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威凯特尔 威廉·凯特尔——纳粹德国陆军元帅
威廉·凯特尔——纳粹德国陆军元帅 风云人物
鹰之帝国 2015-10-13
凯特尔 威廉·凯特尔(WilhelmKeitel,1882—1946),纳粹德国元帅,最高统帅部参谋长,1946年德国战败后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凯特尔1882年9月22日出生于德国不伦瑞克西部的海姆谢洛德。其父是农场主。凯特尔童年生活是愉快的,温驯听话而智力平平。
幼时的最大愿望是同先辈一样,成为农场主。但是,凯特尔按父亲的旨意,于1901年加入第46野战炮兵团,老凯特尔曾在该团服役。 凯特尔1902年被任命为少尉,1908年担任团部副官,1914年10月大战爆发后晋升为上尉。
在部队里,凯特尔是个忠于职守、精力充沛,但并不突出的下级军官,为人随和,贪嘴、嗜酒,喜爱狩猎、骑马和交际。 1909年,凯特尔同利萨·方丹结婚。
利萨是个很有个性的女人,不仅漂亮,而且聪明伶俐、野心勃勃。她是希特勒的崇拜者,对凯特尔以后的青云直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同听从父命从军一样,这次婚姻也是决定凯特尔后来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凯特尔在大战时期提任炮兵指挥官和各种参谋职务,负过重伤。德国战败后,他继续在德国军队中任职,1923年晋升为少校,1929年成为中校,两年后升为上校。
1929年10月,凯特尔担任德国军队组织处处长,参与秘密扩充德国军队的活动。1931年他同亚当将军、布劳希奇将军等德国军官访问苏联,苏联广阔的国土、纪律严明的军队以及计划管理的经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登上德国权力的顶峰,同日,凯特尔的朋友布洛姆贝格成为国防部长。1933年7月,凯特尔在巴特赖兴哈尔第一次见到希特勒,并投到他的麾下,担任第3步兵师副师长,1934年4月晋升为少将。
但是,是年春天,凯特尔因父亲去世而继承家产,萌生了解甲归田的念头。然而,凯特尔的老友、陆军总司令弗里契等人极力规劝他打消去职念头,并许诺准备任命他为即将组建的新师的师长,凯特尔接受规劝,不久便担任不来梅第22步兵师师长。
1935年8月,布洛姆贝格任命他为国防部军队局局长,但凯特尔似乎怕卷入政治而不愿接受任命,直到9月9日,才在利萨的劝说之下就任该职。
1936年1月晋升为中将,1937年8月成为炮兵上将。1938年2月,希特勒任命凯特尔为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在最高统帅部内设有4个职能部门:武装部队作战参谋部,情报与反谍局,武装部队中央局和武装部队经济局。
凯特尔担任此职直至1945年德国战败。从能力上说,凯特尔担任如此高的职位并不称职,事实上他自己也这么认为。但是,他是希特勒寻找的能服从自己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凯特尔作为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希特勒意志的积极执行者,直接参与了许多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可谓是纳粹德国的马前卒。 1938年2月,凯特尔协助希特斯在贝希特勒加登制服奥地利总理库特·冯·舒士尼格,导致第三帝国兼并奥地利。
1939年3月,在使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埃米尔·哈查屈服,被迫签署使自己的国家置于纳粹"保护"之下的文件的过程中,凯特尔也扮演了类似的角色。
1939年9月,凯特尔与希特勒一唱一和,号召消灭波兰的犹太人、知识分子、神甫和贵族。凯特尔后来签署命令,协助党卫队和盖世太保实施该项政策。
1940年6月在同战败的法国谈判中,凯特尔任德国代表团团长,迫使法国代表接受贡比涅停战协定的条件。一个月之后,凯特尔晋升为元帅。 1941年5月,凯特尔签署《关于政治委员的命令》,授权德军战地指挥官处决被俘的宫禅挡军官,而毋需经过任何军事法庭审判。
有不少将军指责这是犯罪性命令,但凯特尔对这项命令没有任何异议,坚持绝对服从。
1941年7月27日,凯特尔还签署命令,赋予党卫队头目希姆莱以绝对权力,在苏联实施上述计划。1942年9月,凯特尔建议任命曼斯坦因或保卢斯为德军总参谋长,但希特勒不予理睬而任命蔡茨勒。12月16日,凯特尔向武装部队再次发布指令,声称:"为了确保胜利而不受限制地使用任何方法,甚至是对付妇女与儿童的,都是合理的,并且是军队的义务。
任何宽恕行为都是对德国人民的犯罪。"他还签署希特勒的《夜与雾命令》,在被占领的国家特别是法国与低地国家,实行恐怖。
许多有反纳粹嫌疑的人,消失于夜雾中,被盖世太保暗杀。凯特尔同意处决荷兰举行罢工的铁路工人,屠杀苏联的犹太人,杀戮各地有抵抗嫌疑的人士。凯特尔还鼓励德国平民杀害被俘的盟军飞行员,说:"我反对法律程序,因为它毫无作用。
"凯特尔下令对非军事行动地区或靠近战场的地方被俘的盟军飞机员当做间谍处死。凯特尔赞同将不执行命令的德国将军不经审判就逮捕或枪决。凯特尔甚至不顾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反对(后者认为是明显地违背国际法的),主张在苏联战俘的臀部刺字,只是由于某集中营指挥官指出这样会使苏联人采取报复措施,如在德国战俘前额上刺字,他才取消这一念头。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