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霞简历 何海霞《九寨沟》赏析

2019-02-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何海霞(1908—1998)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北京人.早年从师张大千学画,1946年随张大千入川写生,1956年调入陕西美协从事专业创作,1983年任陕西省国画院副院长.为"长安画派"代表画家之一.提起何海霞,人们自然会想到"长安画派".但我们今天看到的<九寨沟>这幅作品,却是他晚年变法,跳出"长安画派"界格之后的作品.何海霞简历 何海霞<九寨沟>赏析1961年10月在北京等地举办的巡回展览中,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

何海霞(1908—1998)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北京人。早年从师张大千学画,1946年随张大千入川写生,1956年调入陕西美协从事专业创作,1983年任陕西省国画院副院长。为"长安画派"代表画家之一。

提起何海霞,人们自然会想到"长安画派"。但我们今天看到的《九寨沟》这幅作品,却是他晚年变法,跳出"长安画派"界格之后的作品。

何海霞简历 何海霞《九寨沟》赏析

1961年10月在北京等地举办的巡回展览中,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的主要成员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李梓盛、康师尧、方济众等人共有150余件作品展出,此次展览在美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长安画派"的名字一时间享誉全国,石鲁、赵望云、何海霞被称为"长安三杰"。

何海霞简历 何海霞《九寨沟》赏析

"长安画派"重视当代生活与革命题材的表现,重视现实对象与现代人物的描绘,他们力求体现出绘画手法及审美情趣的时代风格与地域特色,认为中国画作为时代的产物必定能反映时代的风貌。

这也正是何海霞在1949年告别老师张大千之后,在新社会、新环境、新创作理念下生发出的新面貌。围绕着全新的思路,何海霞在传统绘画形式上作了大胆突破,在不脱离传统运笔和水墨的前提下,以写生结合创作,大胆运用自己早先打下的色彩的表现功力,使画面体现出全新的风貌。

何海霞简历 何海霞《九寨沟》赏析

1984年,何海霞被调往北京中国画研究院(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年逾古稀的他刻有这样一方印章——"苍暮年大有所为",表明自己要随着时代变迁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挑战自我、变法求新的勇气和信心。

上世纪80年代后,他的山水画风格和表现形式开始有了显著变化,画面上呈现出笔墨与色彩交融、气势与意境交映生辉,讲究用笔用墨。到了90年代,何海霞的作品比之前更加自由挥洒,无论是辉煌的金碧山水还是逸气洒脱的泼墨泼彩,都能看到他已跳出"长安画派"的界格,走向更富时代气息的新的"自然"。

此时的何海霞,已熔古今、东西于一炉,得百家之长而达到了"画自己"的自由表达境界——成功完成了衰年变法。《九寨沟》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一幅艺术精品。

九寨美景

纵观全画,满纸烟云,笔墨淋漓。远处,山峦层叠,连绵起伏,林深叶茂,郁郁葱葱,云绕山间;近处,山耸云端,河流纵横,溪水潺潺,古木参天,水溪云海相映成趣。真是山借水势而峻峭,树依山形而妩媚,水漫石而染色,云绕山而生彩,千奇百态,色彩斑斓,好一幅既壮观又秀美的九寨美景。

"平远式"构图

整幅作品采用了传统山水画中的"平远式"构图法。取景由近景的树木、石崖及中景的密林、山峰,再到远景的山峦,至更远处影影绰绰的群山剪影,山与山之间以烟云流水巧妙衔接,过渡自然。在"平远"的基础上,何海霞将胸中丘壑尽付其中,仿佛在高空上俯视群山,使得尺幅之间辽阔深远,气象万千。

笔墨设色

整幅作品笔墨苍润,技法娴熟,成功地把水墨、青绿和金碧重彩相结合,淡墨法、积墨法、泼彩法、重彩法相互交织,用笔上骨体坚凝又笔力雄健,达到了形神兼备、浑厚华滋的笔墨境界。

款识

何海霞先生在画右边题曰:"九寨沟,中南第一峰,密林深处四时云雾迷蒙。人文始祖,神农栖身于其中,人兽相居,尝百草,医生物,相传,亦为人类造福,传颂后世。是否属实,有待考。八十八叟寓居沪上,海霞并记。并签印三枚:何瀛(白文),海霞(朱文),沟坎一生(朱文)。

回看何海霞艺术生涯,他一路从传统中走来,沧桑坎坷,饱经磨砺,终于形成自己雄奇奔放、浑厚壮丽的艺术风格,不愧是一座巍峨耸立的中国山水画"世纪末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