发现完全不现实,到幻想脱离虎口四处求救而不得,最后陷入绝想,主角的窘境越来越深,喜剧的效果也越来越强。
故事的结尾,主人公又来了一段狂想:他奔向提议解下皮带和裙带救人的那位姑娘,捧哏则“正派”地劝告——不先跟大伙握握手?可主角只是回答:他们都不和我握!全提着裤子呢!从痴想、幻想、绝想到狂想,一气呵成,这个包袱设定实在太绝妙了。
至于讽刺,那只不过是《虎口遐想》的副产品,它并没有固定的讽刺对象,它只是在反映时代,描述情境,刻画人物,把小人物陷入的窘境用心雕刻出来,刻入观众心中,甚至30年后再看这部作品,仍然会觉得它直指人心,这才是喜剧的最高境界。
《新虎口遐想》之所以难以复制老《虎口遐想》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也就在于此,事先说好要讽刺时局,既受审查所限,又要肩负政治人物,还要讨好观众,这相当于自缚手脚,太难了。所以,尽管《新虎口遐想》中有近几年来少有的讽刺力度,仍然会因为结尾突兀的“苍蝇老虎一起打”而饱受诟病,难成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