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张士平家族发家史】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访谈

2017-1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核心内容:揭秘张士平家族发家史,2011年9月7日,胡润研究院公布"胡润富豪榜"前50名,其中山东邹平的张士平家族以300亿元财富位列第19名,成为本届胡润榜的山东首富.仅仅相隔一天,在9月8日发布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张士平家族以268.5亿元财富位列第14位,同样成为山东首富.与其他富豪相不同的是,张士平的财富基因有着深刻的"小镇"烙印:他在这个距离邹平县城26公里的魏桥镇上,打造出了全球最大的棉纺企业--魏桥创业集团."干啥都要争第一,我84年就拿全

核心内容:揭秘张士平家族发家史,2011年9月7日,胡润研究院公布“胡润富豪榜”前50名,其中山东邹平的张士平家族以300亿元财富位列第19名,成为本届胡润榜的山东首富。

仅仅相隔一天,在9月8日发布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张士平家族以268.5亿元财富位列第14位,同样成为山东首富。与其他富豪相不同的是,张士平的财富基因有着深刻的“小镇”烙印:他在这个距离邹平县城26公里的魏桥镇上,打造出了全球最大的棉纺企业——魏桥创业集团。“干啥都要争第一,我84年就拿全国第一,85年获国家级劳模”

几乎每天,在邹平县魏桥镇的大街上,你都能看到一位老人骑着一辆“破三轮”去街头找乐。这样的镜头每天都在上演,以至于小镇的居民早已习以为常。这位老人叫张尊河,在他的人生履历中,除曾任魏桥镇一生产队队长外,其经历与该地其他村民并无二致。然而,他是张士平的父亲。

邹平当地一名官员这样定位,张士平是现阶段邹平民营经济最具传奇色彩的开局人物。然而,这样的人物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仅仅是一个乡镇小厂的“推车工”和“扛包工”。“一月挣三四十元钱。”其父张尊河回忆道。但一切在1981年被改变,这一年,张士平上任邹平县第五油棉厂厂长。对于上述改变原因,张尊河的说法是“勤快”。

不过,“勤快”并非张士平后来成功的唯一注脚。对此,当地的上述官员认为,除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提供的机遇外,张士平的发迹也与其“胆大包天”存在很大关系。张士平18岁就参加工作,刚开始,还只是个“季节工”,加班加点的干,挣了70块钱。1964年,这个企业经国家同意,招18个学徒工,底线是初中毕业。


“当时就业非常不容易,我非常非常的高兴,那时候我想我能熬到个四级工就行,我师傅是四级工,四级工是43块钱。我就想,到我师傅那水平就行了。到了66年,我师傅是劳动模范,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全国的,到处去介绍。这时候我的机会就来了,我就成了不是车间主任的车间主任,管着轧花车间。这时候文化大革命乱套了,叫我下去劳动改造了一年时间。”

至于为什么会被劳动改造,张士平说:“因为我是保我师傅的,文化大革命时,我师傅是劳动模范,他们说我师父是保皇派,让他游街,我就不愿意了。我那时在厂里的威信是相当高的,我一呼,所有青年有130多个人选我做大队长。接着就失败了,县里不支持,我们是县属企业。最后怎么办?劳动改造一年时间!多亏了这一年,在农村里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我放羊拾草,拣柴火,围着小清河拾粪,当民工,挖河。”

即便在这种环境里,张士平也没有消沉,他似乎凡事都要争第一名,就连劳动改造期间也是如此。“干啥都要争第一,我84年就拿全国第一,85年获国家级劳模。在庆云劳改期间,叫我当带工的,那时我22岁,我们干了整个县第一名,我是第一个去的,最后一个回来的,那个锻炼直到现在想起来,总结自己的一生是非常有意义的。”

有一段时间,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解放台湾”

这种“胆大”和敢于争第一在张士平1994年任邹平县魏桥棉纺织厂厂长前后得到充分证明。当时,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下,国内纺织业“限产砸锭”。但在政府支持下,邹平当地尚未完全从艰难的处境中挣脱出来的张士平们却大胆地四处购买淘汰的棉纺锭。

随着其纱锭数量完成“从1989年1.6万个到1994年底10.5万个,再到1999年,魏棉兼并濒临倒闭的老字辈国企——滨州一棉后,达到33万个的扩充”,当时,原滨州一棉的职工打出“乡巴佬滚出去”的横幅。然而,让他们吃惊的是,一年后,由于滨州一棉共享了魏棉的销售渠道,其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增长了59.6%和44倍。


如此变化,也让当年主政山东的吴官正留下“山东有两‘张’,东有张瑞敏,西有张士平”的评价。魏桥出名之后,凡到滨州来的包括各省来参观的,都指名要到魏桥看一看。这种场面上的事儿,张士平似乎非常反感,他的低调在圈内是出了名的,几乎不接受任何采访。开始,魏桥管理层对这样的事顶得很厉害,但张士平也知道跟地方政府顶得不能太厉害,“地方官员来看一看,不让进没面子,我就放开了。”

当然,这种事情也不能太多,不能越过张士平的“底线”。“有一次来了一百多人的团队,领导来了马路开始禁止通行,公安部门指挥所有的车辆都停了让路,包括我的进货车、棉花车、出货车,停了两个小时,不能这样搞,这样影响工作是不行的,因为这不是一次两次,每天都有人来,装货装不出去了,一年有五百次,我们没有接待办,就是厂办接待,有时要我出面的我接待,有时见了一面就走了,要不是陪着参观,我都很少去。”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低调”,他的财富一直无法估算。胡润榜估算其财富为300亿元,而一份山东媒体的财富榜则估算其财富为700多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段时间,张士平每天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解放台湾”。“你当我是胡扯?参考消息,四频道电视,晚上840以后讲台湾,只要在,我保证每天看,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台湾的统一,台海的战争都关系到我们企业的生存。”

新首富的接班大业

“张总虽然还在上班,但具体的工作都已经交代给儿女们了。”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世界最大棉纺企业魏桥集团早已度过“接班”期。已过不惑之年的独子张波执掌利润最为丰厚的铝电产业板块;两个女儿张红霞、张艳红留守规模庞大的纺织产业,其中跟随张士平打拼多年的大女儿张红霞总揽全局,而小女儿张艳红具体负责威海园区,与姐姐共同打理纺织生意。


“孙子也抱上了,儿女们都有出息,独当一面,张总对公司管的越来越少了。公司的大事小事都是儿子、女儿在负责。”一位魏桥职工告诉记者。作为独子,家中的排行老大,张波被父亲张士平赋予了更多期望。1996年8月从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后,主修财务会计的张波回到张士平身边。这一年他只有26岁,父亲张士平也迎来了自己事业的重大转折,开始筹划魏桥的重组。

1998年,魏桥重组完成,张士平任命28岁的儿子张波为副总经理。仅仅过了11个月,1999年3月,张波便被直接升为魏桥纺织的总经理、执行董事及董事长。可以说,从这时起,张家的接班大幕已经拉开,似乎也毫无悬念,“少东家”张波刚一露面便身兼总经理、董事、董事长数职,是纺织业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1999年的魏桥还没有涉足铝电行业,正全力以赴的建设“世界最大的纺织企业”,当时的张波被委以重任,专注于纺织生意的发展。随着纺织业务的拓展,魏桥开始进入铝行业,2004年建成15.6万吨的电解铝生产线,并建设了铝型材加工项目。

今天,铝电生意已经超过纺织业,成为张家以及魏桥系最赚钱的生意。2009年-2010年,经过一番重组后,铝电业务正式与纺织业务分离,张波成为魏桥铝电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全面打理利润丰厚的铝电生意。

执掌公司纺织产业的是大女儿张红霞。从年龄上看,张红霞仅比哥哥张波小了两岁,但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并不见得少。她从邹平魏桥棉纺厂技术科副科长、科长、生产技术处处长,一直到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她从基层一步步干起,跟随在父亲张士平的身边,为其分忧解愁。

在公司内部,张红霞的孝顺也是出了名的。在魏桥的创业史中,张红霞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哪里需要去哪里”,她还担任过魏桥置业董事、魏联印染董事长、魏桥漂染总经理。

为了管理如此庞大的纺织产业,张士平将魏迎朝、苗汝美以及自己的弟弟张士军等经验丰富的创业元老任命为副总经理,辅佐女儿张红霞共同治理企业,可谓用心良苦。

除了这些创业元老,张士平的二女儿张艳红也在帮姐姐打理纺织生意。2000年7月,魏桥建设威海工业园,张艳红被任命为威海魏桥的总经理,成为家族企业的一分子,因为做事雷厉风行,人称魏桥“铁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