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山水画 一代宗师林散之先生山水画25幅欣赏
林散之是我国书法艺术一代宗师,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其草书独步当代,比肩古人,影响广泛而又深远。和历史上的许多大师一样,林散之不仅专精,而且兼擅。他在绘画和诗歌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同样足以留芳史册。
事实上,山水画一直在林散之的心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甚至超过了书法。他曾经讲过自己“诗一、画二、字老三”便是明证。林散之自幼喜爱习字画画,其山水画的学习一直和书法练习齐头并进,从未荒疏。
林散之作画以山水为主,亦画人物。他在书画集《自序》中说:“余之学书过程即余学画过程”;“余学画有三个阶段:从含山张栗庵先生及以前岁月;随宾叟学;游历名山大川,向大自然学。”
他在十二岁那年,便从南京张青甫学习人物画。1929年,林散之负笈沪上,师从海内名宿黄宾虹,朝夕问道,黄宾虹倾其所藏历代名家真迹,让林散之细心体察,并结合古代名人手迹,口传手授,作画示范,指出如何知白守黑,要黑处沉着,白处虚实,黑白错综,以成其美。
1934年,林散之作万里壮游,遵从黄宾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诲,书画随之大进。
尽管林散之在很多方面都汲取了黄宾虹绘画艺术的营养,但他对于黄宾虹绝非只是优孟衣冠。从笔墨上看,二者都充分体现了“道咸之学”产生以来逐渐兴盛的“金石趣味”,但林散之更注重用笔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刻画对象的相互适应;黄宾虹晚年喜用积墨,反复点染,层层相加,林散之则多用阔笔晕染,务求通透。
黄山琉璃桥一角
华茂图
在画格上,他们都主张“生拙”,力避甜俗。但黄宾虹浑厚朴质,甚至有几分苦涩,林散之则似乎多了一些秀逸与清新。在面貌上,林散之并没有直接模仿黄宾虹,而是“师心所祖”,向宋元人学习。在刻画物象时,较黄宾虹更为具体,构图更为精心。黄宾虹喜画“阴面之山”或“夜山”,林散之则多画“阳面之山”。
在师传统上,林散之转益多帅而不拘泥于一家一派。他说:“作画法宋人,皈依元明,力戒浮华,旨在质朴天真,千丘万壑,求无俗迹,能除魔障,我之原也。”林散之的审美追求是十分明确的,就是力戒浮华而追求质朴天真,浮华则甜俗,质朴天真则接近自然。
林散之的山水画成熟期的面貌多以水墨为主,设色则淡雅明丽,具有朴素清新的格调。林散之主张:“作画宜求骨力,宁骨胜肉,不能肉胜于骨,宜重宜辣,忌纤忌弱,更不宜模糊一片,此古人重勾勒也。”
林散之的山水既重骨力,又重勾勒,可用“雅、重、辣”三字概括。他的画无论是宏幅巨制,还是矮纸小札,无不雄健厚重,清雅可人。他的好友评他的画:“笔笔写上去,犹能笔笔拆下来,笔墨在蹊径之外。”并作诗云:“先生作画如作书,春蛇入草夏藤枯;先生作书如作画,铁画银勾悬笔下”。
林散之在书法艺术上的精深造诣,无疑对其绘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如他的绘画影响了他的书法。他自称:“余之学书过程即余学画过程。以作画之理写字,以写字之理作画,互为影响,畅其机趣。”
林散之一生勤于书画,融会贯通,自不待言。他在诗文方面的修养,又使得他的绘画文质兼具,格高调古,始终循着中正大雅之路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