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害人 《了凡四训》:为善善为

2019-02-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了凡四训>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毕生学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和真善美中华文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章,论证"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本为训子书,渐为劝世宝典.数百年历久不衰,时至今日,仍然是脍炙人口.

《了凡四训》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毕生学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和真善美中华文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章,论证“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本为训子书,渐为劝世宝典。数百年历久不衰,时至今日,仍然是脍炙人口、滋育身心的杰作。

了凡四训害人 《了凡四训》:为善善为

知行合一:改过之法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袁了凡一生行动的准则。《了凡四训》,尤其是“改过之法”,集中体现着知与行的正向交互。

知过为先。“未论行善,先须改过。”“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过”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觉。“心”为知之源,因而,“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了凡四训害人 《了凡四训》:为善善为

改过先改心。“过由心造,亦由心改。”了凡为此开出处方:“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这贴“三心”药,与孔子的“知耻近乎勇”,与孟子的“四端”说,一脉相承,特别发人深省。

改过须明理。何以为“过”?了凡声明:“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了凡四训害人 《了凡四训》:为善善为

有心有行,改过不难。了凡作如下推导:“具是三心(耻心、畏心、勇心),则有过斯改,如春水遇日,何患不消乎?”“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对改过方法则作如下指导:“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

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循序渐进,或多管齐下,都不失为改过策略,可行并力行,奏效。

为善与善为:积善之方

积善,可谓了凡修身功课,也是其济世、劝世良方。“积善之方”通过正反事例列举,告诫世人“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同时进一步剖析“为善当善为”。

了凡的学说之所以深入人心,在于“劝”(倡导)与“说”(析理)辩证结合。好心不做好事,结果适得其反,问题就出在稀里糊涂,不辨“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由此,了凡强调:“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这样的清醒,难能可贵。

选摘数条佐证——

关于真假。“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为善不可“伪”啊。

关于是非。“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为善不在形式而在“实质正义”。

关于半满。“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故“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惠不在大,要义在“舍”,“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于此,了凡苦口婆心,再次为“积善之方”开示良方:“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何谓舍得?舍而有得(德)也。

了凡一生,善事不计其数。为宝坻全县百姓请命减赋一事,便功德无量,“善心真切,一行可当万善”。他所设计的“功过格”,简便易行,为纯化社会风气起到了莫大的“教具”功用,深受推崇。《袁了凡传》云:“了凡既殁百有余年,而功过格盛传于世。世之欲善者,虑无不知效法了凡。”当然,那仅是学点皮毛,为善根本还得从心做起。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立命之学、谦德之效

了凡不凡。不凡在其守凡不妄为,又超凡脱俗大有作为。

37岁遇云谷禅师前,袁了凡完全被锁定在家乡孔老先生算定的“命数”中。迷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因而,“澹然无求”,“原来只是凡夫”。

醍醐灌顶,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让袁了凡人生积极反转。“立命之学”一章,作者大量引述云谷禅师当年教诲,借禅师之口指点人生,传授真谛。

“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包容),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作者由是“知非”,人生从此“痛刷”一新。这段经历,对作者是一次涅槃,对读者是思想洗礼。晚清曾国藩受此影响而更名号为“涤生”。

铭心感悟,记录于兹:“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简直脱胎换骨,无疑开创新天地。于是,自勉自律,善行三千,又三千,又“一万”(心愿修得“合县减粮,万民受福”)。求福为己,行善利人,何乐而不为?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防御)己之邪。”“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最后,了凡以切身体验告诫世人:“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立命之学,泣血相告。

“满招损,谦受益。”“谦德之效”一章,多引述前贤教导,同时也从亲闻亲见亲历中提炼出亲身感受:“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谦为美德,因而必须懂得敬畏:“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谦亦为善行,因而需要砥节砺行:“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佛教语,意为给人无微不至的帮助),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国学是民族精神宝库,珍视宝库,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凡四训》中的“善论”,促人警醒,催人奋进,但其不免牵强的命运说与唯心的善恶因果论,则需甄别批判。辩证“舍得”,智慧“扬弃”,何尝不是读国学经典的“为善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