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电影 为演好《画魂》的潘玉良 巩俐曾向她拜师
26年前,为了拍摄电影《画魂》,演好传奇女画家潘玉良,巩俐曾经深入上海油画雕塑院一位女画家的画室,拜师学艺,体验生活。狭小的画室里,巩俐从绷画框、握笔调色等基本功开始,接近油画创作的全过程,也感悟潘玉良单薄的身体迸发的创作热情。没过多久,她绷画框的手势俨然熟练工,握起笔来有模有样。
当年,手把手教巩俐画画的女画家,是任丽君。
近日,"薪火相传——任丽君作品展"于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举办。展览现场,一本泛黄画刊登刊的任丽君与巩俐在画室的若干合影,揭开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然而,展厅转上一圈,更令观众惊叹的,还是展览的主角——71岁的任丽君,以及展览所呈现的她在各个时期创作的总计150件艺术作品。
这些年,任丽君"藏"得太好了。她一门心思画画,并不热衷于办展。她的画也与市场绝缘,除了美术馆收藏外都留在自己身边。艺术创作带给了她真正的富足和快乐。这是属于她的"画魂",在艺术市场火热的今天格外令人感佩。而此次展览,像是上海油画雕塑院颁发给她的"终身荣誉"。
任丽君1964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孟光等老一辈艺术家。此后,到油画大家俞云阶家中拜师学艺、去延边劳动以及在北京空政文工团从事舞台美术的经历,都给了她的艺术以别样的滋养。任丽君进入上海油雕院,是在1976年。
最初几年,她凭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主题性绘画,在画坛崭露头角。1982年为当时十六铺客运站新候船大厅起稿设计的壁画《长江——中华的荣耀与希望》,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幅壁画气势磅礴,以川流不息的江水融汇了长江流域的变迁,足有三层楼高,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丙烯壁画。
当年的客运大厅今天已不复存在,此次展览展出了任丽君当年的设计稿,以及当年记录任丽君趴在三层楼高的脚手架上创作情形的报刊资料。
展厅中央高2.57米的油画《复旦——纪念圆明园被焚120周年》,同样是任丽君创作生涯中不容忽视的作品。画面中,洛可可式的石柱前,两位学生打扮的女性一人低头沉思,一人仰望将来,洒进画面的一缕阳光格外醒目,这束光似乎代表着希望。画面传递着振兴中华的美好寓意,也引人思考新一代青年如何面对新的历史责任。当时这幅画激起了广大青年的强烈共鸣。
逾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任丽君的画风几经转变。"我求索我得不到的",泰戈尔的这句话,被任丽君视为创作上的座右铭。她孜孜以求的总是突破与创新。
1983年,罗马尼亚画家巴巴来上海展览。当时,任丽君带着一张临摹证明,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临摹一张小画,由此掌握巴巴的艺术技法和处理方式。没过多久,任丽君去大凉山写生,画了一幅《布拖姐妹》,深沉又略带压抑感的风格正来自于对于巴巴的借鉴。
正当这一风格的创作在任丽君笔下日趋纯熟之时,她却又悄悄转了方向。她笔下的人物开始夸张变形,画面的装饰感也在慢慢增强——克林姆特是当时任丽君找到的又一位"老师",油雕院大量的进口画册开阔了她的眼界。且看她的《针针线线皆投入》《生活在远方》,尽管带着主题创作的基调,表现内容和手法却都趋于这样的个人化尝试。
渐渐地,任丽君在多次深入西北、西南地区的采风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她坦言:"那种脚踏实地的美,原生态的朴实,打动了我。"她常常以少数民族女性作为画中主角。这些女性往往有着宽厚圆润的臂膀,让人不禁联想起"地母"的力与美。
《橄榄坝的姐妹》《沐浴》《佤族妇女》《午后》《摘葡萄》等一系列作品都是其中的代表。画中斑斓的色彩,甚至大红大绿的冲撞,赋予画作别样的张力。任丽君用意念中的色彩捕捉阳光,也捕捉阳光洒落在林边、谷场、果木丛中丰腴妇女的额头、胸颈、花裙上的光斑形成的色彩流动……那是一种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美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