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七君子 南农大原创话剧《北大荒七君子》公演 传递家国情

2019-02-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9月27日晚,由南京农业大学创作的话剧<北大荒七君子>在前线大剧院上映,该剧讲述了1957年,为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的34名毕业生主动请缨,要求到北大荒拓荒,最终7人获选奔赴东北,用所学的农业知识拓荒北大荒的真人真事.茶道七君子 南农大原创话剧<北大荒七君子>公演 传递家国情该剧导演由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许耀华担任,演员全部为南京农业大学在校学生,从9月25日起,面向全校师生,连续演出4场.

9月27日晚,由南京农业大学创作的话剧《北大荒七君子》在前线大剧院上映,该剧讲述了1957年,为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的34名毕业生主动请缨,要求到北大荒拓荒,最终7人获选奔赴东北,用所学的农业知识拓荒北大荒的真人真事。

茶道七君子 南农大原创话剧《北大荒七君子》公演 传递家国情

该剧导演由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许耀华担任,演员全部为南京农业大学在校学生,从9月25日起,面向全校师生,连续演出4场。

“我们的决心是:服从祖国的需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我们清楚地知道垦荒是一个艰苦复杂的工作,我们要去的边疆是个艰苦的地方,在那里,冬天有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地区荒僻、人烟稀少,住帐篷、吃粗粮……但那又算什么呢!我们时代的大学生是不照轻活干的……我们在思想上已做好准备,正像很多同学说的那样,到边疆去成家立业,在边疆干上一辈子。”

茶道七君子 南农大原创话剧《北大荒七君子》公演 传递家国情

半个世纪前的中国版图上,北大荒的黑土地原始、贫瘠、荒凉。1957年,一封来自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前身)34名学生的请愿信,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改变了北大荒和7个年轻人的命运。

这一年,南京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班的学生,本可以按计划被分配到华东地区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和农业行政机关。然而,这年春天,王震将军奉命组织铁道兵转业官兵进军黑龙江亘古荒原北大荒垦荒建农场的消息,让学生们思绪万千。

茶道七君子 南农大原创话剧《北大荒七君子》公演 传递家国情

时年22岁的农学系学生吕士恒按捺不住了:“作为新中国首批大学生,北大荒开荒建农场需要农业技术人才,我应该争取到北大荒去开荒建农场,为国家建设大粮仓。”

然而,当年学院的毕业分配方案没有去北大荒的名额。吕士恒等34名同学讨论后,决定给教育部门写申请书表明心迹。

这份情真意切的书信,于1957年4月2日被刊载在《中国青年报》的头版,向全国的青年人发出感召。

1979年,《中国青年报》派出记者赴黑龙江采访“北大荒七君子”(当时称“南农七君子”),写出了《美好的年华应该怎样度过》的长篇报道,登载于1979年5月24日《中国青年报》头版。1979年5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全文转载了该文,从此“北大荒七君子”的事迹传遍全国。

9月27日上演的话剧版《北大荒七君子》共分六幕,主要讲述了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首届7位毕业生吕士恒、胡家騄、官英堤、程全生、汪炎炳、刘庠、吴枫积极响应国家开发北大荒的号召,主动要求赴东北参加垦荒工作并扎根北大荒的生活经历。

据了解,该剧于2015年底开始筹划,南京农业大学在深入挖掘“北大荒七君子”事迹的基础上,历时两年多的走访、改编和排练,将这一段校史壮歌搬上话剧舞台。剧本获得了当年的七君子之一、吕士恒老先生的认可。

“现在,北大荒年产粮食450亿斤,够全国人民吃上一个月了。”吕士恒说,“我当年的同学后来有的成了教授、有的成了中科院院士,还有大学校长。但我觉得社会分工不同,我是农民出身,又是学农学的,就应该到生产岗位上,为农民兄弟做贡献。我始终实践着自己的格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也从中体验着,奋斗一生,幸福一生。”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营军表示,“学农学不光要学知识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怀天下苍生之忧,响应国家和社会所需,将‘北大荒七君子’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加以传承。”

据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全思懋介绍,排演《北大荒七君子》,是弘扬传承百年南农精神的一次全新尝试。将北大荒故事以话剧形式加以呈现,是希望通过这样一段校史上的真人真事,更好地诠释“诚朴勤仁”的南农精神;让老一辈南农人的家国情怀,激励和感化年轻的南农学子,内化为他们的使命与担当。(许天颖 聂欣)