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书法弱点是什么 书法家与善书者是不易辨别的沈尹默书学浅析
沈尹默先生(1883——1971),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大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与同时代的诸多书家相较,沈尹默是紧紧把握书法史上的主脉,最核心、最精良的二王一系“法脉”,而尽一生努力参究实践的书家。
这条“法脉”自魏晋钟王至唐宋元诸大家传承以来,至二十世纪初,基本上湮没失传,因沈尹默而得以恢复,实在是希有!所谓“法”即是书法之灵魂,最核心的技艺法则——笔法!沈先生毕生通过自学实践能透出此关,并将其科学笔法理论无私奉献于世人,实在是对中国书法史的重大贡献!
自古以来,书法家与善书者是不易辨别的。前人虽有“古之善书,往往不知笔法”之语,对于一般学者仍是懵懂难晓。沈先生云:书家必须是“谨守笔法”者,而善书者虽能写出丰神逸趣的好字,但以笔法较之,多有未合,即是善书而非书家。
说明前人能写一笔好字者未必属于书家眷属。所谓“合”指内在手法的一致性,规律性,不关形貌之远近,书史上诸大家虽然书风迥异,却有其永不变易的“共法”,这就是赵松雪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善书者的书法,如岳飞的《前后出师表》草书,激昂振迅,若与怀素《苦笋帖》相较,其用笔手法就显得粗糙了不少,情性多而法度不“合”,即属善书。
笔法之难,前人早有慨叹!王羲之云:“书法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所谓笔法的“玄奥”,不是指初步技艺,而是指“造极”的难度,“技进乎道”的高度。学者首先得具备一般基础,如永字八法等等,有了这种基础,再勤学苦练加资质通敏,才有可能触到关注“笔法”的层次。
而要笔法“合”于前人,一般说来必须要寻找“得法”的师承。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传承序列,如智永传虞世南,虞传褚遂良,褚传陆彦远,陆传张旭,张传颜真卿,颜传怀素等,所传的正是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所表述的点画书写“共法”的核心规律。
其中张旭说:然,子言颇皆近之矣。工若精勤,悉自当为妙笔。等于说:你理解的已经很接近了,但要用功精勤,自然能达到妙笔的境界。
如果寡于实践,还是不能得之。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多数都有各自的师承传授(惟有极少数禀赋出众者能自力参究),应该说懂了笔法书写规律,自觉地会再铸根基,要消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铲除执用中不“合”于笔法的书写习惯,所以得笔难,在于此也。由此书迹渐与前人暗合,遂得攻书之妙。沈尹默一生实践,全凭自学,能自悟得“下”笔之法,在书法史上是很少见的。
前人很重视师承的传授,因为得笔法惟有来自口传手授,才能尽晓此中消息。自学虽因人而异,但基本上无有这种可能性,极难通晓。所以说沈尹默先生资质禀赋迥异于常人,他的科学笔法理论对学习书法者是莫大的贡献。如果能以其笔法理论为指导,切实从其执笔法入手,遵循其中锋用笔法则,痛改积习,自会事半功倍,省去不少自学探索的时日,渐渐得以“入帖”,即能不负宝贵年华。
我们知道二王一系的笔法可以说自元代以后,几近湮没。清代帖学凋零以来,更无大书家出世,二王一系书迹存世有限,又深藏不出,世人无由得见,碑板久经翻刻面目皆非,所以清人由阮元至康有为等人力倡学碑,书学两汉及六朝新出碑志,取其体势,上求六朝以前古意,下救馆阁之偏,即所谓“碑学”。
沈先生早岁正是身处清末这样的一个帖学式微、碑学兴盛的时代环境,早岁虽走过不少弯路,终能锲而不舍,于近花甲之年对二王以来的笔法正源得以真正领悟。
沈老晚年对前人部分笔法经典著述作了精辟的阐释,如《执笔五字法》《二王法书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等,均收入在《沈尹默论书丛稿》一书中。我一直认为《沈尹默论书丛稿》《学书有法》为近五十年来最好的、最有价值的书法理论著述,所论皆具真知灼见,始终围绕书法本体而谈,又能深入浅出,以行云流水般的通俗语言普被不同层次的读者。
笔者不揣浅陋,试着将沈老关于笔法的几个要点浅析如下:
一、执笔法
五字执笔法,是唐陆希声所传自二王的擫、押、钩、揭、抵五字法,是运腕法。拨镫法是推、拖、捻、拽,是转指法。历只上常将五字执法与拨镫法混为一谈,如南唐李煜《书述》云:所谓法者,擫、押、钩、揭、抵、导、送是也。依沈先生所说导送是李煜妄加上去的,因为导送二字是主运的,和执法无关,导送主运,属转指法,同五字执法意思相背,故沈先生特别拈出以正前人讹误。
沈先生云:拨镫法是晚唐卢肇依托韩吏部所传授而秘守着,后来才传给林蕴的。它是推,拖,捻,拽四字诀,实是转指法。沈先生认为卢肇所云为破坏向来的笔力之说,因为林蕴对于这位老师的传授“不能益其要妙”也就是事倍功半的意思,并未学习成功,所以不可信。沈先生反对转指,主张:指是专管执笔的,它须是常静的,腕是专管运笔的,它须是常动的,必须指静而腕动的配合着,才好随时随处将笔锋运用到每一点一画中间去。
由于近年来持续深化书法热潮,使相当数量的学书者急于事功,认为转笔是笔法“窍门”,一旦得之便可一蹴而就,这是普遍的错误观点。转指如果成为积习,就很难改正,很容易形成用笔流滑的毛病。前人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及多力丰筋者胜等等笔力之说,正合沈老主张的五字执笔法及以腕用笔,所以说沈尹默的笔法理论,对当下学书者正确理解前人法书,是极其重要的指示。
我们在理解沈先生五字执笔法时,还要对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肘并起、五指齐力这几点,下一番切实的实践工夫,因为这几点非常重要,同属于执笔范畴。
沈老为柳曾符讲执笔
指实掌虚:必须名指格小指抵,手掌始空虚,五指向着齐力练习。
掌竖腕平:掌不竖,笔不圆正,锋亦不能正;腕不平,气力不能匀平,点画自不沉厚。
腕肘并起:手臂横撑,肘不悬,腕等于不悬;臂不横,无由得纵势运肘。
这些都是执笔关健内容,不能忽略。不知执笔,遑论用笔!张旭说:妙在执笔,勿使拘挛。世人有不信执笔有法者,大都受世间善书之言论影响。
二、运腕法
书法运笔,先要懂得运腕的手法。只有正确使用腕法书写的点画,方能与前人法书点画相合,我们看宋米芾尺札中点画的质地,细密润泽,筋骨血脉充盈,遒劲饱满之力跃然纸上,即能看出是运腕书写的,一般学者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不能意会其手法。沈先生书法深得米芾运腕妙法,是宋以后学米真有心得的人。
运腕总的原则即“腕随己左右”,并带动臂肘同时运动的方法。运腕法练习久了,腕力即能强劲,先有腕法,后出腕力。一般学者往往以为用腕臂之力,而不知腕关节的运动方法。沈先生云:下笔纷披薛道祖,稍加峻丽米南宫。休问臣法二王法,腕力遒时字始工。
实在是先得了用腕手法,用功几十年的心得感受。如按沈先生于《论书丛稿》中对用腕法的表述,又易错会。其中“只要将两个骨尖之一,交替着换来换去地切近案面”等语,易生错解,因为表述的有些简略了。
用腕之法也只有手把手演示才不会有流蔽,语言实在难以表达。沈先生书法之所以有它人所不及的妙处,实在是有特殊的运腕手法。这个运腕手法是腕关节的运动,有上下提按、左右平行运动,顺时逆时的旋转运动。腕法最不易练成,非十几二十几年如法练习不能成功。
三、中锋提按用笔
沈先生通过看米芾草书七札墨迹照片,读到帖中“下笔处”三字,方晓得“下笔处”大有玄旨,从此笔法大进,这不是一般学书者轻易能了解的,这就是“形潜莫睹”。因为一般学者不能通过表面形态判断出前人手法动作。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书家,不一定非有直接的传承,而能通过力学参破前人的下笔手法。如赵松雪能恢复晋唐人体势,一洗南宋积习,沈先生也是如此。
这个“下笔处”就是中锋下笔手法,是晋唐以来书家所共守的下笔手法,被沈先生一眼识破,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多少学书人不得用笔,纵使字写的潇洒出尖,丰神隽永,也不识此下笔处!这是沈先生的本事。依笔者所解:这即是下笔即中即正,下去即能迅速衄挫打开笔锋,成中锋铺毫,并非全由侧转中的手法。知晓下笔必知收笔,中锋收拢牵丝方对头,如此笔笔如此,即笔笔中锋。
世人论中锋用笔多属于望文生义之解,你看沈老告诉我们“笔笔中锋”此乃根本大法!因为他也走过我们的弯路,几十年的弯路,最后明白了。最核心的东西,方称为根本法!这个“笔笔中锋”也易生误解,一般会认为小篆用笔为“笔笔中锋”,小篆的中锋,并不是真行草隶讲的中锋,后者讲的中锋是书写时通过提按使转,在动势中,中侧锋互易转换运动,侧少中多,辩证形成的“笔笔中锋”。
虽然不乏“侧锋取妍”,仍是要向着中锋铺毫运笔。至于收束提笔,更要中锋用力收起。
中侧锋的转换如同骑自行车的原理,始终是S形左右调整着使之平衡,平衡即是“辩证中锋”。我们不能因运动中局部侧锋,而忽略必然是中锋使然的饱满呈立体感的点画实质(前人法书中点画基本上都呈现珠圆玉润的饱满形态),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就是“笔笔中锋”。如果认为“笔笔中锋”说的太绝对了,只能说我们对中锋用笔的实践不深,对前人法书墨迹解读的“眼力”不够。
提按手法,实是用腕提按,不用腕提按则不得用笔细密处,此是微妙调锋手法。用腕提按有如鸡啄米的动作,既快且准,手法细微,这是腕法之一。中锋提按用笔手法是古人不传之手法,被沈先生挖掘出来了!今人不应简单去理解,在二十世纪,只有沈先生独得这个手法,识者自识。前人于笔法之缄秘,虽有不欲他人得之心理,若实在说应属非其人,所以不传;若是其人,岂有不传之理。沈先生虽然和盘托出,世人多不能解。
用笔要避免偃笔、拖笔、抹笔,要不断提按一起一伏地一一化解,沈先生在提按行笔上解释得很清楚。沈先生云:前人往往说行笔,这个行字,用来形容笔毫的动作是很妙的。笔毫在点画中移动,好比人在道路上行走一样,人行路时,两脚必然一起一落,笔毫在点画中移动,也得要一起一落才行。
落就是将笔锋按到纸上去,起就是将笔锋提开来,这正是腕的唯一工作。但提和按必须随时随处相结合着:才按便提,才提便按,才会发生笔锋永远居中的作用。正如行路,脚才踏下,便须抬起,才抬起行,以要按下,如此动作,不得停止。
四、笔法、笔势、笔意
沈先生对笔法、笔势、笔意之妙解,说明他既慎思,又明辨,是高水准的书法理论家。
沈先生云:笔法是任何一种点画都要运用着它,即所谓“笔笔中锋”,是必须共守的根本方法 (关于笔笔中锋,前有所论,此处不再赘述) ;笔势乃是一种单行规则,是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又云:要离开笔法和笔势去讲究笔意,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从结字整体上来看,笔势是在笔法运用纯熟的基础上逐渐演生出来的;笔意是在笔势进一步相互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三者分而不分地具备在一体中,才能称之为书法。
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中极重要的概念,如果不能辨析,就会混淆前人论书中具体所指。如永字八法,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努等等,实在是说的笔势,是指具体点画写法的动势,这是前人妙于比喻。笔势区别于体势与力势,体势大抵指字形结构的趋势,力势则指由笔力形成的趋势。
沈尹默先生一生学书涉猎极广,在遗存的大量书法作品中,真行二体的作品为数最多。曾一意临习北碑,其早中年遍学汉碑和北碑,于《崔敬邕墓志》《刁遵墓志》《郑文公碑》《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华山碑》《孔羡奉家祀碑》《中岳嵩高灵庙碑》《元显隽墓志》《元彦墓志》等等下过极深的工夫。
今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策划,精印出版《沈尹默临书墨迹系列》及《沈尹默法书墨迹系列》,对今人重新认识沈尹默先生的书学成就具有重大意义。
笔者对沈先生书法一直钦佩至今,长期以来深感当代学者对沈尹默书法的贡献认识不足,其中原因之一,也在于已出版的沈先生书法作品,多以图录式的全景缩印,而影响学者忽略对其笔法细节的认识,这是深深令人遗憾的!笔者学书深受沈先生书学影响,自以为所言所论皆为由衷之言,唯水平有限,今不揣浅陋之说,忝为前言,徒增感愧而已!
我们学习沈老所临书帖,首先应尝试学习五字执笔法,悬腕肘练习,在初始时,腕臂之酸累是难免的,一般说经过三个月左右的实践,手臂会渐得轻松之感,这是经前人所验证过的经验,沈老说悬腕不悬肘,腕等于未悬,必须腕肘并起,还要做到手臂横撑,学习书法非如此不可。
沈老此一系列临作,完全可以做为范本学习,不妨将此临作与原帖对照共习,甚至可以完全学习沈老临本,因为沈老所临,在用笔上更为有据可循,起笔行笔收笔都已演绎得无可挑剔。
如习原帖原碑,很容易将点画中的用笔理解简单化,如写方笔直切为方,起笔呈一种简单形状;行笔也容易直迤过去,点画中段就会缺少提按起伏,既使字形相像,却缺少点画内在如“龙蛇起伏”的细微振动,点画就没有神采奕奕的东西,因为这些细微的用笔变化一经刻石,就消失掉了,因此学书要有一定的理解力,要试着还原未刻之前的样子。
临帖时,取法的高下是最重要的事情,有识见有眼光的人必定会牢牢把握中锋用笔这个根本法则,练习手腕的提按顿挫,使笔锋常在点画中行,认识到中锋的重要就是有识见。
如果只是将字写像,却毫无用笔的的手法,即是依样画葫芦,前人说: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像本,乃转自取拙,岂成书邪!所以学书应具备理解能力,要通过静态的点画领悟其看不到的活泼泼往来的动“势”,这样就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一旦对点画用笔有所体会后,再去体会字形结构的体势之美。
第一步是掌握执笔用笔之法,第二步是字形结构,有先有后,有次第的按部就班式的学习。欲了解沈尹默书学成就,学者可参习《沈尹默论书丛稿》一书,或《学书有法》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